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络全息刮痧方法【中】

 禹杰 2016-07-29
第五节补泻手法
    刮痧疗法以刮板为了具进行治疗,对不同体质与不同病证者应采用不同的刮拭手法。临床分为三种手法: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法。刮拭手法是根据刮拭力量和速度两种因素决定的。
    一、补法、泻法、平补平泻法
    1、补法
    补法刮拭按压力小,速度慢,能激发人体正气,使低下的机能恢复旺盛。临床多用于年老、体弱,久病、重病或形体瘦弱之虚证患者。
    2、泻法
    泻法刮拭按压力大,速度快,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机能恢复正常。临床多用于年轻、体壮,新病、急病或形体壮实的实证患者。
    3、平补平泻法
    平补平泻法亦称平刮法,有三种刮拭手法。第一种为按压力大,速度慢;第二种为按压力小,速度快;第三种为按压力中等,速度适中。具体应用时可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而灵活选用。其中按压力中等,速度适中的手法易于被患者接受。平补平泻法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间,常用于正常人保健或虚实兼见证的治疗。
    补泻手法的原则适用于前面介绍的面刮法、角刮法、拍打法。
    二、各种手法的具体运用
    首先,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确定刮拭手法。但不论何种证型,均应以补刮开始,然后根据体质和部位决定按压力的大小,再逐渐向平刮、泻刮法过渡,使患者有适应的过程。虚证型患者,以补刮法为主,治疗过程中在补刮的基础上,对主要经络穴位,可以短时间运用平刮法,以增强治疗效果。实证型患者可以泻刮法治疗后,以补刮法收尾。或在治疗结束后,对所治经络采用疏经理气法调补气血。掌握脏腑辩证方法者,可据病情灵活运用,如虚实夹杂型,对经气实的经脉施以泻刮,经气虚的经脉施以补刮。三、决定补、泻效果的因素
    补、泻效果是由机体状态、腧穴特性和刮拭下法一种因素决定的。刮拭手法是其中的一种因素。机体状态与补泻效果有直接的关系,当机体正气充足时,经气易于激发,刮拭补泻调节作用显著;当机体正气不足,经气不易激发,刮拭补泻调节作用缓慢。腧穴的特性也是一种因素,有些腧穴有强壮作用,如足三里、关元,刮拭这些腧穴可以补虚。有些腧穴有泻实作用,如肩井、曲池,刮拭这些腧穴可以泻实。中医经络的理论认为“顺经气而行则补,逆经气而行则泻”。在刮痧疗法中,保健刮痧和一般病证治疗不必拘泥于这一理论,主要以刮拭手法的速度和力量进行补虚和泻实。对于体质较弱的虚证,可参考这一理论按经气的运行方向刮拭进行补泻。
    第六节经络全息刮痧法的种类与疗程
    经络全息刮痧法分治疗刮痧和保健刮痧,可根据健康状况分别选用,治疗刮痧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保健刮痧无时间要求。刮痧疗法的疗程无明确的时间规定,可根据病情灵活掌握。
    一、刮痧的种类
    1、治疗刮痧
    治疗刮痧适用于各种病证的治疗。有行气止痛、活血化瘀、调理脏腑的作用。治疗刮痧必须涂刮痧润滑剂,按上述实施步骤进行。面部治疗、保健刮痧或美容刮痧可涂活血润肤脂。刮痧活血剂不可直接涂在面部,以防流入眼内,可先将少许滴在刮板边缘处再利拭面部
    2、保健刮痧
    保健刮痧适用于健康人预防疾病,或慢性病的恢复期以及两次治疗刮痧之间应用。保健刮痧的作用是激发经气运行,疏通经络,舒筋活血。保健刮痧不使用刮痧润滑剂,用刮板厚面的边缘直接在皮肤上刮拭,也可隔衣刮拭。刮拭力度介于轻重之间,因不使用刮痧润滑剂,刮拭至局部潮红或有热感即可,避免损伤皮肤。每个部位一般刮拭10次左右。头部有头发覆盖,可使用刮板薄面边缘或使用刮痧梳子,刮拭力度可适当加重,一般每个部位刮拭30次左右。
    二、刮痧的时间
    1、治疗刮痧时间
    治疗刮痧时,汗孔开泄,消耗正气。为有利于扶正法邪,或祛邪而不损正气,故治疗时间一般限制在25分钟之内,每次宜治疗一种病症。如采用泻刮手法超过25分钟时,正气消耗过多,会出现疲劳反应。
    治疗刮痧应在饭后半小时以后进行。
    第一次治疗刮痧完毕,出痧部位应待痧消退后,方可进行第二次治疗。痧消退的时间与患者体质、病情、出痧部位以及刮痧次数有直接的关系,一般约5至7天。因此两次治疗刮痧应间隔5至7天。为促进痧的消退,在两次治疗刮痧之间可进行保健刮痧。如需连续治疗,可选其它部位的全息穴区刮拭。
