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子仪《卜算子》

 江山携手 2016-07-31
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子仪《卜算子》

  江水浩浩荡荡,向东奔流不息,那浪涛时而欢唱,时而汹涌,时而跌宕。一位女子,久久地伫立在江边,江风吹拂着她的秀发,轻抚着她的面颊,她眉头微蹙,似喜似悲,既有期待又有伤悲,对着江水吟诵: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我住长江上游,你住长江下游。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隔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在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天天思念你而见不到你, 却共饮着同一条江河水。这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字面意思浅直,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之时。此词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但愿你的心同我的心一样, 一定不会辜负这一番相思情意。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一脉遥通。这样以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是感情的深化与升华。江头江尾的遥隔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全词托女子之口:同住长江边,同饮长江水,却因相隔两地而不能相见,此情如水长流不息,此恨绵绵终无绝期。只能对空遥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负相思情意。语极平常,感情却深沉真挚。设想很别致,以情语见长。毛晋《姑溪词跋》推许作者“长于淡语、景语、情语”并称赞此词“真是古乐府俊语矣”。

  这首词的结尾“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的友谊,给人以江水长流爱情长的感受,成为千古名句。

   李子仪,1038-1117,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地棣(今属山东)人。宋神宗朝进士曾从苏轼于定州幕府,后迁枢密院编修官。徽宗初年以文章获罪,编管太平州。 官终朝议大夫。词以小令见长,有《姑溪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