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山路:黄埔军校遗址引遐思 慰忠祠堂故地话恩义

 凤州鸣 2016-07-29


中山路:黄埔军校遗址引遐思 慰忠祠堂故地话恩义(转载)


  在中国,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条“中山路”,潮州府城也不例外。府城的中山路,东起牌坊街,西至环城北路、直通西湖公园正门,全长约700米,中间与北马路、文星路、上西平路、打银街交错,形成四通八达的路网。上世纪90年代以前,她是潮州市区主要干道之一。不过,中山路贯通形成城区干道的时间较晚,在古代,她地处城北一隅,幽静曲折,周遭分布着各种官方机构和庙宇,并非百姓居住生活的场所。如今,中山路中最著名古建筑,当属清代同治年间兴建的卓府,而“武庙”“望京楼”“慰忠祠”“九板桥”等建筑物,多数虽已不复存在,却仍是老府城人心目中的显著“地标”。2014年底,中山路被设为“潮州工艺街”,沿街众多木雕、潮绣等传统手工艺门店,成为其新的亮点。

  真武宫

  老府城的“地标建筑”

      “真武宫”如今仍是老府城人心目中的地标建筑。

  七月的潮州城,经常会在炎热的午后,莫名飘来一阵急雨。我们走进中山路探访时,不巧碰到这样的天气。与我们同行的还有潮州文化研究学者陈贤武,以及金山街道中山路居委会的工作人员。

  还好沿路绿阴遮蔽,筛豆子般的雨点,一时未能穿透,我们顺利来到第一个探访目的地——真武宫巷4号的真武宫,即府城人俗称的“真君宫”。

  这座建筑外墙虽经过翻修,铺上了“油麻石”,但内部结构依然较为完好地保留了原始风貌。从各处石柱、青石地板、杉木屋架、木雕构件,不难判断,其始建于明代年间,清代曾有过较大规模的修缮。本世纪初,这里被作为金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部分建筑结构略有变动,如今该单位已经易址,只有旧招牌仍悬挂在大门口。

  我们见到的真武宫,尚存门楼间和大厅两进,而据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原来的真武宫还有一座后包间,十余年前辟建文化公园才被拆除。

  站在真武宫大门口,举目便是笔直的北马路,即古代的北门街。陈贤武告诉我们,古代的真武宫,正对着府城北门,供奉的是真武帝君,道经中称其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是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北方之神,在汉族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据清代光绪《海阳县志》记载,“元帝庙又名真武庙,在北门直街望京楼后……创建年代无考。”

  据清代乾隆时期《潮州古城地形图》所示,真武宫大门前的真武街和北门街交接处,还有一座“望京楼”。坊间相传,此楼乃明末曾作南京礼部尚书黄锦为“王姑”所建,以供她烦闷时登上此楼北望京城,表达对君父故国的思念之情。“王姑”即周王朱崇政的郡主,明代末年清兵进犯,朱崇政托黄锦带郡主避难。

  望京楼早已不复存在,我们在探访的过程中,接连询问过好几位年长街坊,均未能获悉其确切位置和建筑样貌,只知其大概坐落于真武宫巷口,其兴建和拆毁时间更暂时无考。即便如此,许多老府城人讲述中山路与北马路交界处这个位置时,仍然习惯以“望京楼”来代替。

  乌暗树下

  清代侍卫府第犹存

       真武宫巷“桥仔头”的王宅。

  在真武宫巷一处老屋后方,我们意外发现一对闲置的石鼓,表层已严重风化,看上去颇为古朴。当我们四处寻找石鼓的“主人家”时,遇见了巷中居民王伯,他介绍说,这对石鼓属于他们王厝所有,从真武宫巷通往文星路的小横巷叫做“桥仔头”,王厝宅院就坐落在“桥仔头”中,因其先祖曾当过朝廷侍卫,宅院亦被俗称为“侍卫府”。

