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艺片不可缺失文化底蕴

 你是不一样 2016-08-01
“只上映十天”的《路边野餐》,第8天总票房收获531万元,与它相比,《冬》的状况要惨烈许多,只有20多万元,但有一点值得欣慰的是,某视频网站购买了《冬》的网络首播版权,应该能给该片增加一些收入。(7月25日 《京华时报》)   近年来,一提到文艺片,似乎总给人一种印象:文艺片虽好,却总摆脱不掉“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结局。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是由于文艺片质量堪忧、缺少佳作,还是因为观众鉴赏力差、消费能力不足?抑或是由于片商急功近利,对文艺片抱有偏见,致使院线排片少的缘故?   其实,对文艺片“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应该客观地、全面地加以看待。不能以偏概全,简单归结为是某一因素所致。比如前不久,因为票房惨淡,制片人方励曾经为电影《百鸟朝凤》跪求全国院线增加排片。受方励这一跪的感染,虽然次日起全国多家影院都增加了《百鸟朝凤》的排片场次,但这终归不是长久之法。换个角度看,文艺片之所以受冷遇,绝非“叫好不叫座”所能解释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目前的文艺片在创作过程中,缺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尤其是在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有的片商和投资人更钟情于拍热门综艺IP之类的影片,这种投资少、赚钱快的投资方式,凸显出电影市场竞争性、功利性的价值取向。试想,在到处充斥着商业元素的电影市场中,作为高雅艺术的文艺片,倘若没有传统文化的滋养,岂能独善其身、一花独放?最终难免也要落个和者盖寡的结局。   再者,眼下为数不多的文艺片,大多都侧重反映人性、伦理、孤独、索居、奇闻等带有偏颇的问题。对广大观众来说,缺少共性和共鸣。尤其是年轻观众,对这样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大多没有兴趣。加之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不断加强,一些观众追崇西式文化,追捧IP剧成为新潮,国产文艺片受到冷遇,也就不是多么难以理解的事情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艺片要从根本上解决遭受冷落的尴尬局面,就必须来一番痛彻心扉的自我变革,摒弃原有的思维定势,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在创作过程中增加中国元素,进一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使文艺片以感人的故事、高雅的艺术、动人的情节、鲜明的个性,在电影市场中独领风骚,赢得观众青睐。(王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