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暮年朱元璋:枭雄也有幻灭时(2)

 青梅煮茶 2016-07-31

患得患失而生的忧虑

折磨晚年朱元璋的,不仅仅有幻灭感,还有一种因患得患失而生的浓重忧虑。

费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得到的江山,对他来说太沉重了。他虽然不相信在其有生之年,有人能撼动这座大厦的根基,可一旦自己撒手西归呢?因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选择的是太子的儿子朱允炆做继承人,皇太孙年幼柔弱,更加重了朱元璋怕江山在其身后一朝易手的心理负担。

于是,他强烈地感到,为了确保朱家的天下,必须与死神赛跑,抓紧作好防备江山易主的工作。此时的朱元璋一方面起早贪黑,废寝忘食,还不惜大开杀戒,为确保江山无虞争分夺秒地工作;而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知道,他不可能预见到所有的纰漏,也不可能在自己去世之前就替后代将这些漏洞全部堵上。这就使朱元璋愈发焦躁了。

在幻灭感和忧虑感双重夹击下的朱元璋,其暴虐和攻击性在晚年达到了极致。据清初学者查继佐所著《罪惟录》记载:御河中发现一堕胎婴儿,朱元璋在没有任何凭据的情况下,怀疑是楚王朱桢之母胡充妃所为,乃亲手杀死,弃尸郊外,楚王来朝,哭求母尸不得,只得到一条练带,归葬于王府;鲁王母郭宁妃、唐王母李贤妃和伊王母葛丽妃,竟在朱元璋的一次暴怒中同时被杀,三具尸体装在一个大筐中,埋于太平门外,待朱元璋怒气平息,想给棺木进行埋葬时,三具尸体已腐烂得不能辨认,只好立三个坟丘算作三妃墓。

纵观朱元璋一生,他的天性雄猜好杀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但这种性格的发作,在不同的时段显然又有不同的表现。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由本我、自我与超我三种精神活动交互作用的结果。本我,是人的本能的冲动,包括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因为客观环境的制约,很多时候“本我”是潜藏的,难为人窥知的。“超我”则是在“自我”上面的最高层次。朱元璋虽然天性嗜杀,但过去为了在群雄逐鹿中争取人心夺得天下,尚能够适当注意节制自己的本能,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礼贤下士、约束军纪、声称“唯不嗜杀人”的朱元璋。随着其帝王基业的肇建,他的“本我”开始显现出来,而到了洪武中后期,朱元璋的“超我”和“自我”退化得更加严重,几乎丧失了压抑冲动和欲望的自制力。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基本上就是一个“本我”的朱元璋了,而这才是一个真实的朱元璋。(文/黄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