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忆江西钢厂的往事

 佛头塔 2016-07-30
                     无意之中,看到了许多原来的“江钢”职工儿女,在网上发贴回忆和怀念曾经生长和生活过的“江西钢厂”,良山镇,周宇,西山岭。我作为“江钢”职工的儿女,与大家一样,深受同感。
   我父亲名叫俞其昌,是“江钢”的第一代创业者,1965年10月来到江西新余良山直到退休。当年,他是全厂第18个报到的人,工号是55号。厂部领导都尊称他谓“老前辈”。
   我父亲先后在江西钢厂七分厂机动部、氧气站、划江水厂工作过。也曾经担任过一定职务,最多时兼任过十七个职务。
   因为性格耿直,嫉恶如仇,始终维护职工利益,所似一直只是一个“七品芝麻官”。但带出的不少徒弟先后走上了厂领导岗位。
   我对江西钢厂的记忆,是1975年、1984年、1985年、1990年先后四次在西山岭、周宇、在良山镇、在划江水厂的生活。
   我妹妹也曾经顶替父职工作过一段时间,我母亲也曾经把户口迁移到了“江钢”,厂里甚至还给我母亲按排过“管夜”的家属工。
   据我所知,早在上个世纪的1964年初,党中央做出了“三线建设”的决策,鉴于江西位处华东后方战略要地,福州军区和华东局作出了在江西建设能独立装备团以下武器的小三线和为空防海防提供装备的大三线具体部署。
   1965年,在离新余以南22公里的大山深处良山镇,一个以生产军工原材料为主的特殊钢铁企业江西钢厂组建成立,由上海冶金局负责包建。
   因为江西钢厂是“大三线”军工企业,出于隐蔽和保密,“江钢”驻足在新余南面22公里之远的大山深处腹地良山。
   整个厂区面积很大,一个山头就是一个车间,厂房建筑就掩隐在崇山峻林之中,每个车间对外都有一个“809”这样的代号。
   而“江钢”对外的落款是江西南昌810信箱。
   我十四岁那年,在我私自离家出走之时,还曾拿着印有南昌810信箱的信封跑到南昌去找父亲。
   我父亲就是当年上海市委紧急动员投身三线的那14000名人员之一。“江钢”初建时期的人员,大多挑选了上海、江苏、浙江三地有文化、有技术、政审合格的人,不远千里在此落户;待到“江钢”建起之后,就面向全国招收了大批有知识的工人。
   建厂初期,我父亲他们第一代人,在一无所有的山中,只能自己搭建茅草棚解决住宿问题。吃的是红薯野菜,睡的是稻草铺,点的是灯草。人手一根扁担挑土方,愚公移山、艰苦创业,建造厂房。
   说到以前在良山初建“江钢”的日子,我父亲常常感慨地说:“那是我这一生中最困难、最艰苦的时候。”
   良山,原名鼎山。处在新余的南端,属于丘陵山地。南部地势高,向北倾斜。良山海拔487.7米,巍峨逶迤于新余、峡江两县交界处。
   整个良山镇,山坑纵横交错,构成了小块小块山谷平地,天水江、八百桥江、三江桥江三条山沟溪流,由南向北注入汇合袁河。
   良山镇,因为有了一座良山而得名。良山镇,是一个穷山僻壤的偏僻地区。这里山多田少、地广人稀、交通闭塞。特别是在解放前,这里田地荒芜,农业极为落后,是一个穷的不能最穷的小镇。
   1930年的土地革命时期,在良山的上木元和上黄虎曾经成立过县苏维埃政府,在周宇也成立过南区苏维埃政府。
