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港股市场上那些货真价实的回购及投资机会

 空山闻竹 2016-07-31


 

 

在这些回购自身股票的公司中,有装模作样、小打小闹回购的,也不乏真心实意、持续大规模回购的公司,如何在这些公司中挑选出真正的黄金呢?

 

众所周知,一家公司会回购自己的股票动机无非就是那几个:1、认为公司现行股价被低估;2、看好公司未来的业绩;3、自己做股价或为相关机构接盘等。

 

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公司回购股票时候还有一种特别的玩法:第一步回购;第二步大比例分红;第三步分拆回A股上市或直接私有化。这在投行业务中是一种很常见的玩法,这种玩法的逻辑也很简单。一家公司想要分拆上市或私有化,考虑的因素主要是两点,第一是尽可能确保私有化能够成功,那么无论是回购推高股价还是大比例分红都能够很好地争取到中小股东的支持;第二是尽可能将私有化成本降至最低,那么无论是回购还是分红都能够将公司股票在市面上的盘子缩小,从而降低最终的溢价收购成本。

 

所以,接下来我以一两个经典的案例来介绍一下这种玩法。

 

一、经典案例

 

阿里巴巴在港股市场的私有化,想必是不少小股东内心不愿提及的伤痛。阿里巴巴2007年在港股上市,将投资者的情绪引致了一个极度疯狂的时刻。阿里巴巴当天的超额认购率高达257倍,当天股价高开高走至发行价的近3倍。那个时候谁也没有想到时隔5年后,阿里巴巴的股价会跌破发行价,并在股价低位实行私有化。意味着阿里巴巴上市的五年,免费使用了股民提供的几十亿美金无息贷款。

 

在我们为阿里巴巴上市所疯狂,为阿里巴巴私有化而错愕时,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细节:阿里巴巴宣告私有化之前,它进行了大量的、持续性的回购。

 


 

阿里巴巴正式从港股退市是在20122月份,而它在20119月与10月进行了大金额的、持续性的回购,回购总金额共计高达4.4亿港币,而当时退市前阿里巴巴的总市值约为460亿港币。

 

这种持续性的、大规模的回购一方面推高了股价,另一方面缩小了公司在外的股份。这两者都为公司之后的私有化提供了便利。

 

提前回购或大比例分红,最终实现分拆上市或私有化的远不止阿里巴巴一家。

 

昨日刚刚公告私有化方案的泰和诚医疗(CCM)就是另外一个经典的案例,但是手法略有不同。在泰和诚医疗宣告私有化之前,并未发生大规模回购,但是自2014年出现大比例分红。2014年两次分红分别为0.720.90港币/股,去年年底更是一次性分红0.99港币/股,相比泰和诚不到5港币/股的股价来说,股息率极其高。

 

大比例分红,和大规模回购起到的效果类似,能够同时安抚中小股东,并缩小公司在外的股份,从而为公司接下来的私有化做好准备。

 

二、国美、碧桂园最近的回购

 

或是大规模、持续性回购,或是大比例分红的公司,都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将港股市场上近期大规模回购的公司都翻看了一遍,发现国美与碧桂园这两家公司似乎有动作,而且动作背后的逻辑有可能是上文介绍的那种玩法:先持续、大规模回购或分红,然后进行分拆上市或私有化。

 

先看国美,从今年6月份开始频繁回购,且动不动就一天内回购近1亿元港币。昨天又回购近1亿元股票。公司自2014年至今的回购总金额累计5.6亿元港币,约合公司总市值的2.6%

 

在港股市场上股价已经多年萎靡的国美,如此持续且大规模回购的动作下面,用意恐怕很深。

 


 

像国美一样持续、大规模回购的公司大有人在,碧桂园的回购无论从频率还是金额都比国美要高。碧桂园的回购主要始于今年初,回购的总金额已经累计9.5亿元港币,折合其市值的1.3%

 


 

三、结语

 

港股市场上持续、大规模的公司不在少数,这些公司回购的动机也五花八门。但主要的动机无外乎是认为自身价值被低估、看好公司未来业绩,或是为了将来分拆上市/私有化等,只要将少部分做股价的公司排除掉,在大规模、持续回购的公司都值得我们关注。


格隆汇声明: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来源“港股那点事”及作者。


加入格隆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