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宝玉石地质学基础之地球及地质作用
2016-07-29 | 阅:  转:  |  分享 
  
2。中高压变质相?与低压变质相的区别是形成的深度较大,压力普遍较高,但温度变化范围很宽。以温度增高为序有下列各相。①浊沸石相,主要是显生
宙的沉积岩或火山碎屑岩受到埋深变质作用所形成。以片佛石、方沸石开始分解,浊沸石、斜钙沸石、绿泥石、绿帘石和钠长石等矿物的出现为特征
。②葡萄石-绿纤石相,当温度升高时,浊沸石被葡萄石和绿纤石所代替。典型矿物有:葡萄石、绿纤石、绿泥石、黑硬绿泥石、钠长石、白
云母,阳起石和石英。③绿片岩相,分布较广,从前寒武纪到中、新生代变质带均可出现。矿物组合以石英、钠长石、白云母、绿泥石、硬绿泥石
、绿帘石、方解石、阳起石、黑云母等为常见(图2-4)。在压力较高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可出现黑硬绿泥石,这时黑云母消失。当温度升高时,基
性变质岩中阳起石被普通角闪石代替,出现钠长石、绿帘石和普通角闪石的组合,称绿帘角闪岩相或高绿片岩相,它是绿片岩相和角闪岩相之间的过
渡类型。④角闪岩相,分布较广,各时代均可出现。根据特征矿物可分为低角闪岩相和高角闪岩相。在低角闪岩相条件下,泥质变质岩中出现蓝晶
石、十字石、铁铝榴石、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和石英;如原岩中K2O过剩,还有钾长石与之共生(图2-5)。在高角闪岩相条件下,泥质变
质岩中白云母和石英组合消失,代之以夕线石和钾长石组合(图2-6),基性变质岩则以普通角闪石、斜长石和铁铝榴石组合为特征。⑤麻粒
岩相,是高级区域变质相。主要矿物多为无水矿物。泥质变质岩的矿物组合为夕线石或蓝晶石(低压麻粒岩相有堇青石)、铁铝榴石、斜长石、碱性
长石(往往是条纹长石)和石英。基性麻粒岩中常出现紫苏辉石、单斜辉石和斜长石组合(图2-7)。在麻粒岩相的岩石中可含有相当数量的普通
角闪石或黑云母,称角闪麻粒岩相,它是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之间的过渡类型。3。极高压相?出现于高压环境,以温度增高为序列有下列各相
。①蓝片岩相。又称蓝闪石片岩相或蓝闪石-硬柱石片岩相,是典型低温高压变质相。多见于大陆边缘、大洋板块的俯冲带上或碰撞型造山带内。
已发现的蓝片岩多为显生宙的产物,但也有属于晚元古代的蓝片岩。典型变质矿物组合有蓝闪石、硬柱石、文石、硬玉和石英等。当温度升高而压力
降低时,基性变质岩中除蓝闪石(青铝闪石、镁钠闪石)外,还含有温度较高的黝帘石和阳起石,但不含典型的高压矿物硬柱石、硬玉和石英等,称
为蓝闪绿片岩相,它是蓝片岩相和绿片岩相之间的过渡类型,在元古宙和古生代副高压变质地带内比较发育。②榴辉岩相。形成温度范围较宽。典
型岩石为榴辉岩,原岩是基性岩,主要矿物组合为绿辉石、铁镁铝榴石,有时含少量蓝晶石、黝帘石、普通角闪石或蓝闪石等。榴辉岩一般不含长石
。榴辉岩的形成机制尚未研究清楚。??三、外力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指能量来自于地球之外(主要是太阳辐射能)作用于地表及其
附近,是地表矿物和岩石遭到破坏后形成的新的矿物和岩石,同时也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外力地质作用迫使地表削高填低,高处被夷平。外动力地
质作用作用方式分类: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第二章宝玉石地质学基础第一节 地球一、地
球及地表形态二、地球的圈层构造第二节 地质作用一、地质作用概述二、内动力地质作用三、外力力地质作用第三节 矿物一、矿
物的概念二、矿物的形态三、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四、矿物的主要化学性质五、矿物的分类第四节 岩石一、岩浆岩二、变质岩三
、沉积岩第五节 地层与古生物地史一、地层、古生物化石二、地史第六节宝玉石矿床的类型及分布一、宝玉石的矿床类型二、
宝石矿床的国内外分布1.平原,海拔在0到200米,地面起伏较小,主要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2.高原,海拔高度在500
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3.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
深的地形区。4.丘陵,海拔在200米以上,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5.盆地,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