   1957年的时候,因为江西的209地质队勘探之后,发现良山有丰富的铁矿储量,随之就有了江西钢厂和良山铁矿在此的采矿炼钢,才有了良山的建设。
   昔日的良山镇,是一个荒凉冷落的山坑,四周高山深谷,一片自然林海。1962年当地村民在良山的东隅建成了一个赶集的“良山圩”。1965年,“江钢”的厂部则设在了良山北麓的周宇,随着“江钢”的兴起和发展,人口日益增多,使得“良山圩”的市场也繁荣起来了。
   圩内开始有了粮站、供销社、商店,后来又有了工商所、税务所、邮电所。最后,“良山圩”与周宇的市政建设联成了一片,造就了今天的良山镇。
   “江钢”最鼎盛的时候,职工带家属曾经拥有45000人,建有四个主要生活区。一个是八三O,离良山镇北偏东1公里山坑中。一个是沙汾,离良山镇南3.5公里处。一个是西山岭,离良山镇西3公里处。还有一个是周宇,离良山镇西1.5公里处。
   良山镇,“江钢”人多称谓:周宇。周宇,曾经是新余最繁华热闹的地方,被誉为江西的“小上海”。当年在这里,运输货物的车辆是川流不息,外来联系业务的是人来来往往,街上是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到处熙熙攘攘、人满为患。而且人人几乎讲的都是一口流利的“上海话”,让人感觉到自己就仿佛置身于上海的某一个小区。
   “江钢”当年是国家重点企业,由省里直接管辖,向来自成一体。不但有自己的医院、商店、食堂、浴室、理发店、电影院、招待所、灯光球场,还有自己的中学、小学。
   当年的江钢中学创办于1963年,建在良山镇的东面山坡上。当年的“江钢”医院在西山岭,在我父亲居住的房子旁边。“江钢”是一个有一万多名正式职工的大厂,分为十多个分厂,每个分厂都有很大的澡堂。我曾经去洗过好多次。
   当时的澡堂是对职工和家属免费开放的。每当下班后,数百个职工一起到澡堂去洗澡,澡堂里存放衣服的柜子很快就放满了衣服,去得晚的人没地方放衣服,就要等有人出来再去洗。
   澡堂里热气腾腾,又开了暖气,人走进去一点也不觉得冷。百多平方米的大浴池里,近百人沉在浴池里一边泡澡,一边聊天。来自不同地方的工人,有的说着上海话,有的说着江苏话,有的说着浙江话,有的说着本地江西话……
   “江钢”还从新余县城单独修筑了一条“新周铁路”,小火车直达周宇的厂部。当年“江钢”的火车站终点站是设在周宇一个“店里”的地方。而“新周铁路”沿线是建在过去的一条古驿道上的。“新周铁路”建于1961年,系江西钢厂和良山铁矿专用线。北接浙赣铁路,长22公里,途经沙土、珠珊、良山三个地方。
   从新余到“江钢”,除了坐小火车外,人们大多是乘坐汽车的。这里有一条从新余县城到吉安的主干公路线,通往白沙向西南,经过“江钢”、九龙山等地。
   “江钢”初建时期,新余通往良山的班车,一天只有一趟。那时的公交车,其实则是一辆类似解放牌的汽车,车顶上和车身两边罩着帆布,车箱内两边及中间放的是长条木凳子当作座位的。
   当时新余至良山的公路是一条沙石路,汽车一路行驶,人们坐在车厢里会被车后扬起的沙尘弄得浑身是灰,有时连眼睛都睁不开。
   当年汽车开到周宇的石桥,还要停车接受“江钢”的警卫哨兵检查,以防阶级敌人的破坏呢!