    2、保健刮痧时间
    保健刮痧刮拭力度较轻,每个部位刮拭时间短,无痧出现,因此保健刮痧不受时间限制,亦无间隔之说,每天都可以进行。
    三、刮痧的疗程
    刮痧疗法属自然疗法。用刮痧板在皮肤表面进行治疗,刮痧板和润滑剂虽然有一定的药物作用,但二者只接触皮肤表面,起保护滋润皮肤、加强疏通经络、刺激全息穴区的效果,进入体内的药量微乎其微。因此,刮痧治疗无严格的疗程之分。在治疗刮痧时,为便于观察治疗反应及疗效,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大致确定疗程如下 ∶急性病2次治疗为一个疗程。慢性病4次治疗为一个疗程。
    第七节适应症与慎用症、禁忌症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经络气血运行失常,脏腑阴阳失调所致。经络学说是中医治疗的理论基础,以经络学说和全息诊疗学说为基础的经络全息刮痧法,广泛适用于临床各种病症。经络全息刮痧法采用刮拭皮肤的经络穴位和全息穴区为治疗手段,这种特殊的治疗手段使其对某些疾病有显著的疗效,这些疾病就是其最佳适应症。
    经络全息刮痧法安全、有效,虽无明显的禁忌症,但由于其治疗方法在皮肤表面进行,并有一定的按压力,因此对某些疾病应慎用或禁用。
    一、适应症
    1、内科病症
    感受风寒、暑湿之邪引起的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呕吐、腹泻以及高温中暑等,急馒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哮喘、心脑血管疾病、急慢性胃炎、肠炎、便秘、腹泻、高血压、眩晕、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胆囊炎、肝炎、水肿,各种神经痛、脏腑痉挛性疼痛等,诸如: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胆绞痛、胃肠痉挛等病症。
    2、外科病症
    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各种外科病症,如急性扭伤,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的各种软组织疼痛,各种骨关节疾病,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落枕,慢性腰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腰椎、膝关节骨质增生,股骨头坏死,痔疮等病症。
    3、儿科病症
    营养不良、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小儿感冒发热、腹泻等病症。
    4、五官科病症
    牙痛、鼻炎、鼻窦炎、咽喉肿痛、视力减退、弱视、青少年假性近视、急性结膜炎、耳聋、耳鸣等病症。
    5、妇科病症
    痛经、闭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产后病等。
    6、其他各科病症
    皮肤搔痒症、荨麻疹、痤疮、湿疹、失眠、多梦、癫痫、精神分裂症、肢体震颤、麻痹等病症。
    7、保健
    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减肥、美容等。
    二、慎用症与禁忌症
    1、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过敏性紫癜症等不宜用泻刮手法,宜用补刮或平刮法。如出血倾向严重者应暂不用此法。
    2、新发生的骨折患部不宜刮痧,须待骨折愈合后方可在患部补刮。外科手术疤痕处亦应在两个月以后方可局部刮痧。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疤痕局部处慎刮。
    3、化脓性炎症、渗液溃烂的局部皮肤表面(如:湿疹、疱疹、疔、疖、痈、疮等病症),以及传染性皮肤病的病变局部禁刮,可在皮损处周围刮拭。
    4、原因不明的肿块及恶性肿瘤部位禁刮,可在肿瘤部位周围进行补刮。
    5、妇女月经期下腹部慎刮,妊娠期下腹部禁刮。
    第八节注意事项
    治疗刮痧时,皮肤局部汗孔开泄,出现不同形色的痧,病邪、病气随之外排,同时人体正气也有少量消耗。为有利于扶正祛邪,增强治疗效果,治疗刮痧时应选择环境,根据病证选择适当的手法,注意掌握刮拭的时间,防止发生晕刮。危重病人应采用综合治疗。
