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好文,书法圈里的人都要看一看!

 雪梅常在 2016-07-30

深度好文,书法圈里的人都要看一看!

一点号书法爱好者20160730
文化内涵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灵魂。自汉文字起始,先祖们便通过文字把人类对美的理解与向往用点画、线条、间架结构的组合表达了出来。我们从殷墟的甲骨文、商周的金文等先秦文字中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达方式。
 
古代汉字无一不是对世间万物的高度抽象的文字符号。汉字的书写无一不是以结构的完整、均匀、平衡等为其基本的审美原则。这种方法是把人类对自然的观察与自身情感的抒发、对造型美的理解和谐统一地结合在一起,最终以点画的形式一笔一划的表达出来。所以,中国文字自起始便被赋予了文化和审美的内涵。
经过几千年漫长的演变,中国文字不仅作为语言、文化的载体在延续和发展着,而且发展成为一门举国同好,千载一风,并得到不识汉字的外国人青睐的独立的书法艺术样式。
但是,今天的书法创作中有些作品以形式至上,反映出书法创作者似乎在逐渐弱化书法既有的文化内涵。更有怕落伍、奋勇追逐潮流者,以“独特”为自己的艺术目标,以颠覆中国书法艺术的固有审美观念来取悦大众,把反传统、追求个性、追求前卫当作终极审美而加以炫耀。
 
 
毋庸置疑,“独特”是个体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凸显自我、超越他人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但不可作为书法艺术的最终目标,书法艺术需要表现出一个共性价值(即中国文化意义),而最能体现这个共性价值的就是书法家自身的文化内涵。
如果书法创作中一味追求独特,而文化内涵缺失便有舍本逐末之嫌。同时,书法家也需要清晰的认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如果颠倒了这种关系,疏忽共性而让个性无限膨胀,那么其作品很有可能丧失社会价值。
今天,有些创作者极力地想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来以此标榜自己的艺术成就;以为求新求变才是一种原创,以为只有原创才是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的体现。
 
现在,我们需要站在现实的角度思考自我,没有理性而一味盲目,自我就会沉溺和沦丧,甚至会远离文化坐标。偏离和远离文化坐标,头脑就会产生一种错觉,也最容易迷失人生方向。最后只会见到泡沫而见不到海洋。以致最终用泡沫否定海洋。冷静的思考一下,迷失自我其实就是一种毁灭。
中国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汉字是中国文化最原始的记录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是彰显中国文明的直接形式,其存在是和文化、历史捆绑在一起的。即使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仍然是中国书法艺术生存的沃土,需要中国书法家共同珍惜、维系和发掘。
如何发掘传统文化呢?最好的策略是深入传统。在自己的生存环境中培养基本的定力,这就需要先用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武装自己,以增加自身立足于时代的重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有太多的优秀文化来滋养我们,我们终生受用不尽。但一味受用并不是目的,受用的目的是强大自身,立稳脚跟。立稳脚跟也不是我们的目的,立稳脚跟是为了辨别方向,走好自己的路。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社会大开放,中西文化大交流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最应当坚守的就是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今天,只有信守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不断的了解世界,认知世界和增强对我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不断丰富和升华正确的人生思想、精神境界,才能释解和认识诸如表现自我、表现民族、表现时代、与时俱进等等现实的问题。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永恒的财富,我们需要挖掘其精华,而不是将其束之高阁、敝帚自珍、羞于示外。
我们常常感慨: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果中国书法艺术没有了中国文字的基本形态和独特的审美概念,就是放弃了民族观念和放弃了文化立场。没有观念和没有文化立场的“自由创作”,书法艺术也就谈不上追求卓越和追求时代精神了。随之,世界艺术之苑也就缺少了中国书法这朵奇葩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盏不灭的灯,她的光辉是恒久的,是催人奋进的,是民族的骄傲和代代生息的精神指引。
 
 
纵观历史,中国文人的先锋代表大多是卓著的书法大家,也是中国历史最有力的记录群体,他们的思想、成就以及他们的传世之作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不同时代的光辉写照。
我们看到近三十年来,中国的书法事业有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中国书协及省市各级书协组织的书法展赛之多,极大地鼓舞了书法创作者的热情,推动了当代书法创作的发展。同时,随着国际化的进程加速,时下书法艺术的实验者、追求先锋和前卫者,渐渐多了起来,且时时处于媒体的关注中。
 
 
当然,这种“势头”肯定不会成为一个独立起来的文化强势,因为他们普遍缺少文化及思想的理性整合。我们一直认为,“实验”自然是好事,但不可偏激和起哄烘托,我们需要创造出现实和富有内在文化本质的实验作品。用西方的概念来创作,喧宾夺主、盲目同流不等于创新,也不合乎实验的准则。否定自身文化的精华,而茫然追随西方社会生活(文化)的时髦,更是岌岌可危之道。
实际的讲,现在某些书法作品(文字夸张变形,及类似抽象绘画的“现代”书法)只是迎合了部分人的口味,是随国际间不断交流而催化产生的一种类似的“膨化食品”。这类食品,看似实实在在,实际空空虚虚,吃几口虽津津有味,但吃多了对身体有害无益。
 
 
我们倡导交流及促进国际间合作是要更好的发展和展现自我,而不是否定自我。如果自以为那些仅仅滞留在“膨化”感觉上的“现代”书法艺术已经超越了传统和过去,则显然结论过早。
我们从中国传统艺术中所看到的,不仅是美的花和叶,也有生活的根和茎。坚定中国文化本体的立场,并不等同拒绝吸收外来营养。我们需要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将其融会到我们的本土文化中来,充分显现出我们中华文化持久的和能够不断自新的强大生命力。
但是,吸收决不是拿来主义,也决不是追随和刻意同流。文化概念中“原则”是必要的,结果的生成是需要有显示方法和具体方式的,“知”方有助于道,“知”必能转化为智。
诚然,继承传统并不等同墨守成规,也不是照搬运用,更不是私学自弊,新的环境生成新的释解正是我们时代的追求。时下,有些闭塞压抑、疏离于人与自然的书写(表现)方式,怪诞荒谬令人费解的内容(文字不通、错字连篇书法作品)的现象,甚至,还有一些所谓的艺术评论家大加赞美,以为这就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创新和在创新中取得的非凡成功。其实,这是对当代书法创作的一种误解。
时代需要优秀的书法作品。实质上,即使电子产品一统天下的今天,真正一幅好的书法艺术作品总是能启发欣赏者的审美意向和提高审美能力,并诱导人们在欣赏中得到文化和精神的美好享受。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更替,艺术表现形势如何变异,但是中国书法核心的文化精神是不可变的,既定的文化内涵是绝不能轻易否弃的。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到我们这一代,我们有义务好好的接过来,并尽我辈的全力使之发展、壮大、充实、完美,去杂枝摘败叶,并灌之以时代的特色,灌之以我辈的智慧,我辈的创新,然后把这古老而又博大的文化传递下去。书法艺术是这博大的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不可忽略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说音乐、绘画等艺术种类,其他国家也有,但书法艺术,中国独树一帜。因此,谈起中国的传统文化少不了书法艺术。当然,书法艺术更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艺术只有牢牢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才能生长的更加茁壮。
 
民族文化的复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弘扬。今天,中国书法艺术创造出新的历史辉煌和体现出新的时代精神,需要中国书法家信守中国文化精神和发扬传统文化精华,只有这样,追求创新和创造崭新时代才会具有锐不可当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