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走吧网时刻跳动着一颗“有趣、有用、有爱”的心,尽心、尽力、尽意为大家搜罗又奇又美的旅行目的地,带给大家不一样的自驾旅行! 下面这七个神奇的村庄,很多人可能连一个都没见过!又奇又美,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再不去,它们就要消失了~~ 中洞苗寨中国最后的穴居部落 据说这里被称为“亚洲最后的穴居部落”,本人不敢肯定是亚洲最后的,但确定是中国最后的穴居部落。 在没有看到这个之前,真不敢相信,在21世纪的中国,竟然还有生活在洞穴中的。 中洞苗寨的出名据说来源于一位美国人,2003年,一个叫胡兰克·博德的美国来到中洞,看到这里苗民贫困窘迫的生活条件,捐款10多万人民币架通了从山下到中洞的输电线路。 洞口被苍松翠竹所遮掩,真正的山顶洞人哦,中洞人的天空永远是凝固的! 洞内开阔、寂静,洞中人家篱笆做墙,洞顶便是屋顶,家中陈设多是做工拙朴的木头箱柜、桌凳。 靠近洞口散布着几十座同样没有屋顶的干栏式木柱竹楼,像舞台布景,人们就在这舞台上天天演绎着真实的“山顶洞人”古朴生活。 所有洞穴内的房屋,无一例外地都没有盖房顶,怪石嶙峋的洞顶,成了一个巨大的公共天花板。为了防止洞顶渗漏的水滴,一些屋架上简单地拉上一张塑料布。 洞内居民自己纺纱织布,推磨碾谷,每周到15公里外的集市买些油、盐等生活用品,其余的日子在家种田、放牛或养猪。 洞中的居民只有微薄的土地能够耕作,少数人放养牲畜换回吃穿,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了,留下老弱妇孺在家中。人们过着人均收入不足两千元的生活。 2008年,针对洞穴内潮湿、阴暗的恶劣环境,为了让洞中苗人整体搬出洞外居住,紫云县实施了“中洞组移民搬迁项目”,在距中洞500米的山下新建了移民房屋和寄宿制学校,但有的人不愿搬出。 谈及不愿搬出的原因,苗人王凤清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洞中冬暖夏凉,不怕刮风下雨,我们很难再适应外面的居住环境。” 洞里现在可以住宿,有几户人家办上了客栈。不过,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中洞苗寨还能坚持多久呢?
地坑院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 这个堪称中国最最神奇的村庄,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 地下四合院:挖个坑,建个院子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干上几年,能让几代人住上上百年。 这种奇特的民居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 据考证,天井窑院距今已有1500--2000的历史,属于黄土高原地域独具特色的民居形式,是人类“穴居”发展史演变的实物见证。 地坑窑院之形,村村皆如此,家家一模样。 远而眺之,进村不见院,只闻人语响。犬吠鸡鸣音,不知何处觅。窑顶阡陌横,女墙几相同。 近而察之,炊烟袅袅,地下人往来,梨树浓阴,投院中沁人清凉。 这也是一处地下阳光房,温度常年在20℃左右,天然空调,恒温住宅。 这是黄土高原地带生长的人与黄土深深的依恋之情,祖祖辈辈黄土人割舍不尽流淌着的血脉。窑中灶台连暖炕,地坑小院石围墙,蜿蜒曲径通院落,年代久远情意长。 环视院落,烟熏火燎,质朴自然。大院里一溜排开的七口铁锅,承载了多少温情和回忆。神奇的过山灶,由7~8个灶眼串联而成,为厨师炒、闷、炖、蒸,提供不同火候。 剪纸,是陕县地坑院民间的又一个传统民俗, 这里的民间艺人在全国剪纸大赛中,曾经多次得过金奖。 地坑院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垅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中河南三门峡境内保存的较好,特别是在陕县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这三个高台平原地带,还有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里。 