   我父亲在西山岭住了好多年,1975年夏天我去探亲时,我父亲住在西山岭,我经常手提热水瓶去江钢医院打开水,还拿着冷饮票去灌冰冻果汁。后来我父亲调到了划江水厂,他在划江水厂二楼有一套住房,在周宇厂部也有一间宿舍。
   1990年我带着娘娘,带着五岁的儿子去探亲时,闲来无事,曾在划江水厂帮助父亲管理围墙内开荒地上种植的蔬菜,汰浴时还在划江水中顺便摸点河虾呀,黄鲜呀螺丝什么的。
   这划江水厂关系着全厂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可是江钢的要害部门。
   划江位于新余的南部,源出良山北麓,向北通过江西钢厂,至良山“八百桥”,再折向西北,入“河下”划江村,注入袁河,全长15公里。江水出口处有一沙洲,名珠洲。下游一里许至此,萦回逶迤,景色如画,取名画江。后来被谐音演变成为了划江。
   江西钢厂在九十年代曾经有过一个照顾老职工的优惠政策:允许老职工提前退休,让其中一个年满十八岁的子女顶替接班,子女的户口可转入城市户口。
   大概在八月份的时候,我父亲让我妹妹俞丽莎去了“江钢”。我妹妹到达“江钢”的第二天,就被我父亲送到了“厂办”报到。当天,厂部有关领导就把这批将要顶替接班的男男女女集合起来训话。并在当天就给这帮人发了工作鞋、工作服等劳保用品。
   当年的工作鞋是那种笨重的翻毛皮鞋和绝缘的高帮黄球鞋。
   然后,再一一分配到下面各个分厂、各个车间去工作。
   我妹妹在“江钢”上了一段时间的班后,太辛苦,身体吃不消,仍然退工回到了上虞。后来,我的母亲象随军家属一样,将户口从上虞迁入了“江钢”,直到父亲退休又迁回到上虞。当年“江钢”也曾给我母亲按排了一份“管夜”的工作,我父亲不放心母亲值夜班,又心疼她的身体,最终没去打工。
   1971年9月11日,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还曾经风尘仆仆地乘车来到江西钢厂,对这里的工业生产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他考察了薄板分厂、丝带分厂、七分厂、一分厂、五分厂及三分厂,几乎转遍了江钢的每个角落。
   陈云考察薄板分厂时,在加热炉旁,陈云发现煤气喷嘴风量没有调好,马上向炉前工提醒。
   “您老人家对工业炉这么熟悉,真是行家呀!”
   干了一辈子活的工人惊奇地望着陈云,非常崇敬地说了这句话。
   江西钢厂过去为军工产品的生产创造了一系列辉煌业绩。
   江西钢厂曾经与其他军工厂协作,为装备陆军、海军、工程兵、海上公安和民兵,生产了一批又一批的常规兵器。
   包括3种火炮,4种机枪和步枪,9种炮弹、枪弹、地雷弹、手榴弹,7种火炸药,双管鱼雷快艇,登陆艇,快速巡逻艇,甲型交通艇,港湾扫雷艇和能在长江通过千军万马的特种舟桥这些军工产品。
   据我父亲讲述:当年越南战场上打下美国飞机的“五七”高射炮,就产自江西钢厂。
   70年代,江西钢厂又为江西军工制造“海防”、“空空”、“地空”战术导弹配套作出了贡献。
   1991年,江西钢厂与新余钢铁厂合并组建了新余钢铁公司,原“江钢”成为了新钢公司的山上片。2006年9月成立新余市良山工业基地管理委员会,原“江钢”形成了年产钢150万吨、钢材80万吨、金属制品1.2万吨的生产能力,成为了管(钢管)、带(带钢)、丝(钢丝)特钢生产基地。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世事变化无常。
   曾经辉煌的江西钢厂自从并入新余钢铁公司之后,因为原先“江钢”的厂区从山上搬到了山下,所属的分厂也大多或停产或搬迁。使得当年繁荣昌盛、热闹非凡的良山镇,周宇,西山岭,变得冷冷清清,不再繁华!
   30多年前,有100多医生职工的,全省一流的,江钢医院并到新钢医院去了。拥有1000多名学生的江钢中学也并到了新钢中学,原来有1000多学生的西山岭小学大门紧锁。
   随着大批人员的迁出,这里的人口骤然减少,好多生活区的家属楼人去楼空没人住了。原来热闹的影剧院是杂草丛生。西山岭菜场只有早上有菜卖,10点多就没人了。
   如今,很多“江钢”人,巳经在新余市区买了新房,重新安了家。新余的城北、城南、城东的每个小区,到处都有“江钢”人。
   还有大批原来的“江钢”职工和子女,在2000年前后,回到了原藉上海、江苏、浙江去了,再也没回新余。
   许多“江钢”人,在江西钢厂生活了几十年,对“江钢”有着深厚的感情,记忆是深刻的,特别地留恋。面对良山镇、周宇、西山岭如今这般的冷清冷落,想起以前“江钢”的繁荣,感慨万分,唏嘘不已!
   “江钢”人,对新余这座钢铁城市的崛起,奉献了青春,功不可没……
   后记:有原“江钢”子弟,愿意联系,或相约再去“江钢”看看的,可加我QQ:42256136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