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自网络 谢谢
一千二百年前,一位诗人从朱门外,叛军营,栈道边,茅屋里蹒跚走来,提着一支秃笔,写下了一首首热情洋溢的诗歌,从广阔的背景反映社会生活,人民的疾苦,社会的动乱,抒写诗人的忧伤和激愤,歌颂祖国壮丽的河山,向我们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画面,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博爱,他的仁慈,被后人称为楷模,中国人的脊梁,他是真正的大儒。而他却把自己比作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翱翔在蓝天白云下,翱翔在天地间。而今,岁月沧桑,时代更迭,时光已经逝去了千年,而在人们的心灵间,仍然有一只沙鸥在飞翔,他就是杜甫,他的沙鸥形象,历来为人们喜爱,说他是矫健的沙鸥,雄鹰一样搏击海浪的沙鸥,凛然正气翱翔的沙鸥。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开成都是迫于无奈。765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身处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的感情,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流离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十分动人。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自己会“文章”(诗歌),可那时候,人不会因为文章好而著名。当个小官,却又不得不退休。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一字一泪,感人至深。漂泊无依的孤寂,却正是对社会的评价,那个时候,那皇城,如此之大,却无他容身之处,辗转来到成都,却因为严武的离世,被迫离开,因为无重用他的人,无他的伯乐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无奈。如此,全诗也从侧面烘托了当时朝廷政治的腐败,以及自己内心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无奈。
诗人写“旅夜”,由近而远,自细而巨,景象浑厚凝重,感情抑郁悲凉。“书怀”则名位兼及,道出一生苦衷,满腔悲感。全诗情景相生,意象两得深沉婉曲,更非一般作者所能探视。故纪昀称此诗“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唐宋诗举要》引)。
杜甫(712—770)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人称“诗圣”“诗史”与李白齐名,世人称为“李杜”,作品收在《杜工部集》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