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而不同的戊戌六君子 (2)

 青梅煮茶 2016-07-31
        最年轻的林旭,在早年与康有为并不熟悉,戊戌变法前一年,他还在刻意避免与康有为接触。此后他的观点受康有为影响,逐渐开始认可维新之论,甚至以康有为弟子自居,在入选军机处之后,林旭的行为也较为激进。尽管如此,军机大臣廖寿恒在戊戌政变之后求情时仍不认为林旭与康有为是一党。

        杨深秀与康有为没太深的交往,1898年他跟维新变法有关的第一道上书,内容是劝告清政府不要妄想借俄国之力阻止德国侵略山东,他力主变法保国不可依赖外国。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后,抓的第一拨维新党人也没有他,他是随后上书质问慈禧太后为何囚禁光绪而遭拘捕杀害。

        刘光第的情况很复杂。一方面,刘光第参与了一些维新活动,还曾以身家性命替康有为担保;另一方面在刘光第被杀后抄家发现了他弹劾康有为的奏章,尚未写完。私下里,刘光第对维新派与守旧派的争端并不认可,他说“新旧两党,互争朝局”令他寒心,同时又自诩“好在自己并无新旧之见,新者、旧者均须用好人,天下方可久存”。

        杨锐是张之洞的学生,对维新派的一些做法很不认可,在给张之洞的信中说康有为“缪妄”,不过保守派也没有希望,他更倾向于不改变政体的自强运动。其军机处同僚高树后来回忆说,杨锐对同为军机章京的维新志士谭嗣同、林旭很有意见,私下里形容谭嗣同是“鬼幽”、林旭为“鬼躁”,声称“某君鬼幽,某君鬼躁,同列如此,祸可知矣”。戊戌政变之前,杨锐甚至要发声明说自己与康有为毫无关系以避祸,只是后来怕因此导致同僚关系闹僵而作罢。

殊途同归

        若说戊戌六君子的共同点,那就是救国的理念。

        这6人中,康广仁是跟随其兄康有为一直救国的,而谭嗣同、杨深秀、刘光第、杨锐、林旭5人,均是在中日甲午之战后,在清政府丧权辱国之后,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杨锐慨言“二十年卧薪尝胆”,刘光第上《甲午条陈》,谭嗣同愤而著《仁学》,杨深秀思“甲午之耻”,林旭有诗云“分明家国千行泪”,救国图存,雪甲午耻,成了这群观念并不相同的知识分子的共识。

        在民族大义之外,这6人的另一个共同点则让他们同赴一死,那就是对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的相似态度。维新变法的一个主要矛盾就是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的权力之争,而这6人出于不同考虑,都站在光绪皇帝一边,这才是慈禧太后痛下杀手的关键。杨深秀本来没事,却在戊戌政变后质问慈禧为何拘禁光绪;刘光第在戊戌政变前就上书要慈禧把权力还给光绪;谭嗣同、林旭直接参与了康有为、梁启超最后救援光绪的活动;杨锐对甲午之战中慈禧的作为公开批评。这些举动本就是慈禧的大忌,在戊戌政变的你死我活中,更成了慈禧举起屠刀的动机。

        历史上,维新志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变法之前宣扬的君主立宪、开议会、定宪法等关键政治主张,即使是在百日维新最顺利的时候,也没有被光绪皇帝提起过一次。光绪皇帝下令执行的维新政策,也无非是发展工商业、废除八股文考试等一般政策。光绪皇帝对变法维新的兴趣和从慈禧太后那里争回权力的兴趣,究竟哪个更大一些呢?答案恐怕只有光绪皇帝自己知道。 张甫卿摘自《文苑》2014年第2期/乐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