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天早上,一学生在早餐店喝豆浆,因为赶时间,很快就喝完了。第二天,他还是在这家早餐店喝豆浆,因为不赶时间,他一勺一勺慢慢地喝,觉得滋味真好。他问店主,这两天豆浆的味道怎么不一样。店主说:“我这里豆浆的配料和制作过程完全一样,每天的味道也一样。不一样的是你自己。你给味蕾时间,味蕾才会给你真滋味。”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读 一、准确理解材料的含意是做到符合题意的基础。针对这个材料,我们可以采用提问法提取立意,即我们在阅读材料时不妨提出如下问题:1.材料中有几个角色(或几个方面)?2.各个角色的行为或言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意义或价值取向?3.材料的主题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解答,有利于帮助我们把握材料内容,明确材料主旨。据此,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立意: 1.从这名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结果来看,他用心程度不同,所获得的感受不同;他心境不同,所获得的感受不同;他在事情上所花的时间不同,结果也不同。联系到现实生活,可从以下角度立意:幸福是慢慢咀嚼出来的;爱,需要用心感受;心境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保持良好心态是正确认识人或事物的前提;充足的时间是做好一件事情的重要保障。本角度适合从社会生活中选材。 2.从店主的“你给味蕾时间,味蕾才会给你真滋味”角度看,时间联系着“你”和“味蕾”,你给味蕾时间,味蕾回报你真滋味;反之,味蕾给不了你真滋味。联系到现实生活,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品味生活需要时间;给心灵时间,获得意趣人生;给彼此时间,获得真情人生;匆忙让我们错过太多;专注于学习,才能获得成功。本角度适合从历史人物中选材。 总之,立意亮点可归纳为“品味生活需要时间”“给彼此时间,获得真情人生”“幸福是慢慢咀嚼出来的”等等。 二、增强扣题意识是做到符合题意的关键。在行文中,我们可以用一定的方法增强扣题意识,比如标题可以出现中心词切题;主题部分反复出现中心句扣题;在运用素材时,可以围绕中心展开议论,让论点反复强化。 静候生命的绽放 文/吴双霜 毕淑敏曾有言:“树不可以长得太快。一年生当柴,三年五年生当桌椅,十年百年的才有可能成为栋梁。故要养深积厚,等待时间。”诚如斯言,静候一朵花的开放,时间会予你满乾坤的清香。【引用毕淑敏的名言,材料新颖,扣题准确。】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得自语道:要活下去!”川端康成用笔在日记上记录了这绝美的一刻。静候海棠花开未眠,凌晨欣赏到如此视觉盛宴,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川端从此悟出了生命的意义:活下去。他低语道,活下去体味生活的真彩和绚丽,活下去感受生命的顽强与坚韧。川端康成静候花开,等待时间,时间予他以生命的美丽,予他以生活的意义。【运用《花未眠》的材料,围绕中心叙述,叙议结合,富有韵味。】 静静观赏一堆木柴的燃烧,那是生命在舞蹈,那是生命在弹奏的一曲活力永存的歌。挪威的一家电视台曾推出了这样一档节目——两个小时,屏幕上只有一堆木柴在燃烧。起火,微亮,旺盛直至熄灭。没有音乐,只有一堆木柴噼啪作响;没有丰富的画面,只有一团火焰从腾起直至消逝。曾以为该档节目收视率不会很好,谁知却获得了挪威人民的一致好评。似生命由产生到消亡,人们在这跳跃的火焰中看到了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顽强。静赏火焰生命的舞蹈,时间予我们以人生的思考和生命的希望,予我们走下去的力量。【巧妙剪辑材料,深入挖掘素材,让素材能充分论证观点。】 快节奏的生活,对物质幸福的追求像马鞭一样驱赶着我们向前。我们无暇顾及一朵云的飘动、一朵花的盛开,也难以抽出时间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感受生活的美好。挪威的这个节目能获得挪威人民的一致好评,想必正是迎合了人们慢的心理。 印第安曾有一句古谚语:“别走得太快,等一等你落下的灵魂。”放慢脚步,带上你的灵魂上路,你才能更好地体味世间百态,感受生活的纯粹。 然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人们的步伐也随之加快。都市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越来越浮躁,越来越麻木。望着那一双双空洞的眼睛,我不禁想问:“匆匆行走的人哪,可曾记得等等你的魂灵?”那群失了魂灵的人逐渐对生活无感,他们不肯放慢脚步等待时间,同样,时间予他们一个无味单调的生活。于是,有人绝望,有人自杀。他们失去了灵魂,失去了对生活滋味的感受,失去了那丰富绚丽的世界。【结合社会热点,从反面取材,让论证角度富有变化。】 小时候曾听大人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只有等待时间,静候豆腐达到可食用的最佳温度,细细品尝,你才可以感受到豆腐的细嫩香滑。生活亦然。 静候花开,静候生命的绽放; 等待时间,体味生活的真谛。【结尾句式整齐,扣住中心,点题升华。】 升格点评 升格作文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色: 1.中心明确,切中要旨。文章开篇引用毕淑敏的名言,提出了“静候一朵花的开放,时间会予你满乾坤的清香”的观点,中心明确,切中要旨。主题部分通过融入川端康成、挪威电视节目、印第安古谚语等相关材料,很好地佐证了这个观点,在叙述中不枝不蔓,切中要旨。文末用一组整句照应标题,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2.探究本质,论证深入。在挖掘材料时,作者运用了“以小见大”“求因溯果”等手法,围绕中心观点,让论据材料充分燃烧。第三组材料从反面选材,紧扣社会热点,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更有针对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