    一、治疗刮痧时应避风和注意保暖
    治疗刮痧时应避风,注意保暖。室温较低时应尽量减少暴露部位,夏季高温时不可在电扇处或有对流风处刮痧。因刮痧时皮肤汗孔开泄,如遇风寒之邪,邪气可通过开泄的毛孔直接人里,不但影响刮沁的疗效,还会因感受风寒引发新的疾病。
    二、治疗刮痧后饮热水一杯
    治疗刮痧使汁孔汗泄,邪气外排,要消耗部分体内的津液,刮痧后饮热水一杯,个但可以补充消耗部分,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
三、刮痧后洗浴的时间
    治疗刮痧后,为避免风寒之邪侵袭,须侍皮肤毛孔闭合恢复原状后,方可洗浴,一般约3小时左右。但在洗浴过程中,水渍未干时,可以刮痧。因洗浴时毛孔微微开泄,此时刮痧用时少,效果显著,但应注意保暖。
    四、不同种类的皮肤病刮拭方法
    皮肤病患行,皮损处干燥、无炎症、渗液、溃烂者(如神经性皮炎、白癜疯、牛皮癣等病症),可直接在皮损处刮拭,皮肤及皮下无痛性的良性结节部位亦可直接刮拭。如皮损处有化脓性炎症、渗液溃烂的,以及急性炎症红、肿、热、痛者(如湿疹、疱疹、疔、疖、痈、疮等病症),不可在皮损处或炎症局部直接刮拭,可在皮损处周围刮拭。
    五、糖尿病及下肢静脉曲张者刮拭方法
    糖尿病患者皮肤抵抗力减低:血管脆性增加,不宜用泻刮法。下肢静脉曲张局部及下肢浮肿者,宜用补刮法或平刮法从肢体末端向近端刮拭以促进血液循环。
    六、晕刮的防治
    晕刮,即在治疗刮痧过程中出现的晕厥现象。经络全息刮痧法虽然安全、无副作用,但个别患者有时因其本身在某个时刻不具备接受治疗刮痧的条件,或治疗刮痧时操作者的刮拭手法不当、刮拭时间过长,则会出现晕刮现象。
    1、晕刮的原因
    ①患者对治疗刮痧缺乏了解,精神过度紧张或对疼痛特别敏感者。
    ②空腹、熬夜及过度疲劳者。
    ③刮拭手法不当,如体质虚弱、出汗、吐泻过多或失血过多等虚证,采用了泻刮手法。
    ①刮拭部位过多,时间过长,超过25分钟者。
    2、晕刮的症状
    发生晕刮时,轻者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出冷汗、心慌、四肢发凉,重者血压下降,神志昏迷。
    3、景刮的治疗
    应立即停止原来的治疗刮痧。抚慰患者勿紧张,帮助其平卧,注意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马上拿起刮板用角部点按人中穴,力量宜轻,避免重力点按后局部水肿。对百会穴和涌泉穴施以泻刮法,患者病情好转后,继续刮内关、足三里。采取以上措施后,晕刮可立即缓解。
    4、晕刮的预防
    ①对初次接受刮痧治疗者,应作好说明解释工作,消除顾虑。
    ②选择舒适的体位以便配合治疗。
    ③空腹、过度疲劳、熬夜后不宜用治疗刮痧法。
    ④根据患者体质选用适当的刮拭手法。对体质虚弱、出汗、吐泻过多、失血过多等虚证,宜用补刮手法。
    ⑤治疗刮痧部位宜少而精,掌握好刮痧时间,不超过25分钟。当夏季室温过高时,患者出汗过多,加之刮痧时汗孔开泄,体力消耗,易出现疲劳,因此更应严格控制刮拭时间。
    ⑥在治疗刮倾过程中,要善于察颜观色,经常询问病人的感觉,及时发现晕刮的先兆。
    作到以上几条,完全可以防止晕刮的发生。
    七、不可片面追求出痧
    刮痧治疗时,不可过份追求痧的出现。因为出痧多少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患者体质、病情、寒热虚实状态、平时服用药物多少及室内的温度都是影响出痧的因素。一般情况下,血瘀之证出痧多;虚证出痧少;实证、热证比虚证、寒证容易出痧;服药多者特别是服用激素类药物后,不易出痧;肥胖之人与肌肉丰满发达者不易出痧;阴经和阳经比较,阴经不易出痧;室温较低时不易出痧。出痧多少与治疗效果不完全成正比。如实证、热证出痧多少与疗效关系密切,而对不易出痧的病证和部位只要刮拭方法和部位正确,就有治疗效果。
    八、危重病人采用综合疗法
    危重病人,用经络全息刮痧法紧急救治后,有条件者应去医院由医务人员采取其他疗法综合治疗。各种急性传染性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病急性期、各种急腹症、危重症或诊断不明确的疑难病症,须在专业医务人员指导下,应用本法治疗。
    第九节选经配穴的原则与方法
