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之妙手

 新市区张 2016-07-29

河北邯郸,太极之乡,杨武氏太极拳发源地。

taijiyunshui来自班侯直系后人,做最好的太极拳艺及文化推广。

传统杨氏太极拳,健身、养生、娱心、益智。邯郸市长兴太极拳培训中心欢迎您!



        太极拳每一动作的开合虚实,起落旋转,都是由一个圆圈构成的,所以说“妙手一着一太极 ”,指的就是练太极拳一有动作,就打一个圆圈,像太极图的圆圈那样;同时,在这一个圆圈中应该包含有阴和阳两种力量在旋转变化,像太极图圆圈中的阴阳对立面那样。因此,在太极拳螺旋式运劲中,在不断旋转中有柔有刚,有虚有实,刚柔相济,虚实渗透,这才是太极拳的“妙手”。“妙手”是一着一太极,动作即圈,圈中有柔有刚,有虚有实,有轻有沉。凡是偏柔或偏刚的都不能称作太极拳的“妙手”,因为它们都偏于一面,“是从不同的两极发生的东西”,没有起到阴阳的相反相成,互用并存的作用。这个圆圈运动,有全圈、半圈、顺圈、逆圈、直圈和横圈,在整个拳套内错综地交织着。动作的前进、后退,上起、下落,左旋和右转,都要带有走弧形、划圆圈的形象。陈鑫说:“所画之圈有正斜,无非一圈一太极”,“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圈有正有斜,有顺有倒,种种转法,亦各不同,当因其势之自然者转之”。


         初练太极拳时转圈的幅度要大,练习日久后转圈要逐渐收小,这是“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的锻炼步骤。圆形的动作是达到和谐与连贯的必要前提。练到纯熟后,逐渐达到“得心应手”、“心身相应”的境界,就能够一动则内外、上下、左右无有不动,一圈无有不圈(外形有手圈、肘圈、肩圈、胸圈、腹圈、膝圈、胯圈、足圈;体内有内脏作轻微旋转的自我按摩,气血按照经络路线缠绕运转,内外、上下、左右自然柔和地同时协调动作)。“精炼已极,极小亦圈”;“小到没圈时,方归太极真神妙”。这是由大圈练至小圈,由小圈练到没圈;由开展而渐至紧凑,由有形而归于无形。由极小的圈练到外形上看不出有圈,是只有圈的意思而没有圈的形式,这种境界只有下苦功才能做到。转圈不论大圈、小圈、没圈(有圈的意思,但在外形上不容易看出来的称作没圈),都应该有内劲作为统帅。这种内劲是通过长期锻炼,用意识贯注而形成的,它“似松非松”,“不刚不柔,亦刚亦柔,似刚非刚,似柔非柔”,“刚柔相济 ”,极为沉重而又极为虚弱。内劲的运转,带有螺丝旋转形状的缠丝劲,只有太极拳一类的拳才能练出这种内劲。


  太极拳的圆形动作,可以柔化对方的力量,并且随时可以由弧线转化为直线加以还击,所以陈鑫说:“胳膊令其骨转,方能以真劲引动”。创造太极拳的人,懂得圆的运用最灵活,圆的力量最大,所以求圆是太极拳的特点之一,但是它必须通过螺旋式(抽丝式)的缠丝劲来完成圆的动作,否则仍然是直劲,直劲碰到来力仍然要有顶撞,因此也就失去太极拳“化而后打”应有的作用。所以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劲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又有“拳中必用缠丝者,粘连之法,全在于此;引进之法,亦在于此,不可忽也。功夫久能令人不敢进,进则打之,退亦打之”之说。

  

  内劲发源于腹部(丹田)。古人以丹田为气海,每势完成,必令气归丹田。丹田劲如假定以十分计算,用意识将六分劲上行分达两肩,缠绕运转至膊、肘、腕、掌,透达于两手指尖。手臂外旋的称作“顺缠”,先小指,依次至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指。手臂内旋的称作“逆缠”,先大指,依次至小指。另外四分劲往下运行,经胯分达两腿缠绕运转至膝、足,透达两足尖,先小趾,依次至大趾。随着动作的开展、引伸、呼气而运转缠绕到四梢(两手尖、两足尖),是由内而外的顺缠,称作前进缠丝劲(简称进缠)。这就是呼、伸、进、放、开、发劲。等到内劲贯到九分,神气贯到十分,姿势似停非停的时候,动作的开展者转化为合聚,引伸者转化为回缩,呼气将尽转化为缓缓吸气,这时内劲之上下行到达四梢者复由原路线缠绕退行至腹部(复归丹田),是由外而内的逆缠,这称为后退缠丝劲(简称退缠)。这就是吸、屈、退、收、合、蓄势。

  


 





明天精彩继续......

※ 下拉屏幕可以参与文章评论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