原或丘陵)的盆状地形。大陆盆地和海洋盆地两大类型第一节地球一、地球及地表形态1.陆地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
陵、盆地。2.海底地形,水覆盖之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在地球表面上大陆和洋底呈现为两个不同的台阶面,陆地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0
~1公里,洋底大部分地区深度在4~6公里。整个海底可分为三大地形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1)大洋中脊,洋中脊为地球
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2)大洋盆地,指大洋中脊和大陆边缘之间的深洋底。其中主要部分是水深在4000~5000m的开阔水
域,成为深海盆地。深海盆地中最平坦的部分成为深海平原,其坡度一般小于1/1000,是地表最平坦的地区。大洋盆地并不是真正的“平原
”,其内也有凹凸不平,构成“海底高地”、“海岭”、“海峰”、“海山”及“平顶山”;洼地即海盆。(3)大陆边缘,大陆边缘是指大陆
与大洋盆地的边界地。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以及海沟等海底地貌-构造单元﹐平行于大陆~大洋边界延伸千余至万余公里﹐宽几十至几百公
里。它现代分布于各大洋周围。大陆架,是被海水所覆盖的大陆,水深小于200米。大陆坡,在大陆架外是大陆坡,在这里海床坡度突然增
大,水深一般在200~1500米之间。大陆基,从大陆坡脚起海床又趋平缓,一般坡度只有1度左右,水深可逐渐加深至4000~5000
米。大陆基之外是深海盆地(平原)。二、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
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地球内圈层,根据地震波传播的变化规律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
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成岩石圈。二、地球的圈层构造(一)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1.地壳,是指由岩石组成
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壳即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以浅的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深度平均17km。陆
地平均33km,陆地上的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km;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海洋平均厚度6km,远比大陆地壳薄。地
壳进一步划分为上下两层即“花岗岩层”“玄武岩层”,两层以康拉德不连续面分界。康拉德不连续面平均深度约20km,其深度变化较大,
陆地最深约40km,最浅约10km,海洋上明显浅得多,甚至没有。花岗岩层(硅铝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平均组成与花岗岩相似
(密度2.7)。玄武岩层(硅镁层)化学成分富含硅和镁,平均组成与玄武岩相似(密度2.9)。大陆型地壳简称陆壳,主要分布在
大陆及浅海大陆架区。多为双层结构,即在玄武质层之上有很厚的沉积岩层和花岗质岩层。大洋型地壳简称洋壳,是分布于大洋盆地之下的地壳。
它的结构自上而下,由沉积层和硅镁层组成,缺失硅铝层。2.地幔,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物质构成。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由花岗质岩、
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软流圈又叫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深度在岩石圈底界以下80km~400km之间,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软
流层的形成需要高温条件,以及水和挥发性组分的加入等因素。推测软流层是由于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使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
