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浆爆溅!当酷刑杀戮变成生死游戏

 玉稻筱麦坊米 2016-07-31

腾讯娱乐专稿(文/尧耳编辑/三替)暴力美学是唯有电影方能提供的独特体验,在知道绝对安全的情况下,我们目睹着银幕上的众人在病态残忍的杀手控制下,成为一只待宰的羔羊。各种虐待、凌虐、刑罚,如同凌迟般痛苦直到死亡。即便最善良的观众,也能在其中感受到无法克制的抒泄快感。

此种人类独特的心理体验,最终形成了“血浆片”这一电影类型。我们花钱买票,抱着紧张的心情,围观着一个个伙伴经受非人折磨,屈辱的死亡或者最终逃离。其中也产生了许多经典,《电锯惊魂》系列便是个中翘楚。

2004年10月,这部片在北美低调上映。观众将其当作一部俗套的廉价B级血浆片,随便虚构一两个变态杀手,随便杀杀人跳跳舞,赶在万圣节档期小捞一笔。但是在惨不忍睹的血腥场面和紧张悬念中,他们察觉到自己判断错误。

首部《电锯惊魂》由日本导演温子仁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还有《死寂》、《速度与激情7》。片中有着惯常血浆片的所有元素:密室、囚禁、凌虐、杀戮。受害者在潮湿肮脏的暗室中肢体分离、血肉模糊,而杀手俯视着人间炼狱,发出谜一般的笑声。

该系列的故事架构从第一部便已奠定,都是杀手通过各种手段将倒霉蛋绑架于密室,然后设置游戏规则,让这些身负原罪的普通人互相杀戮,寻求生还逃脱的机会。当然,最终的结局基本是惨不忍睹,如同杀手主宰的一次末日审判,每一个灵魂都无法被救赎。

第一部如同开胃菜,告知观者这场杀戮游戏即将开始。躲在诡异面具后的神秘杀手,他精心布局的生死游戏,对人性深处阴暗面的测试,以及对各种罪行的惩罚和斥责。故事充满了逃生的紧张悬念和宗教意味,令人酣畅淋漓,根本停不下来。

一边抽丝剥茧的揭开杀戮游戏的真相,一边目睹日常生活无法看到的惨状:残肢、爆炸、切腹、断头。现代文明社会为了建立生命尊严,刻意用医疗、仪式与宗教关怀来修饰死亡、掩盖惨状。但“血浆片”正是在银幕上安全的呈现这些真相,让人们感知到残酷的事实。

到了第二部,温子仁成为制片,执导筒交到了美国导演达伦·鲍斯曼手上,他将美国社会中的一些阴暗面融入了这场血腥杀戮之中,同时还加入了警察这种标签化的角色,让整场游戏有了更为厚重的底色,和更耐人寻味的社会批判性。

游戏也不断升级,例如一醒来发现头上箍着内藏钉子、定时关闭的爆头面具,开锁的钥匙则藏在自己的右眼中。选择失明或是死亡,该怎么应对?片中的每个受害者都面临着这样艰难的抉择。

望着闪烁的银幕,每位专注的观众都变成了亲历这场冒险游戏的玩家。解题的线索若隐若现,然而生死的抉择又如此艰难。何况人性中贪婪、恐惧的本能哪里能清晰化解?就像炒股的股民那样,什么道理都懂,但一旦面临巨幅波动,交易的双手便忍不住颤抖。

这个游戏还跟随着杀手“竖锯Saw”的物理生命不断被改良、优化和升级。第三部中,杀手已是生命垂危,被他选中的游戏选手更像是为他自己选择的陪葬品。破题人物也从前面的警察变成了本部中的医生。

从2004到2010,该系列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拍了整整七部。每部都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重肯定。人们痛恨着这位因为种种原因仇恨世人的杀手,却又期待着他设置出更为精妙更富有创意的杀人游戏。这便是人性本身的悖论。

除此之外,《电锯惊魂》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在它本身已经缜密细致到近乎完美的游戏设置后面,还表现了许多揭示人性、彰显真相的思考,以及为杀戮、迫害提供道德支撑的背景经历,例如杀手曾经遭遇的悲惨童年和巨大变故。

不仅如此,每一位受害者看似平凡普通,其背后也携带着“人性本恶”的原罪,警察、医生、律师、商人,他们身上都发生过违背伦理、残害他人的行为。虽然这些行为可能出于无心或社会设定,但恶就是恶,就必须受到末日审判。

因此,“竖锯”的行为就像一个孩子气的上帝,独自完成了对个别人的杀戮。整场游戏和血腥刑罚获得了伦理支撑,故事由此拥有了宗教的神圣意味。人们心安理得的看着同类在奇巧的杀人工具中被搞得支离破碎、血肉模糊,但内心却有一种“替天行道”的正义感。

凭借以上的严密设定以及对故事本身的精心构思,《电锯惊魂》在全世界收获了无数拥趸。在十年纪念时,得到了无数同好的解读、分析和回忆。它也因此获得“影史最成功恐怖片系列”的吉尼斯官方认证,成为“血浆片”逆袭的一座丰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