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通常篇幅短小,韵味悠长,音节铿锵,交融文史,算得上纯正的“国粹”。对联由骈文、律诗衍生出来,据说最早出现在五代十国的后蜀,至明、清臻于极盛。对联讲究平仄、声律、虚实和对仗,对时、地、人、事和用典都有严格要求,广泛应用于年节、喜庆、哀挽、题赠及山川名胜等各个方面,一向为社会各阶层雅俗共赏,喜闻乐见。历史上不乏妙趣横生的名人、名胜与名联,本文说的是曾国藩与对联的若干故事。 ■曾国藩与汤鹏——割袍断义,都是对联惹的祸 汤鹏是湖南益阳人,字秋海,曾国藩的老乡,两人又都是重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一起做京官,一度过从甚密。后来,产生嫌隙,割袍断义,谁也不理谁。说来好玩:都是对联惹的祸。 居官问学之余,曾氏于对联之道兴趣浓厚,下过一番苦功夫。韩愈说过:“欢悦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老曾对此很是认可。他选定从写挽联入手,认为这样容易有真情实感,便于寻求突破。但哪里有那么多盖棺定论的死者等着他“敬挽”呢?此公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稍作变通,进行“生挽”——亦即偷偷摸摸暗地给身边熟悉的活人预写挽联,以资练习。这种做法当然不厚道。但对提高水平,据说倒是助益显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