而增高,一般至100km深时,温度便接近于岩石开始熔融的固相线温度,这时在水和挥发性组分的参与下,开始产生选择性熔融,逐渐形成固流
体软流层。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物质成分主要为硅酸盐,此外还有金属氧化物与硫化物,特别是铁、镍显著增加
。平均密度5.7g/cm3,压力约135MPa,温度约1850~4400℃。化学作用向深处逐渐减弱,以致很难进行,放射性物质含量
很低。3.地核,地球内部从古登堡面起,一直到地球中心,称之为地核。半径约有3470km,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地核物质
的平均密度10.7g/cm3。温度6680℃。地核的质量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1.5%,体积占整个地球体积的16.2%。地核也有
外核、内核之别。内、外核的分界面,大约在5155km处。一般推测外核是由铁、镍、硅等物质构成的熔融态或近于液态的物质组成。液态外核
会缓慢流动,故有人推测地球磁场的形成可能与它有关。内核可能是固态的。内核的物质构成主要是由铁和镍组成。(二)地球外部的圈层构造
从地表(浅层)到大气的边界部位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地球表面及其以上,充满了大气、水和生物。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及生物圈。第
二节地质作用一、地质作用概述地质作用,指由地球内外的自然动力所引起的地球(主要指岩石圈或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
表形态发生变化与发展的过程。几个术语:1.地质营力,引起地质作用的力称为地质营力。2.构造,一般指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由
于地壳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包括褶皱、节理和断层等最基本的地质元素。3.地质学上岩石的构造,指组成岩石的矿物集
合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和空间分布等,所反映出来的岩石构成的特征。根据地质营力的来源不同,把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
作用。在地壳的演化(变化与发展)中,内动力地质作用起主导作用,使地表产生起伏;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起到夷平的作用。二、内动力地质作
用内动力地质作用:地球内部营力引起地壳物质成分、地表形态、构造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地震、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地球
的内部营力最主要的是地幔(主要指软流圈)的对流、地球自身热能以及各种化学及物理变化所产生的热能的热流。板块构造学说(1)认为地
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地壳的生长边界海岭和转换断层,以及地壳的消亡边界海沟和造山带、地缝合线等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构造单
元即“板块”。现今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大板块还可划分成若
干次一级的小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
壳比较活动的地带。板块是相对的,大洋地壳有生有灭。大洋的发展也可分为胚胎期(如东非大裂谷)、幼年期(如红海和亚丁湾)、成年期(如大
西洋)、衰退期(如太平洋)与终了期(如地中海)。大陆地壳相对固定(被动大陆),受大洋地壳的扩张挤压而漂移,但也可以分分合合。(2
)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涌出,并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的地方,以后涌出的地幔物质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壳向外推移,大洋地壳自中脊向两
旁每年以0.5~5厘米的速度扩展,不断为大洋壳增添新的条带。因此,大洋底部的岩石年龄是离中脊愈远而愈古老。当移动的大洋地壳遇到大
陆地壳时,由于密度大向下俯冲钻入地幔软流圈中,在俯冲地带,由于拖曳作用形成深海沟。大洋板块被挤压弯曲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发生一次断裂,