  顺着王伯的指引,我们来到“桥仔头”的王宅,这座老屋庭院别致,通巷纵横交错,粗略估算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夹杂着清代到民国时期不同的建筑样貌。不过,老屋多处已被改建,整体结构显得有些零乱。

  一位住户告诉我们,这一带以前俗称“乌暗树下”,王厝则被称为“乌暗树下王”。宅院原先坐东朝西,大门开在文星路方向,后来开辟文星路,前落被“截”去一部分,才把大门移到小巷里,而那对石鼓也就丢弃在屋后。如今宅院对门那一片老屋,往日也是王厝的产业。

  比照乾隆《潮州古城地形图》,我们发现,今中山路北马路口一带(卓府埕前方路段),昔日并未连通。中山路口一带称为“马草场”,行至北门街口,需左转进入真武街(真武宫巷),经“桥仔头”再右转,兜个倒“几”字,才能到达廖厝围巷口(李厝祠东侧)。

  在真武宫西侧,我们还发现一处“石门斗”,陈贤武判断,这是清代海阳县署后门。据乾隆地形图所示,真武宫西侧正是海阳县署所在地,县署东南方为“乌暗树下”,南面则是潮州府署。陈贤武说,昔日府衙与县衙重地,周围严禁一切生产生活行为,此处又多栽有榕树,树冠浓密而人迹罕至,被百姓称为“乌暗树下”。

  王厝先祖能在“乌暗树下”一带置宅,说明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这样一座建筑,乾隆地形图未予以标注,可见其置建年代稍晚。结合住户口述及老屋呈现的信息,陈贤武认为,王厝先祖应是清代武进士王万春。据光绪《海阳县志》记载,王万春是清嘉庆七年(1802)武进士,官侍卫、乾清宫行走、湖南抚标游击、署长沙协镇府等职。他还有兄弟王万福、王万恩,分别是嘉庆十五年(1810)、二十一年(1816)武举人。

  李厝祠

  “无主”建筑谜团未解

       李厝祠曾作为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的校本部。

  真武宫巷口斜对面、北门街西侧,是府城著名古建筑“卓府”。再往西行走数十米,便来到神秘的李厝祠。

  如今的李厝祠,是潮州的潮剧艺术培训中心,一进门便见到一帮少年在老师指导下,演练着各种潮剧戏曲动作,与这座古典建筑相映成趣。不少老府城人知道,李厝祠以及对面的黄厝祠(今湘桥区教师进修学校),昔日曾作为黄埔军校潮州分校使用。

  陈贤武告诉我们,这是黄埔军校第一所分校,最初开设于李厝祠,名为“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1926年3月,随着本校易名,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由于分校规模不断扩大,李厝祠房屋不够使用,对面的黄厝祠、隔壁的蓝厝祠等处,也入驻了部分学生,成为校区。据有关资料记载,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先后收入学生990多名,同时在校人数一度达到700多人,涌现过不少国共名将。李厝祠是分校的校本部。

  在李厝祠大厅,我们发现,屋架上的清代木雕花牙只描绘了金边,却并未整体漆金,似乎工艺程序尚未完成。前落的屋檐处,夹杂着民国时期的装潢。问起这座祠堂的来龙去脉,一位门房阿伯告诉我们,近年来,陆续有外地李氏人士到此参观,但至今不曾听闻哪一族宗亲“认领”这座祠堂。

  究竟是谁修建了这座精美祠堂?它为何被称作“李厝祠”?又是什么原因使它湮没在历史卷轴中?一切暂时无从查考。我们猜想,可能当年的置建者,在临近完工时,突遭某种变故,又或是其他种种原因,匆忙举家撤离,只留下一座无主建筑,引发后人无限遐思。

  虽然,作为黄埔军校第一分校,已足够令李厝祠载入史册,但我们仍然希望在日后的探访中,能够进一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慰忠祠