但是在现代文明的墙裂冲击下,村民纷纷搬离地坑院。陕县一带就有“人就是窑”的说法,人走窑就会塌,如今庙上村共留存有几十座地坑院,这些地坑院大多是100年前开挖的。 所以,你要是对原汁原味的地坑院感兴趣,还是趁早去吧。 陕县地坑院最早的航拍图 (德国飞行员武尔夫-迪特·格拉夫·卡斯特尔-吕登豪森,于1933年-1936年间拍摄) 悬空村最傲娇的村庄 山西有个悬空村,称得上是最傲娇的民居!背倚峭壁,面朝峡谷,远看好似一个“空中楼阁”。 这个村叫做王化沟村,它不上不下,整个位居于半山腰上,离地百余米的悬崖上,顺崖就势而建。 摄影/上岸水手 从外观看,因为山腰空间狭窄,房屋后部坐落在崖石上,前半部则悬空而建,从山缝中伸出的几个木桩,把村子整个支了起来,悬空而建,给人的感觉有些摇摇欲坠,从原木的缝隙中向下窥视,数丈深渊让人不寒而栗。 摄影/平趟四九城儿 村子里唯一一条“主干道”,长约不到一公里,是用木桩一根一根铺起来的,就是在房前进行加宽,路面很窄,半悬在空中,形成了罕见的“空中栈道”景观。 摄影/上岸水手 “悬空村”的房屋错落有致,户户相连,下面以竖立在天然石壁上的大木柱支撑,看似危险,实则相当坚固,至今仍有清代建筑完好无损地保存着。 摄影/南安野叟zhugmelkg 置身石屋楼阁,凭栏放眼,峡谷绵延,百里云海,万顷苍翠,满目碧野。涧底有潺潺流水,其声淙淙然,犹如天籁。对面乃山之阴,松林茂密,蔽日遮天,森森然,竟是杜甫诗中“阴阳割昏晓”的如实写照。 摄影/冰梅8698 夏季,这里的平均气温只有20摄氏度左右,凉爽宜人。雨后,整个小村一片雾霭,散发着木头、青石、泥土的香味。 悬空村身世迷离,据考证,300多年前,村民的先辈们就已到达这里。据当地的村民们讲:整个村子,全都姓王,祖先是明朝末年的将领,为了保护崇祯皇帝的四皇子,才迁居到这里。 摄影/雨中漫步 毫无疑问,悬空村是正在消失的“天上人家”。以前村里最多的时候有160多人,可现在常住人口已不足30人。年轻一带都出去务工,或是选择在宁武县安家,留在村里的大部分都是老人。
客家围屋神话般的天外来物 初溪土楼群 客家围屋又称为围龙屋、围屋、转龙屋、客家围龙屋等,是汉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摄影/唐柳 围屋结合了汉族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见到围龙屋的踪迹。 摄影/张源 福建永定县下洋镇初溪村的土楼群,由五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组成。它们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呈现出极高的美学艺术价值。显示了汉族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创造才能。 摄影/张源 集庆楼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是客家土楼中年代最久远的土圆楼之一,其结构十分独特,楼里有72部楼梯,一户一梯,非常合理,令人称奇。 摄影/唐柳 集庆楼的房间、楼梯、隔门全用杉木构建,相邻处全靠隼头衔接,不用一枚铁钉,在穿越将近600年的风霜雨雪后,依然与厚达两米的生土墙一起巍然屹立,显得古老而不破败。 摄影/唐柳 善庆楼,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共22间,是一座堂前向外周匝式的反围龙式建筑,采光通风的效果极佳,显得雄浑庄严而又恬静幽深,在粤东客家地区极为少见。 庚庆楼,圆形土楼民居,建于1840年,占地约660平方米,土木结构,高三层。每层31开间,通廊试平面。悬山顶,抬梁试构架。 摄影/唐柳 绳庆楼,正方形土楼民居,建于1799年,坐南朝北,占地1482平方米,土木结构,由内外2座正方形土楼组合而成。 摄影/花甲公羽