产生一次地震,最后大洋壳被挤到大陆板块以下,为处于高温溶融状态的地幔物质所吸收同化。大洋板块自洋中脊开成到海沟岛弧带消失,大约2~
3亿年就全部更新一次。向上仰冲的大陆壳边缘,被挤压隆起成岛弧或山脉,它们一般与海沟伴生。太平洋周围分布的岛屿、海沟、大陆边缘山脉和
火山、地震就是这样形成的。二、内动力地质作用(一)地壳运动(板块内部的升降,褶皱、断裂)1.地壳运动的概念:是由于地球内部原
因引起的组成地壳物质的机械运动。2.地壳运动分类,也称构造运动。(1)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①水平运动,也称造
山运动或褶皱运动。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②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可形成高原、拗陷、盆地和平
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2)地壳运动按运动的速度可分为两类:①长期缓慢的构造运动。②较快速的运动。这种运动以年
或小时,或分种为计算单位。如地震是应力集中与释放。二、内动力地质作用(二)岩浆作用1.岩浆,产生于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含挥发分
的高温粘稠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的熔融物质称之为岩浆。岩浆的成分,一般由熔化形成的熔融体;从液体中结晶的矿物;捕虏体和包裹体;岩浆中溶
解的气体等几部分组成。根据现代火山喷溢而出的熔岩得知,硅酸盐是岩浆的主要成分。其中SiO?的含量在80~30%之间;金属氧化物如
Al2O3、Fe2O3、FeO、MgO、CaO、Na2O等占20~60%。其它如重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及放射性元素等,它们的总
量不超过5%。此外,岩浆中还含有一些挥发性组分,其中主要是H2O、CO2、H2S、F、Cl等。岩浆按SiO2含量人为四种基本类型
:1)超基性岩浆SiO2<45%;2)基性岩浆SiO245~53%;3)中性岩浆SiO2:53~66
%;4)酸性岩浆SiO2>66%。二、内动力地质作用(二)岩浆作用2.岩浆作用:岩浆可以随地壳活动运移到地壳
的不同深处冷凝结晶,也可以喷溢到地表冷凝固结。自岩浆的产生、上升到岩浆冷凝固结成岩的全过程称为岩浆活动或岩浆作用。二、内动力地
质作用(二)岩浆作用3.岩浆作用按作用方式分类(1)岩浆分异作用,原来成分均一的母岩浆,受温度、压力、氧逸度等物理化学条件的
影响,形成不同成分的派生岩浆及岩浆岩的作用。岩浆分异作用的主要方式包括:①结晶分异作用,指岩浆在冷却过程中不断结晶出矿物和矿物
与残馀熔体分离的过程。又称分离结晶作用。分离的原因主要是:重力作用。早结晶出的矿物下沉于熔体的底部,晚结晶出的矿物堆积于其上,形成
不同矿物组合的具垂直分带现象的层状侵入体,其下部为超镁铁岩(橄榄岩、辉石岩等),向上依次变为辉长岩、长岩、闪长岩,甚至花斑岩等,具
层理构造及堆积结构。②熔离作用,指成分均一的岩浆,由于温度、压力等变化,而分为两种不混溶或有限混溶的熔体。又称不混溶作用。③扩
散作用,在岩浆侵入体的不同部位存在温度梯度,一般边缘较低,中心较高。岩体中的温度梯度,会产生浓度梯度,使高熔点组分向低温区扩散,出
现低温区高熔点组分集中现象。岩体边缘暗色矿物较多。④气运作用,气体以气泡形式从熔体中上升,被溶解的低熔点、低密度组分,被气体搬运
、携带到熔体的顶部,从而产生分异作用。岩浆常含一定挥发分,其中H2O最多。在超临界温度和压力很大时,挥发分的密度变大,接近于液态,
并大量溶解于岩浆之中,而且溶解其他物质(尤其低熔点、低密度组分)的能力也较强。当岩浆上升到浅处,或断裂切至岩浆房时,由于压力骤降,
当静水压力小于饱和蒸气压时,则岩浆中挥发分出现气化沸腾与分离析出的现象,产生气运作用。(2)岩浆同化作用,岩浆熔化并与围岩及捕虏
体交代的作用。与同化作用相反,岩浆吸收围岩及捕虏体中的某些成分,使原来岩浆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岩浆混染作用。因此,只要岩浆与围
岩及捕虏体发生过熔化、交代作用,则必然既有同化作用,也有混染作用,所以,通常统称为同化混染作用,简称为同化作用或混染作用。岩浆可
以熔化比它熔点低的岩石,而不能熔化比它熔点高的岩石。但岩浆可与比它熔点高的岩石交代、反应,形成新的矿物。同化混染作用不仅可改变岩
浆成分,而且使岩浆降温、晶体析出,促进分异作用。由于晶体析出引起岩浆的热量与挥发分的增加,又促进同化混染作用的加强。因此,同化混染
作用,是岩浆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同化混染作用主要见于花岗岩类侵入岩。同化混染的强度主要与构造环境、岩体大小、侵入深度、岩浆成
