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江山携手 2016-07-31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

一曲嘹亮苍凉而又悠远的笛声,在我们的心头萦绕的一千二百多年,只要凉州词的诵读声响起,我们立即就会想起古丝绸之路上,那恍如昨日的青春畅想曲—《凉州词》,真正的千古绝唱,它是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的代表,它以一座雄关和一座古城,把我们领入了一种宁静苍茫的神秘境地,在这种神秘的境地,一曲笛声有天外隐约传来,悠远,迷人,一滴泪珠由脸颊悄然滑落。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远上白云间”,诗句首句即神采飞扬,气象万千,汹涌澎湃。源远流长的黄河,由近及远,滚滚滔滔流过大漠荒原,奔向白云飘渺的地方,这是何等广漠壮阔的境界。诗人以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展现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

  “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白云,青山万仞,是这座塞外孤城的美学背景。远川,高山,益见孤城,一片的险要孤单。背景的辽阔,更显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羌笛何须怨杨柳”,不经意间诗人已经悄悄切入戍边征夫的里瞅悲绪了,此时,羌笛一曲由天外传来,响彻大漠孤城,响彻戈壁荒原......那笛声分明是戍边征夫最熟悉的《折杨柳》,悲壮,哀怨,悠远,苍凉。一曲《折杨柳》触动着戍边者的离愁别恨,所以诗人不说“闻折柳”,而说“怨杨柳”,表达委婉深厚。

  唐朝盛行折柳赠别,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晚青,离人想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可能,真比折柳赠别更难堪,而诗人却以“何须怨”,给人宽解,委婉深沉耐人寻味,充满浓浓的诗意,诗意浓郁中,一句绝唱油然而生“春风不度玉门关”,何必总是吹奏那曲哀怨的《折杨柳》?何处又见杨柳青青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啊!

  王之涣的《凉州词》由悲壮苍凉,透出超越时空的豁达,豪迈,那是个人的胸襟,也是时代的产物,唐朝盛世王朝,滋润了盛唐文化,为诗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一曲笛声寄托了中华民族一段不可复制的自信与美学精神。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使人对盛唐边塞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全诗句句精彩,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王之涣(688742年)字季陵,今山西新绛县人,曾经漫游黄河南北,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性格豪放,名动一时。七绝《凉州词》,五绝《登鹳雀楼》被传颂千古,也是唐诗中的代表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