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茨芭镇政府广场。广场中央立着一座白色塑像。头带官帽,宽袍长袖,一绺长髯,胸前博带上中国结飘洒。基座上刻两个大字:“苏轼”。茨芭镇是苏轼先生的长眠之所,还有他的弟弟苏辙,父亲苏洵的衣冠冢。三苏合于一处,想必不会寂寞。天堂里一定有诗文唱和,象他们在人间一样。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忽然想起苏子的这一阙。三苏园还在前方几里地,余轻悄滑行。
进入十字路口,见一巨石,上书: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苏园。这是我见过的最大的国保碑。三苏坟在1963年就被入选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直到2006年才晋升国保。消息传来,郏县人民欢欣鼓舞,热血沸腾。县长说:这是东坡先生在天之灵护佑的结果啊。郏县人民和三苏园共处了千年,有了深厚的情感。
那么,为什么三苏园会在郏县茨芭呢?专家认为:苏轼葬郏的原因主要是嵩山周围地区“土厚水深”,为北宋士人所崇尚。还有一种观点,说是宋朝时,凡有朝廷经历的官员,去世后都需安葬于都城开封方圆500里之内的地方。或是一种礼遇,或是一种挂牵,或是一种防范,难以道尽。应该说,宋朝官员葬在离皇城近的地方,肯定是一种荣耀。其实,苏轼生前在汝州当团练副使,就给苏辙写信:“吾死葬于汝”。当时的苏轼一再被贬,心情苦闷,看到茨芭有山名峨眉,与故里名近。其地背也,雄峙扈阳,其地面也,清流汝水。观形胜,适可为宅兆之佳地。就选择了茨芭镇小峨眉山作为吉地。后来,苏轼一贬再贬,终老于常州,苏辙遵照兄长的嘱托,扶苏轼的灵柩至茨芭安葬。苏辙去世,就和苏轼葬在一起,兄弟二人终得长相厮守。可谓兄友弟恭,高山流水。苏轼的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中秋怀古”,每个人都会觉得是写给自己的心灵鸡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这首词的引子的最后一句:兼怀子由,这告诉我们,我们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流泪。子由就是苏辙,苏轼对苏辙的怀念化成了不朽诗篇。苏辙的一支后人还长留茨芭守坟,这里就成了苏氏家族墓地。
元朝时,汝州官员感觉苏轼兄弟二人在郏县,他们的父亲苏洵孤单一人葬于四川眉山,心于不忍。专程赴眉山取苏洵衣物,在茨芭建成苏洵衣冠冢。三苏终得一处。我们读历史总觉得元朝黑暗,看来,他们对文化是敬畏的,是有信仰的。
三苏园牌坊。
“三苏坟”省保碑。
主入口。门楼巍峨,重檐叠障。
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
不须把酒问青天魂归中顶山父子三人同醉月,何必挥毫游赤壁蘸汝河水文章百代恰逢源。
凭胸中万卷笔底千言畅写诗文词赋,赏汝水春风眉山秋月笑谈荣辱浮沉。
气高天下,千秋景仰。
东坡湖。于2003年挖建,湖面面积66亩,和东坡先生的阳寿66周年相吻合。
走在中轴线上的第一处建筑是三苏纪念馆。惜乎尚未对外开放。
数天下文章大小峨眉分一半,论才中父子风骚笔墨让三苏。
茨芭乡人民政府所立石碑:思乡园。此处按苏子故乡风物布局花草树木,以免苏子竟夕相思之苦。
苏子中年布衣像。塑像高4.2米,像座高3.5米。苏子手握书卷,面向西南,遥望故土,魂归故乡。
苏子塑像旁,有三棵大树,绿意葱茏,丰姿倜傥,是三苏的风范。
神道远景。
苏仲南夫妇墓。苏仲南,名适。苏辙次子。
石马和宋代的古树。

石马,石羊。
石人。
三苏坟正门。一代文章三父子,千秋俎豆两峨眉。
是处青山可埋骨,它年夜雨独伤神。横额:青山玉瘗。
飨堂。
虔诚致意。
飨堂廊道梁枋彩绘。
苏氏家族墓地。
圆拱门。
谨录苏轼词《定风波》下阕: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