分(包括挥发分)、围岩性质等有关。活动构造环境、岩体大、侵入深、岩浆成分酸度大、挥发分多,与围岩成分差别大,一般同化混染也较强。
二、内动力地质作用(二)岩浆作用4.岩浆作用按成岩类型分类(1)喷出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称为喷出作用,又称火山作用。火山
喷发方式有两种包括中心式喷发、裂隙式喷发。(2)侵入作用,岩浆在向地壳浅层运移,侵入上部原来已固结的岩层的过程中,由于上覆岩层
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之一定深度的位置而冷凝结晶,直到形成岩石的全过程,称为侵入作用。侵入作用分为浅成侵入和
深成侵入。浅成侵入作用:在地壳浅部(3~6km以上)所形成的岩体叫浅成侵入体。常见的有:岩床,岩饼、岩盘、岩墙(岩脉)等小侵入体
。岩石多具细粒、隐晶质及斑状结构。深成侵入作用:发生在地壳较深处(3~6km以下)由于压力和温度较高,岩浆以热力熔化围岩,且自
身缓慢冷却的过程。由其所开成的岩体叫深成侵入体。主要成岩基、岩株。深成侵入岩矿物为全晶质等粒的粗中粒结构。二、内动力地质作用(
三)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是指先已存在的岩石受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变化的影响,改变其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成为一种新的岩石的转变过程。
1.作用方式(1)重结晶作用,指在原岩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同种矿物的化学组分的溶解、迁移和再次沉淀结晶,使粒度不断加大的作用。例
如石灰岩变质成为大理岩。(2)变质结晶作用,指在原岩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形成新矿物相的同时,原有矿物发生部分分解或全部消失。这种
过程一般是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来实现的,又称为变质反应。(3)变质分异作用,指成分均匀的原岩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不
均匀的变质岩的作用。例如,在角闪质岩石中形成以角闪石为主的暗色条带和以长英质为主的浅色条带。(4)交代作用,指有一定数量的组分被
带进和带出,使岩石的总化学成分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的成岩成矿作用。岩石中原有矿物的分解消失和新矿物的形成基本同时,它是一种逐渐置换的
过程。(5)变形和碎裂作用,在浅部低温低压条件下,多数岩石具有较大的脆性,当所受应力超过一定弹性限度时,就会碎裂。在深部温度较高
的条件下,岩石所受应力超过弹性限度时,则出现塑性变形。(三)变质作用2.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温度、压力和具化学活动性的流
体等。温度的改变一般是引起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多数变质作用是在温度升高(一般温度范围为200~900℃)的情况下进行的。变质作用的
压力范围一般为0~1000MPa。3.变质作用的类型,根据变质岩系产出的地质位置、规模和变质相系,同时考虑大多数人的习惯分法,可
把变质作用分为局部性的和区域性的两大类别。(1)局部性的包括下列类型:①接触变质作用,一般是在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由岩浆活动
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通常发生在侵入体周围几米至几公里的范围内,常形成接触变质晕圈。一般形成于地壳浅部的低压、高温条件下。近侵入体接
触带温度较高,从接触带向外温度逐渐降低。接触变质作用分为热接触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三)变质作用3.变质作用的类型(
1)局部性的包括下列类型:②局部高热变质作用,指与火山岩和次火山岩接触的围岩或捕虏体中发生的小规模高温变质作用。其特点是温度很高
,压力较低和作用时间较短。围岩和捕虏体被烘烤退色、脱水,甚至局部熔化,出现少量玻璃质。③气液变质作用,指具有一定化学活动性的气体
和热液与固体岩石进行交代反应,使岩石的矿物和化学成分发生改变的变质作用。气水热液可以是侵入体带来的挥发分,或者是受热流影响而变热的
地下循环水以及两者的混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改造岩石中的矿物,形成各种蚀变岩石,并使某些有用元素迁移、沉淀和富集。④动力变质
