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章:解剖侧裂

 昌仁神外吴医生 2016-07-30

第二章:解剖侧裂

龟田综合病院脑神经外科主任部长 波出石弘


【术式特征】

【适应证】

解剖侧裂是神经外科手术的基本技术。分开额、颞叶建立到达深部主要结构的入路,不仅适用于脑动脉瘤手术,也适用于颅底肿瘤切除术等。打开侧裂后,可暴露对侧颈内动脉及基底动脉主干,有利于清除蛛网膜下腔出血。但侧裂浅静脉如何处理?通常的做法是将所有静脉作为颞叶的一部分进行解剖。这种情况下,进行深部颈内动脉周围操作时,有时必须牺牲阻挡视野的桥静脉。虽然电凝切断这些桥静脉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但有些病例却可能发生术后较大范围的静脉回流障碍。

【策略】

仔细观察侧裂,从远端开始解剖。侧裂浅静脉承担了额叶、颞叶的主要回流,额叶回流入额侧的侧裂浅静脉,颞叶回流入颞侧的侧裂浅静脉。以正确的方式静脉解剖,可以在打开侧裂的同时完好地保留侧裂浅静脉和桥静脉。解剖侧裂的目标是:额、颞叶完全分开,沿着M1段可以观察颈内动脉后方。

【时间】

30分钟


【手术技巧】

【体位、头位(图1)】

仰卧位,头部向健侧旋转约30°。避免头位旋转过度导致颞叶突出遮挡侧裂。良好的头位可凭借重力作用使颞叶沉向后下方,自然展开侧裂。动脉瘤部位靠上时,头位适度后仰。


图1体位、头位。


【切口、开颅、硬脑膜切开(图2)】

沿切口剃发或部分剃发。与翼点入路的皮肤切口相比,基底动脉瘤等手术中需要向后方牵开颞叶,因此,切口可稍移向后方。颞肌向后方牵开将导致颞骨切除不充分,使颞叶表面显露不彻底;因此,应向下方牵开肌皮瓣。充分磨除蝶骨嵴,以此为中心弧形切开硬脑膜,使侧裂位于术野中心。



图2皮肤切口、开颅。


【观察侧裂浅静脉】

虽然有侧裂浅静脉引流区域和吻合方面的报道,但还没有对于其数量和桥静脉引流的详细报道。作者观察到的侧裂浅静脉数量(直径1mm以上):不存在2%,1支16%,2支32%,3支27%,4支9%,5支1%;来自额叶的桥静脉:不存在19%,1支46%,2支19%,3支15%。80%病例有2支以上的侧裂浅静脉,80%病例有来自额叶的桥静脉。为了获得从大脑中动脉(M1-2)分叉部观察颈内动脉全貌的视野,当存在多支侧裂浅静脉时,需分析从哪个间隙进行解剖。完全从额叶侧分离的有效率为36%,第1、2支之间分离为42%,第2、3支之间分离为22%。从侧裂浅静脉之间进行解剖,在充分打开侧裂时可不牺牲桥静脉。

粗大的侧裂浅静脉壁厚、延展性好,不容易损伤。这类静脉的主要特征是静脉间不存在桥静脉。但当二支侧裂浅静脉有汇合时,通常不能充分解剖。


【解剖侧裂浅静脉(图3)】

打开侧裂的方式有二种:(1)近端侧裂入路:先打开基底池确认颈内动脉,然后打开侧裂近端;(2)远端侧裂入路:先打开侧裂浅静脉远端确认M1-2分叉部,然后打开近端侧裂。远端侧裂入路在确认侧裂内基本结构的同时代开侧裂,有利于清除远端侧裂内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避免过度牵拉额叶。完全将侧裂浅静脉作为颞叶的一部分解剖时,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小静脉损伤。静脉间隙解剖选择正确的话,解剖路径没有桥静脉阻挡,不会引起小静脉出血。一般情况下,若存在多支侧裂浅静脉时,应在第1、2支之间解剖;如果二支静脉有汇合而不能充分解剖时,必要时可离断外侧的静脉(颞叶侧)。


图3打开左侧侧裂。


静脉表面的蛛网膜用蛛网膜刀、注射器针头切开,沿静脉间隙走行将蛛网膜全程打开。头端细小的血管缝合镊子非常有效(图4);在打开远端侧裂浅静脉上方的蛛网膜时,比吸引器和显微剪刀操作更容易。脑表面蛛网膜打开后,脑压板牵开颞叶进入侧裂内部。


