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晖诺:16岁进哈佛

 tuzididie 2016-07-31
3岁已达到六年级阅读理解标准,此后连续3次跳级。13岁时SAT就拿了满分,16岁获得全美高中生最高荣誉总统学者奖,被哈佛大学录取,主修神经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同时被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录取攻读钢琴表演硕士学位……

  这是华裔少年潘晖诺的简历。

  在不少中国家长眼中,这份简历所描述的就是一个“大写的天才”。

  什么最重要

  潘晖诺两岁时就已经能够阅读了。跟很多超常儿童的家长一样,妈妈潘若莎尽可能满足儿子的阅读需求,“每次去图书馆都会借20本书”。

  为了给潘晖诺更好的教育,潘若莎自己学习了很多,她逐渐意识到“对于孩子来说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知识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用心理学来解释,这其实是在试图建立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

  正是有了这样的思维方式,潘晖诺上学之后成了最喜欢问问题的学生,他不仅想学会老师教给他的知识,还要弄明白这个知识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这样。大概正是因为不局限于每一个孤立的知识,所以,潘晖诺从小学起就对学习很感兴趣,总是充满好奇,学习起来很快乐。

  “因为懂得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他从小就比别人做得事情多。”潘若莎说,与其说是过人的聪慧让潘晖诺连跳三级,不如说是这种“广泛联系”的学习方式让他成为了一大块快乐的海绵,对吸收知识总是怀着强烈的渴望。

  究竟为谁好

  “不少家长总抱怨孩子这不好那不好,其实是自己没有用心去做。”潘若莎说。一个邻居见到潘晖诺非常爱读书,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爱读书,给他买的书“总是翻一翻就丢在那里了”。潘若莎曾问邻居自己是否读书,邻居回答:没时间。

  一次邻居的孩子过生日,潘若莎主动把孩子带到了书店,面对各种图书,这个孩子总是乱翻。潘若莎在一旁仔细观察,发现虽然这个孩子在每一本书上都不会过多停留,但是当他看到一本恐龙的书时“多看了一会会儿”。潘若莎问孩子要不要买回时,孩子回答“无所谓”。

  到家之后,潘若莎先把那本书仔细地看了一遍,吃饭的时候便把书上有意思的内容拿出来跟孩子们一起聊。那个孩子听了之后觉得非常新奇,饭后,迫不及待地把书找出来认真地看了起来。

  在对潘晖诺的教育过程中,潘若莎总结出这样的规律:孩子越小,父母越不能着急。“父母着急,就把功利心给了孩子,孩子学会了这个之后,这个人的‘格局’不会大,走得就不会远。”

  现在很多父母都知道阅读对孩子有价值,就不停地给孩子买书,恨不得把整个书店搬到家里。其实,家长的这种行为也是一种推卸责任,“书都买了,再学不好就不是我的问题了”。而孩子需要的是父母把孩子引到读书这条路上去。

  所以,在教育潘晖诺的过程中,潘若莎时常会问自己:“我这样做是为孩子好还是为自己好?”

  怎样算真爱

  “没有恨过,你肯定没有真的爱过。”潘晖诺说,不过他不是恨钢琴、恨音乐,而是恨自己。他曾经为了一个曲子6个月都没有练好而恨自己。直到现在潘晖诺对音乐都有着强烈的感情。

  应该说,潘晖诺在音乐上也非常有天分:他3岁的时候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小提琴,在休斯敦青年交响乐团连续5年担任首席小提琴手。不过他最喜欢的还是钢琴,曾与众多交响乐团合奏,也应邀在密苏里大学等学校表演独奏。

  “我觉得音乐是有声音的数学。”这是刚刚学琴不久的潘晖诺跟潘若莎说的话。大概是潘若莎从小对潘晖诺“知其然还必知其所以然”式的教育,让潘晖诺的学琴道路伴随着思考。

  在理性思考基础上的热爱大概能够更持久,所以潘晖诺上了中学之后,仍然没有放弃音乐。

  “美国九年级之后的孩子学习压力是很大的。”潘若莎说,都说中国的高中生辛苦,但是他们只为高考奋斗,而美国的高中生则每一天都要奋斗,因为他的每一次作业如果晚交了,电脑就会自动减分,“这个成绩要累计4年,只要在日常学习中丢掉了一点分数,就会跟好学校擦肩而过。”

  即使在这么紧张的情况下,潘晖诺一直坚持每天练琴。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大学。

  “我经常凌晨四五点才睡,早上9点多就又起床了。”潘晖诺说,“别人在钢琴房里看手机、看Facebook的时候,我百分之百投入在钢琴上。”

  古老的公式是:成功=1%的天分+99%的努力。在潘晖诺的成功等式中,还应该加上“父母的理性引导”。

  樊未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