作用,指与断裂构造有关的变质作用的总称。冲击变质作用,指陨石冲击地球表面岩石产生特殊高温和高压所引起的一种瞬间变质作用。燃烧变
质作用,煤层或天然易燃物由于氧化或外部原因使温度上升而引起燃烧,使周围岩石产生重结晶或部分熔化,受变质的泥质或泥灰质沉积岩常裂成碎
片或生成烧变岩。(三)变质作用3.变质作用的类型(2)区域性的变质作用,一般规模巨大,主要呈面型分布,出露面积从几百到几千甚
至上万平方公里,它可分为下列4个主要类型。①区域高温变质作用,主要见于太古宙地层,常发生在地壳演化的早期,以单相变质的麻粒岩相和
角闪岩相为主,呈面型分布,变质温度,麻粒岩相一般为700~900℃,角闪岩相一般为550~700℃,压力一般为500~1000MP
a。重熔混合岩比较发育,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等分布广泛。紫苏花岗岩仅见于麻粒岩相区。构造上表现为穹窿和短轴背斜。华北
陆块有广泛出露。②热流变质作用,即一般所称的区域动热变质作用,也有人称为造山变质作用。这是在区域性温度、压力和应力增高的情况下,
固体岩石受到改造的一种变质作用,它往往形成宽度不等的递增变质带。此种变质作用在地理上以及成因上常与大的造山带有关,如祁连山造山带等
。变质作用的形成温度可达700℃,有的高达850℃,压力为200~1000MPa,岩石变质后具明显的叶理或片理。常伴有中酸性岩浆活
动或区域性混合岩化作用。(2)区域性的变质作用③埋藏变质作用,又称埋深变质作用,也有人称静力变质作用、负荷变质作用或地
热变质作用。埋深变质作用是地槽沉积物及火山沉积物随着埋藏深度的变化而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岩石一般缺乏片理。形成温度较低,最高可能为
400~450℃,压力较高。④洋底变质作用,指大洋中脊附近的变质作用,在大洋中脊下部的热流具有较高的速率,并随深度而快速增加,使
原有的基性岩(玄武岩、辉长岩等)变质。以后由于洋底扩张,不断产生侧向移动,使这些变质岩移至正常的大洋盆地中。变质的基性岩,一般不具
片理,基本保留原有结构,其变质相主要是沸石相和绿片岩相。(3)混合岩化作用,是一种介于变质作用和典型的岩浆作用之间的一种有不同性
质流体参加的造岩作用的总称。在这种作用中,以长英质或花岗质为代表的新生组分与原岩组分相互作用和混合,生成不同组成和不同形态的混合岩
。混合岩化作用类型:①区域性混合岩化作用分布面积较广,常出现在变质程度较深的地区,是在区域变质作用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的。大致相
当于超变质作用。②边缘混合岩化作用,分布局限于不同成因、不同时代的花岗质侵入体的外接触带。通过浆质体和含有钾、钠等碱金属流体的交
代活动,在一定的温度、压力和构造条件下,在围岩中形成各种混合岩。③断裂带混合岩化作用,指沿不同时代和不同性质的断裂带产生的混合岩
化作用。它们呈明显的线性分布,与沿断裂上升的热流在一定深度导致岩石熔融或不同成因的岩浆及高温流体的交代作用有关。※变质相系:每种
矿物组合中矿物种类的多少受矿物相律的支配,其矿物组成则受岩石的总化学成分所制约,并随化学成分不同而作有规律的变化。?根据特纳
(1968)的综合,共分11个变质相,所代表的温度和压力范围见图1。根据压力,上述变质相又可分为3类。?1。低压变质相?以温度增高为序,包括:①钠长绿帘角岩相,见于接触变质晕的最外部,由于距接触带较远或受热变质较弱,原岩的结构和某些矿物可以呈不稳定残余而残留下来,有时可见铁质、碳质或新生矿物集中,呈斑点状,称斑点板岩相。泥质变质岩的典型矿物组合有石英、白云母、黑云母、绿泥石、红柱石;基性变质岩有阳起石、钠长石、绿泥石、绿帘石;钙质变质岩有绿帘石、方解石和白云石等(图2-1)。不讲②普通角闪石角岩相,代表较深的接触变质带。泥质变质岩典型矿物组合决定于原岩中K2O的含量。如果K2O过剩,泥质变质岩中出现石英、白云母、黑云母、斜长石和微斜长石;如果K2O不足,可出现一系列高铝硅酸盐矿物如红柱石、堇青石等,但它们不与钾长石共生。基性变质岩常见的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斜长石、透辉石、镁铁闪石、黑云母和石英等(图2-2)。③辉石角岩相,常见于规模较大的辉长岩或花岗岩体周围,矿物组合大多是无水矿物。泥质变质岩的矿物组合为红柱石、夕线石、堇青石、钾长石和石英,但不见白云母和石英的组合。基性变质岩的矿物组合为紫苏辉石、透辉石、斜长石,有时含黑云母。钙质变质岩的矿物组合有斜长石、透辉石、钙铝榴石、符山石和硅灰石(图2-3)。④透长岩相,仅见于某些高温侵入体或次火山侵入体的捕虏体或顶棚悬挂体中,此相的特点是完全缺失含水和含CO2的矿物。富铝泥质变质岩的矿物组合为多铝红柱石、夕线石、堇青石、透长石、钙长石、鳞石英等,有时甚至出现玻璃质称玻化岩。基性变质岩中有紫苏辉石、透辉石和钙长石等。?
献花(0)
+1
(本文系hxw63101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