  延续一份忠义情怀

       中山路西段的慰忠巷。

  中山路西段,打银街口斜对面,有两条平行的小巷,名称均是“慰忠巷”。相邻而不相通的两条小巷同名,这种情况在府城极其罕见。

  走进这两条小巷,虽然能够见到一两座古民居,但并不是十分吸引我们的眼球。不过,听闻“慰忠巷”名字的来历,却让我们提起了兴趣。

  卓府67岁的住户卓汉辉说,慰忠巷这一带,原来有一座慰忠祠,里面供奉的是随清代总兵卓兴一同征战四方、英勇殉国的兵将。

       “卓府”后座的双层建筑。

  老府城人大都清楚,中山路中段坐落着1980年12月就定为潮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卓府”,这一带因此被俗称“卓府埕”。卓府大门上方嵌有一块石匾,正面是“建威第”、背面为“凤彩麟祥”,门前摆着两头威武的石狮。整座建筑是较为典型的“驷马拖车”格局,至今基本保存完好。

  据史料记载,卓兴(1829-1879),原名花开,字杰士,揭阳霖田(今属揭西棉湖)人,早年孤苦,浪迹江湖,清代道光年间在钦州投军。他机警灵活、骁勇善战,在广东、福建、江西等处屡立战功,受朝廷重视逐步擢升。历任平镇营都司、琼州镇中军游击、参将、罗定协副将、南韶连镇总兵、潮州镇总兵、加提督衔,曾受赏赐顶戴花翎及“格艮吐巴图鲁”称号,封总兵时还赐赏三代一品封典。他在钦廉地区从军以来,驰援征剿漳、赣等地,转战潮、嘉(应州),鏖兵于高、谅、广(州)、肇(庆)之间,共历15年之久,解重围6次,收复名城5座,战功显赫,成为一方名将。

  卓兴晚年回乡兴建卓府(清同治元年,1862),数年后告病辞官(同治七年,1868),于卓府归隐十余载,光绪五年(1879)病逝。如今,卓府已是府城一处知名古建筑,而慰忠祠却湮没在时代变迁中,鲜为后人知晓。只留下两条同名小巷,仍默默延续着一份忠义情怀。

  中山路的历史变迁

  中山路所在位置,原是一条护城河,东连韩江,西通西湖(俗称城河池)。据清代乾隆《潮州古城地形图》标注,中山路中段葡萄巷西南斜对面,原为孟思桥(俗称九板桥),打银街口有石人桥。

  明清时期,位于潮州府署、海阳县署后方的中山路,演变成为府城主要行政场所。据乾隆地形图标注,沿途分布着海防分府署、县丰裕仓、南澳总镇行台、潮镇中营、粤海关公馆、潮州城守等行政机构。

  陈贤武介绍说,旧时,虹桥头一带称“刘厝埔”,由同仁里至上西平路口九板桥头这一段,为清代城守营都司署所在地,故称“城守头”。东端官诰巷口附近原有武庙(即关帝庙,今市总工会位置)及潮州镇总兵署衙门旧址,故此段亦称“镇内”或“镇前”。1922年,潮梅护军使洪兆麟于城守营旧址建将军楼(今瀛园),楼前置假山园林,以其字湘臣取名“湘园”,后整修马路,称“湘湖路”。其后,潮安县长刘侯武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中山路”。

  据卓府老住户介绍,原来卓府范围一直延伸到文星路口,大门前方有一池塘,位置就在文星路与中山路交界处,池塘前方筑有戏台、后方是一面照壁。当年辟建马路,池塘被填平,戏台和照壁被拆毁,如今只剩下一小片墙体,记录着卓府照壁的位置。

  近百年来,潮州城市面貌翻天覆地,中山路沿街多处已被改建,但在老居民眼中,中山路变化并不大。浓密绿阴遮蔽下,这条从府城中心路道,通往恬谧公园的老街,依然淡泊朴素,不因众多历史名胜的存在,而游人毕至、喧嚣闹腾。

  2014年底,中山路被设为潮州“工艺街”,我们期待着这条老街的蜕变升华……

 

来源:潮州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