    刮痧治病是采用刮拭体表经络穴位或全息穴区的方法,因此经穴或穴区的选用,配方的组成与疗效的关系密切。刮痧配方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结合腧穴的功能特性和刮痧的特点,从全身的经穴中选出针对病证有效的经穴,组成配方。
    一、选经配穴原则
    1、局部取经穴
    即在疼痛的部位,或表现出不舒适症状的部位,以及病变邻近部位取经穴,因为腧穴对所在部位的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症有治疗作用。能疏通这些部位的经脉,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经络脏腑病变引起的局部疼痛、胀满、麻木或其他不适症状均可选用局部经穴治疗。如鼻病取鼻部大肠经的迎香穴,胃痛取上腹部任脉中脘穴、胃经粱门穴,肝病取腹部肝经的期门穴、章门穴,偏头痛取头部两侧的太阳穴、头维穴等。
    2、背部取经穴
    即取脊背部督脉和膀胱经的腧穴。因督脉总督一身的阳经,对调节全身的气机至关重要,,靠近督脉的膀胱经上有五脏六腑的俞穴,也就是五脏六腑及其经脉在膀胱经上气血输注的部位。经络或脏腑发生病变,背部膀胱经和督脉上相应腧穴都会有明显的反映。对这些腧穴施以适当的刺激,有良好的调理经脉、脏腑的作用。如心脏病变,取膀胱经上的心俞及与之平行的督脉部位。肝胆病变,取膀胱经上的肝俞、胆俞及与之平行的督脉部位等等,以此类推。
    3、远端取经穴
    即在距离病变处较远的部位取经穴。这种取穴方法体现了中医上病取下,下病取上的治疗方法。如脱肛取头顶部督脉的百会穴,颈项痛取三焦经手部的中清穴。这种方法亦称循经取穴.即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规律取穴。因为“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病在某经,即取某经肘膝关节以下的四肢腧穴。因为这些经穴对化联系的脏腑有调和阴阳疏通经脉的作用。具体应用时可根据12经脉的标本,脏腑的络属,与五官的联系,取相应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如胃脘痛取下肢胃经的足三里穴;耳病选取与之相连的胆经的足临泣穴、三焦经的外关穴。远部取经穴除选取与患病脏腑相连经脉的远端腧穴外,还可以选取表里经脉或同名经脉的腧穴。如胃痛取胃经的足三里穴,还可取脾经的公孙穴,腰痛取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还可取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穴。
    4、随症取经穴
   即对症取经穴,这种取穴方法不以病变部位的远近为依据,而是根据中医理论结合腧穴的功能主治,而又针对全身性的某些疾病或证候取穴的一种方法。如外感发热取督脉的大椎、大肠经的合谷、曲池穴清热解表;身体虚损取任脉的关元、气海,胃经的足三里,脾经的三阴交穴补益虚损;昏迷取督脉的人中,心包经的内关,肾经的涌泉穴醒神开窍;筋脉之病取胆经的阳陵泉穴;骨骼之病取膀胱经的大杼穴;气机不调之病取任脉的膻中穴。
    二、选经配穴方法
    1、阴阳配经穴
    中医用阴阳学说阐述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并指导治疗。人体腰背为阳,胸腹为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与五脏相连的经脉为阴经,与六腑相连的经脉为阳经。阴阳双方保持协调统一,相对平衡,则人体脏腑生理功能正常。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去平衡,协调统一被破坏,人体就会发生疾病。治疗时采用阴阳、表里取穴法有助于协调脏腑,恢复阴阳平衡。前后对刮法、表里对刮法均属于阴阳配经穴法。如治音哑取任脉的廉泉穴配督脉的哑门穴,胸膈气闷取任脉的膻中穴配膀胱经的膈俞穴,便秘取肺经的孔最穴配大肠经的温溜穴,肠胃病取胃经的足三里穴配脾经的公孙穴。
    2、按证型配经穴
    证是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以及疾病性质和正邪斗争等方面的病理概括。每一个证都是由一组症状群构成的。相同的疾病可能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证,不同的疾病在发生过程中可能出现同一种证。所以同一种疾病由于病因病机以及发展阶段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法,而不同的疾病,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同一性质的证候,却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