图4侧裂浅静脉的解剖。


虽然侧裂浅静脉位于侧裂中央,但也可粘附于颞叶表面走行。这种情况下,需要确认侧裂浅静脉下方横向走行的颞叶动脉。该动脉周围,侧裂浅静脉和颞叶间存在比较疏松的间隙(图5)。可以利用这些间隙分离侧裂浅静脉和颞叶。


图5与颞叶粘连的侧裂浅静脉的解剖。


【纸刀技术(图6)】

额叶和颞叶在侧裂深部粘连紧密时,分离非常困难,应从远端打开侧裂。关键点是在外侧确认进入侧裂的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沿着水平段(M1)间隙解剖。由术野深处的M1段向侧裂浅部分离,像裁纸刀一样将额叶、颞叶分开。该技术是半球间入路分离半球间隙时采用的方法。确认侧裂内的血管属于哪个脑叶,可避免血管和软脑膜损伤。


图6纸刀技术。


【侧裂微血管(图7)】

打开侧裂后若发现归属于颞叶的动静脉与额叶粘附走行,需在额侧分离血管。而归属于额叶的血管与颞叶粘连时,需在颞侧分离。这种概念称为“侧裂微血管”,对于避免血管、软脑膜、脑组织损伤非常重要。建议在术野中以纵向解剖为主,有利于确认血管归属。而横向操作时无法辨认血管归属,血管和软膜损伤的可能性增加。


图7侧裂微血管。图中,属于额叶的静脉与颞叶粘连(a),必须从颞侧分离(b)。


【剥离技术(图8)】

脑表面的侧裂浅静脉被蛛网膜包裹,而汇入蝶顶窦的侧裂浅静脉底部的蛛网膜较厚。分离侧裂浅静脉、牵开额叶、打开基底池时,静脉常被拉紧,可能引起机械性损伤。这种情况下,剥离侧裂浅静脉周围较厚的蛛网膜以增加侧裂静脉的延展性,可减少额叶底面牵拉,扩大基底池的显露范围。


图8剥离技术。


【观察颈内动脉后方(图9)】

打开侧裂观察M1和颞前动脉时,可辨认来自额叶底面的侧裂深静脉。这些回流入蝶顶窦的静脉应保留。随后从颈内动脉方向观察视神经,分离视神经与额叶底面。剥离额侧侧裂浅静脉的蛛网膜后,将额叶向上方牵开,可增加侧裂的打开范围(图9)。

如此,轻微牵拉脑叶即可获得包括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在内的宽阔的显露范围和操作空间,特别是可直接观察到颈内动脉后方而没有静脉阻挡。确认后交通动脉和脉络膜前动脉的走行,行夹闭术时保留穿通支变得更容易。此外,颞侧静脉剥离后向后方牵开,可获得基底动脉周边桥前池区域的宽阔视野。


图9颈内动脉后方的观察。


(观点)脑压板的使用

打开侧裂时,仅使用右侧的脑压板。左手握持的吸引器可作为牵开器使用。从右侧牵拉额叶(或颞叶)可使分离面绷紧,吸引器逐渐从左侧牵拉颞叶(或额叶)抬起分离面(线)。但硬质的剪刀、吸引器容易在脑压板表面打滑,可能招致意外的脑表面损伤。大动脉瘤夹闭时需要更广阔的视野时,可使用二个脑压板。

(观点)静脉损伤和处理

粗大的侧裂浅静脉壁厚,延展性好,不易损伤。解剖侧裂时容易出血的通常是比较细小的静脉和脑表面的血管。脑表面血管损伤使用止血材料压迫止血。细小静脉损伤通常由前述“侧裂微血管”中的归属脑叶判断错误引起。操作中遇到出血,需再次确认侧裂微血管,判断正确的解剖面。保持正确的解剖操作界面,多数情况下可采用压迫止血。

(观点)打开侧裂

打开基底池确认颈内动脉后打开侧裂近端的“经近端侧裂入路”,对于控制动脉瘤意外出血较为安心。但从深部开始的侧裂解剖操作需从内侧分离额、颞叶,分离这二个脑叶的粘连有时相当困难。直接分离时通常无法分辨解剖面的血管归属,细小血管和软膜容易损伤。为了在安全状态下获得宽阔的视野,建议采用从远端开始解剖分离的经远端侧裂入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