分享

三智师说 | 徐小跃:老子的贵柔思想和水的特性

 paul1023 2016-07-28

老子人生修养上的“无为”多表现在贵柔、尚雌、崇弱、主慈以及处下、居后、退让、不争。这是老子“无为”在人生的态度上的表现,老子认为这些德行就叫做玄德。老子无为思想又体现在人的为人处事上,但更多还是对成功者、富贵者进行的劝诫。比如说你的成功者,你的资产积累到一定程度,你应该做到无欲、无知、无执、知足、居后、尚柔、主静、处下。

讲到这一点,就对老子的思想贵柔、上慈、宠若怎么进入呢?老子说柔弱胜刚强,认为雄雌二性,雌一定会胜雄的,所以说老子的文化、文明是母性的文明,他认为什么生都是从母性那里生出来的。所以我在这里必须展开对老子有关思想的论述,讲他为什么尚柔,为什么尚弱;连在一起叫柔弱。老子论述所有的道理他喜欢采用中国古代哲学惯用的思维方法:“人道法天”的思维方法;讲我们做人做事要效法天地自然的行为去做,这是儒家道家共同奉行的思维方法。

“人之生以柔弱,死以僵硬”,我们人活的时候都是柔软的,柔弱最富有生命力,僵硬了就死了;“草木之柔弱,其死以干枯”,草木生的时候很柔弱,死掉就干枯了;在自然界的现象,“木强则折,兵强则灭”,这个自然现象大家能接受吗,木坚硬的容易折断的,不容易折断的东西一定是有柔性的;坚强的东西容易折断,叫“木强则折,兵强则灭”,这是老子反战的很著名的名言,他告诫统治者,你不要认为穷兵黩武,军队强大就能战无不胜了;恰恰相反,军队的强大所导致的一定是最后的灭亡。当然对老子这个“兵”还有一种解释,军队就叫兵;再一中解释就是这个“兵”称为兵器,大家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吧,你把刀具磨得太过锋利的话,反而容易卷口,所以他告诉你自然天地的现象如此,那我们做人应该像自然那样,如果你要赋予生命力的话,就要更柔一些,不要太刚强,你刚强你就会折了,柔弱是富有弹性的,所以讲你如果懂得老子的思想你的生命就有柔韧性。

还有为什么要讲,千万不要认为我柔弱、无能,我不被人欺嘛,人善被人欺,善被人骑,你非得让我那么弱但是老子跟你讲这个道理,你只看到了弱表面的一面,你没有看到这个弱如果当它积蓄力量以后,自然以成的那个力量一定能胜过一切的。老子绝对不是一味的消极的主张“你来战胜我”,老子所有的无为最后要达到无不为。这个“无为”可以把它理解为柔弱、不强为、无私心。你这样一种柔弱它要达到的结果是“无不为”,什么是“无不为”?老子所到达的结果,坚守柔弱达到最佳的效果,最后的胜利。如果你要坚守刚强一定是短暂的胜利,不会实现最后的胜利,这是老子高于所有智慧的地方所在。

老子讲自然界最柔弱的东西是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所以说老子的思想都是通过效法天道获得的。而且这样一个体验和经验所有人都能体验到,这是最终意义上的柔弱胜刚强。

《道德经》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最大的成功学,因为它就是针对胜利者、成功者而言的。我每次讲处下、谦逊,只有高者才能叫处下。你明明就在下面,你还如何处下,所有处下都是对上者而言的,所以老子有一句名言:“大国者下流”,下流是处下、谦逊,大国者处于下流,会越老越强,因为你本身强,你再谦逊,那你就会更强;很多人没有这种智慧,认为有了一点地位,他就嘚瑟,他骄横跋扈,他就不能长保。

大家都会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也就是著名的“七善论”。七善论在老子里面是一个什么意味呢?我们首先看《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老子看来,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一样,水是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也就是说不管我们的有机物还是无机物,宇宙间任何存在都离不开水的滋养,你说水的功劳大到什么程度呀。但是水从来不去争,做到了最好,什么都依赖它,它却表示“NOTHING”(没有),而且立马往下面去,所以为什么讲“上善若水”?它一定要有三种品质,第一是利万物;第二不争;第三处下。处众人之所恶,水处于大家都讨厌的地方,处于下流,正因为如此,故几于道,更接近于大道。所以道的品德你也要记住三点;利万物、不争、处下。我们要道法自然,我们要学习道,我们要学习利万物、不争和处下,你做到这样你就能够实现从胜利走向胜利,这是大智慧,因此老子提出七善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最后我对水性做出以下十点概括:

1、水之性在于利养万物;万物无一不依靠水来生成,老子说水善利万物;

2、水之性在于与物不争;尽管水有如此巨大的攻击与作用,但它不以此为傲,真正做到生成利益而不占有,支持发展而不矜持,促生长而不主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3、水之性在于处下;水是往下的,向下流淌和汇聚的,大江大海无一不是出于下游,大江大海之所以能纳百川因为它善处下;

4、水之性在于广泛的覆盖力和强劲的渗透力;水可以一泻千里,可以冲破一切,水之力量强大无比,“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水是无孔不入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这样一个道理是不能改变的,永恒的道理。“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柔弱胜刚强,天下的人没有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很少去实行的;

5、水之性在于宽广;人们常常以无垠浩渺来形容水的广大无边,深渊深沉形容水之宽,宽广之心也,老子说“心善渊”;

6、水之性在于仁慈;此性与上述利养万物而从不居功自傲相连,利养滋润万物而不求报,此乃仁慈之德也,老子说:“与善仁”,仁慈就是给你好处给你利益不求回报;

7、水之性在于诚信;诚信与上述利养万物而从不居功自傲相连,水对万物的利养滋润是完全出于真诚无私的,老子说:“言善信”。

8、水之性在于公平;水的本性是求平,实现自然界的平衡生长,是天然自然天道的要求,通常说以什么为水平线,说的就是求得一个公平和准确的结果,老子说:“正善治”像水一样公平公正;

9、水之性在于效率;水的功用,利养滋润万物,去污洗浊,行船度法,行云掷雨,老子说:“事善能”,最事要像水那样,因为水的功能很多。

10、水之性在于瞬时;水瞬时而降,水顺势而行,迂回不停,水可就事而成型,给予水什么形状,水就成为什么形状,所以变化性和多样性,是水重要的特性和功用,老子说:“动善时”。

知道这样的水的特性以后,让我们做人做事按照水之性去做,如何去做:道法自然,人道法天,与道合体。所以说,整个《道德经》,由道、无、德、自然、无为、无不为这六点观念概念构成。就是安排我们社会人道如何效法天道自然,这就是道德经的要旨主旨。需要继续的学习和顿悟,在生活中按照老子的理论践行它,做一个有道之人,合道之人。

(以上内容为徐小跃教授为三智书院授课录音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三智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