    根据中医理论辨别各种症状,总结归纳出各种证,并依据证的实质选经取穴,这就是辨证选经取穴,对不了解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者,可根据本书的辨证刮痧一节中各种证的症状表现,对号入座,确定自己的病证属何种证型,按照其所标出的经穴刮拭。
    3、扭中医脏腑学说理论选经配穴
    按中医脏腑学说理论选经配穴,主要体现在中医学的脏腑、体窍、情感相关理论方面。从五行归类配属表(见表)可以看出中医把人体划分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我们可以根据五行归类原则,五行相生原则和五行相克原则来选经配穴。
    ①五行归类原则
    五行归类原则说明在一个系统中,内脏与体窍情感的关系。当五体、五官、心理情志发生病变或有异常改变时,我们可以选配该系统的脏腑经穴。如目疾、筋病、烦躁易怒,皆可选配肝经经穴和胆经经穴;耳病、骨病,皆可选配肾经经穴;肺病可选配大肠经经穴;胆病可选配肝经经穴等等。
   ②五行相生原则
    五行之间依木—火—土—金—水—木的次序相养相助,谓五行的相生。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如木生火,火生上,则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根据《难经·六十九难》“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某脏发生病变时,如为虚证,则在补该脏的同时,还应补其母脏。以肝阴肝血不足者为例,可用补法刮肝经,并配以补法刮肾经,这在中医称之为滋水涵木。如为实证,则在泻肝脏的同时,还应泻其子脏,以肝火上炎者为例,可用泻法刮肝胆经,并配以泻法刮心经与小肠经。
    ③五行相克原则
    五行之间,依木—上—水—火—金—木的次序相制约,相抑制,叫五行的相克。若相克太过、相克不及或反克,就都属于不正常的病理状态。之所以出现上述不正常的病理状态,多是因为一方太强,另一方太弱的缘故。因此使用刮痧法时,就应当采用扶弱抑强的手段,也就是说用补法刮弱者一方的经穴,用泻法刮强者一方的经穴。使它们之间重新恢复到稳态。如肝气旺、脾气虚,就会出现胁痛、易怒、腹胀、便溏等肝木乘脾土的病证,治疗时就应当采取泻肝胆经补脾胃经的方法。
    上述几个方面的选经配穴思路在实际应用时是综合运用、交叉渗透的,这对中医或西医工作者来说是很容易掌握的,但对非医务工作者来说就不容易理解和掌握了,所以才在本书专列“经络全息刮痧法的临床应用”一章供大家参考。
    4、根据生物全息理论定位
    根据生物全息理论,刮抗某些部位与疾病相关的区域,可以疏通经络,调整脏腑的阴阳气血,有治疗和保健作用。当刮拭头部中枢神经运动区在头皮的相应部位时,对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上下肢功能障碍有治疗作用。刮拭血管舒缩区在头皮的相应区域时有调节血压作用。根据生物全息理论定位的方法很多,如选择内脏器官在体表的投影区、全息穴区顺序排布式和部位对应式等方法选区。如胃病患者可以刮拭上腹部、小臂中部的大肠经皮部、小腿中部的胃经皮部和脾经皮部,还可以刮拭背腰部、手、足、耳部胃的全息穴区。根据部位对应式的原理,四肢和五官的病变,治疗健侧对应部位同样有疗效。
    头皮针治疗专家贾怀玉等根据临床经验总结的头部治疗带广泛适用于临床各种病症。根据病证的需要选取相对应的治疗带进行刮痧治疗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在选配治疗带时,应参考以下几个原则定位:
   ①根据治疗带的主治范围定位
    每条治疗带,都有其相应的主治范围,刮痧治疗时,可根据其主治范围对症选配定位。如下肢瘫痪的病症,可选顶颞前斜带上3分之1(对侧),并配合善治腰腿足病症的额顶带后3分之1。又如额旁2带是治疗中焦病症的,凡脾、胃、肝、胆等疾病,均应选额旁2带治疗。
    ②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定位