田螺坑土楼群 田螺坑土楼群坐落在海拔787.8米的狐岽山半坡上,由方形的步云楼和圆形的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椭圆形的文昌楼组成,均保存完好。 四座圆楼簇拥着一座方楼,有人戏称之“四菜一汤”,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顾问史蒂汶斯·安德列称田螺坑土楼群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像是一朵怒放的梅花,美妙绝伦,璀璨夺目,又像是一支气势磅礴的五重奏交响曲,在青山秀水间激越地奏响。 公路随着山势蜿蜒而下。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田螺坑景观魔术般地不断变幻,圆楼时而在前时而退后,方楼时而隐蔽时而暴露。 来到坡底公路上,抬头往上一看,田螺坑土楼群犹如布达拉宫横空出世,巍峨耸立,庄严肃穆,在阳光下一派金碧辉煌。 这四座圆楼的建造者以顺地势增减一层屋柱高度的方法,成功地在第二层取得了平面,大大方便了居住。
土掌房你家的房顶就是我家的庭院 土掌房,一点不设防! 全村1000多间土掌房层层相衔或左右毗连,将村中数百户人家结为一体,住房上下相通,左右连贯,层层叠起。 村内巷道交错,整个村子就像一个立体的迷宫,又像是一座城,“城子”村名由此而来。 村前河水悠悠,林木滴翠,土掌房墙垣里探出羞涩的花儿,一派诗意的田园风关。 下家屋顶是上家的庭院,家家有屋顶,家家有庭院。只要进入一家,就可以从平台进入另一家,直至走通,逛完全村。 摄影/彼岸无花的旅行 秋收时节,全村成了一个大晒场,天台上、屋檐下、墙壁上晒满了金黄的玉米,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满满的农家气息浓得化不开。 如今虽是汽车轰鸣的机器时代,但在小巷里里,不时会遇到驮货的马匹从身边走过;还有村头田间吃草的老水牛.......让你有种恍惚穿越的感觉。 有人说,如果你是后现代主义,城子古村就是你梦语呢喃的世外桃源。 摄影/四川白发童心
蘑菇房奇幻诗意的童话仙境 很多人应该都喜欢看《蓝精灵》,很多人更是喜欢那里面的蘑菇房,满溢着童话的美好。你相信吗?我们的大中国的云南真的私藏着这样的童话村庄。 蘑菇房你哈尼族的专属诗意民居,是哈尼人的杰作,哈尼族分布在云南红河谷、哀牢山一带。 摄影/徐阳 只见云雾缭绕深处,高高低低的蘑菇房若隐若现,与那大大小小的树木和多情的云雾,幻化出一幅仙境般的山水画,让你感觉误入仙境之中。 当你耳边传来悠扬的哈尼山歌,你才愣过神来,原来这是在人间。 哈尼村寨背后是郁郁葱葱的古树丛林,周围绿竹青翠,棕樟挺拨,间以桃树梨树,村前梯田层层延伸到河谷底,别有一番诗意质朴的田园韵味。 蘑菇房一般分为三层,最底下的一层用来养牲畜,二层住人,顶层则是仓库。每幢“蘑菇房”就是独立的家庭,无院落无围墙。 摄影/洒家乡人 传说远古时候,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后来他们迁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哈尼人迁徙到哪里,蘑菇房就盖到哪里,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成了一幅奇妙的哀牢山壮景。 葱郁繁茂的树林中,一群古朴而错落有致的蘑菇房在青山绿水的环抱下!上有森林,下有梯田,蘑菇房簇拥其中,大自然一幅和谐美好的田园图画。 这里的“梯田+森林+云海+蘑菇村寨”,是最完美的组合!有位网友说:云雾深深,茫茫无际,若隐若现的梯田,如通往天堂的时光阶梯,虚幻,让人想踏上去,又不知从何迈步。 摄影/马来西亚摄影师亚历克斯·高·成(Alex Goh Seong) 蘑菇房经久耐用,体现出哈尼族人的上千年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智慧与哲学。只是如今这样的建筑,越来越少了,泥土稻草开始被瓷砖水泥逐渐取代。 目前有两个比较大的蘑菇房村寨是作夫村和箐口村哈尼民俗村,但已被开发成为景区,你要是想体验最原汁原味的蘑菇房,只有在整个元阳地区的那些不知名的田间地垄间寻觅了。 摄影/洒家乡人 强烈建议你去蘑菇房住一下哦,一不小心就误入童话王国,睡梦中会不会有蓝精灵送来美好的祝福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