    根据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的理论定位。如阴虚阳亢的高血压患者,应滋阴潜阳。治疗时,除选用额顶带后3分之1外,可配用额旁2带(右侧),用泻法以泻其肝阳,配额旁3带(双侧),用补法以补其肾阴。又如凡呼吸系统的疾病(咳嗽、哮喘、感冒等)均可取额旁1带(双侧)治疗。因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而大便困难者,可肺与大肠同治,取额旁1带与额旁3带相配,以达表里兼治的目的。治疗眼病选用顶枕带下3分之1(双侧),因角膜属肝,角膜病变可选取额旁2 带(左侧)治疗;巩膜属肺,巩膜病变可选取额旁1带(双侧)治疗;眼底属肾,眼底病变可选取额旁3带、额顶带后3分之1治疗。
    ③根据现代医学解剖知识定位
    根据现代医学解剖知识定位,由于锥体束在下行过程中是左右交叉的,所以身体一侧病变,可取其对侧头区治疗。如左侧偏瘫的病人,应取其右侧顶颞前、后斜带治疗。肝胆位于人体右侧,脾、胰腺位于人体左侧,因此肝胆疾患应取左侧额旁2带或左侧额顶带中3分之1治疗。脾、胰腺疾患应取右侧额旁2带或右侧额顶带中3 分之1治疗。
    具体应用时,脏腑病变常选用额顶带、额中带以及额旁带治疗,小脑病变引起的平衡障碍、共济失调病变,可选用枕下旁带治疗。脊椎及四肢病变可选用顶枕带、顶后斜带、顶颞前斜带、顶颞后斜带治疗。
    选配治疗带的几条原则同样适用于根据生物全息理论定位的其它方法。
    三、脏腑病变配经穴的具体方法
    1、三结合配经穴
    即局部、背部和远端取经穴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综合三方面的作用,以刺激不同部位的经络腧穴,加强对脏腑阴阳气血的调理作用。如胃炎引起的胃脘痛,可采用局部的中脘穴、梁门穴,背部的脾俞、胃俞,胃经远端的足三里穴,脾经的公孙穴相结合之法。心脏病引起的心悸呼吸困难,采用局部前胸部,任脉的无突穴至膻中穴,背部膀胱经的心俞及督脉的大椎穴至至阳穴,远端取手厥阴心包经的曲泽穴,经内关至中指尖。显然这种方法综合了上痫下取、下病上取、左右取穴、阴阳取穴等方法,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具体应用时可根据病情虚实证候,按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灵活选经取穴。
    2、瓣病与辨证相结合配经穴
    根据疾病名称或症状特点制定的选经配穴方案符合病症的一般规律,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当您按照疾病名称或症状特点选经配穴刮拭效果不明显时,须考虑体质因素的差异。采取疾病或症状名称与证型相结合选经配穴,这样制定的治疗方案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体质特点,更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可明显提高疗效。如胃脘痛患者伴有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身重倦怠无力、大便溏、小便清长者,属中医的阳虚证,可按辨病刮痧一节中胃脘痛的治疗经穴和辨证刮痧一节中阳虚证的治疗经穴结合起来刮拭。保健刮痧亦是如此,按照保健刮痧方法加之体质证型的经穴配方,效果更佳。
    脏腑病变临床应用时,以上两点根据病情可分别或综合运用。如中风后遗症患者可采用头部皮层反射区法和三结合配经穴法交替使用,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者,可加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补益虚损,以及补刮额旁3带。
    四、四肢夫节病变配经穴的方法
    四肢关节病变采取近部取经穴的原则。一般在病变的局部上下、左右、前后选经取穴。如膝关节痛,取局部双膝眼穴,膝关节上部胃经的梁丘穴,脾经的血海穴,经外奇穴鹤顶穴,膝关节两侧胆经的阳陵泉,胃经的足三里,脾经的阴陵泉穴。膝关节后面膀胱经的委中、委阳、承山穴及肾经的阴谷穴。凡四肢关节或肢体局部的疼痛麻木等症状,均可参照以上原则取穴。其要领为取经穴的范围稍大于病变局部。另外如能配合八会穴(筋会阳陵、骨会大杼、血会隔俞、气会膻中、脉会太渊、髓会绝骨、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效果更好。如骨关节病变加大杼穴,筋脉病变加阳陵泉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