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7 种绝后坟,千万注意!附:风水被破坏的补救方法

 三元易简图书馆 2016-08-01

▲  关注「道教」,弘扬中华文化,功德无量!


投稿、交流,:9181511


27 种绝后坟


1、不管立什么向,只要坟地寸草不生,此为绝户地。


2、不管坟向,只要向前有神庙,老二绝男丁。


3、坟只要正北有坑,此为绝户坑,老二无后。


4、坟墓落在山的最高峰,为风吹骨寒绝人丁。


5、不管坟地立什么向,在平原有土岗或土包,坟葬在土包上,或土岗上,此坟出一个当官的以后就绝后,此为骑龙葬,家中出一任当官然后绝男丁。


6、坟后玄武的位置上左右有二个坑构成一条直线,也包括深坑,洼地,河流,在 30 米之内出现此为绝户坑,这叫两肩现洼风,绝男丁。


7、子山午向,亥的位置有破军山高大排行老三绝户,招养老女婿。


8、癸山丁向,巽山位置有破军家里出瞎子,然后绝户 ,


9、艮山坤向,辰戌丑未四处有高大的破军山满堂绝户。


10、寅山申向,辛山有破军山老三绝户 ,


11、甲山庚向,巳山高大,有破军山。排行老大绝户。


12、卯山酉向,寅山有破军山而高大,老二绝户,巳山有破军山而高大。老大绝户。


13、乙山辛向,只有亥的位置有破军山高大,家里有财无儿。


14、辰山戌辛向,午火的位置有高大的破军山,排行老大。老四,无儿贫穷。


15、巽山乾向,辰山高大有破军山,无儿破财。


16、巳山亥向,癸山有破军山,而高大,老三绝户,无人丁。巳山亥向,乙山有破军山而高大,老六绝户。


17、丙山壬向,巳山有破军山,而高大,老二绝户。辰山有破军山老大婚姻不好绝后。


18、午山子向,,巳山有破军山,而高大,排行老三孤寡无后。


19、未山丑向,,午山有破军山,而高大,排行老二绝后。


20、坤山艮向,未的方位有破军山高大,排行老二绝户无儿,招养老女婿,戌山高大而是破军山,排行老大损妻绝户,辰的方位有破军山而高大,排行老三绝户。


21、申山寅向,未的方位有破军山高大,排行老三绝户无后,,乙的方位有高大的破军山排行老三官司,破财,而绝后。


22、庚山甲向,申的位置有破军山而高大,后人绝后无人,寅的位置有高大的破军山,排行老大绝后瞎眼。


22、申山寅向,未的方位有破军山高大,排行老三绝户无后,乙的方位有高大的破军山排行老三官司,破财,而绝后。


22、申山寅向,未的方位有破军山高大,老三绝户,乙的方位有高大的破军山老三官司,破财,而绝后。


23、酉山卯向,寅的方位有破军山高大,老大家出孤寡。申山有破军山而高大,老二家里出官绝户。


24、辛山乙向,乾的位置有破军山后人绝户无儿,坤山的方位破军山高大老三绝户。


25、戌山辰向,丙午有破军山高大,老三绝后,庚山有破军山高大,众房绝后招婿。


26、乾山巽向,在戌方有高大破军山,家里出绝。


27、亥山巳向,癸位有破军山,家里有单身汉,无儿子之人。



风水被破坏的补救方法


活人居住讲究风水环境,同样的逝世者所居住的地方也一样讲究风水、周边的环境。在风水学上,先人的风水地是会庇佑后代的。


阴宅,俗称墓地,也就是安葬逝世者的地方。因为阴宅会影响子孙后代的生活,所以选址是需要非常小心。另外,生活环境每天都在改变,好的阴宅风水,也很难保证在日新月异之中没有改变。再说,阴宅地虽然人烟稀少,却也不是没有人到往,也可能有一些野生动物穿掠过,难免触碰阴宅的风水。那么,在阴宅风水遭受破坏,能有什么样的补救方法呢?


方法一


背山面水之地,永远是人们向往的灵地。作为先人的阴宅,当然是不二之选啦。但是作为活生生的人,也是最佳的安居之所。所以如果你在别人还没开发前,就已经选择把阴宅安设此地,就需要经常留意周边的风水。当受人开垦严重,就可能有自然损坏、山地崩塌现象,这些都是影响阴宅风水的。建议阴宅周围种上大树以作庇护。当然,如果地段无法补救,只能把阴宅迁移。


方法二


在第一点已经提到,好的风水地,阴宅,阳宅都适合选择。但是如果阴宅已经安置至此,阳宅就该远离该地段,否则阳宅风水不好,还会影响阴宅。尤其人们居住地会不定时的迁移,改变,越是靠近阴宅地段,阴宅附近的风水会受污染,还会阴阳交错,让彼此风水凌乱。阴宅的四周已开发成阳宅,阳气过重,会让逝世者不安稳,打扰逝世者的安乐。所以建议把阴宅迁移。


方法三


越是人烟稀少的地方,越有本身自然气息,也很适合阴宅的设立,人烟稀少也可以避免先人被打扰。但是就是因为没有人,才是真真正正没有被人开凿。土地肥沃,如果是背山面水,靠近水源,更适合耕种。所以为了以防阴宅不小心被别人开凿破坏阴宅风水,应该在阴宅周围开始变成耕地前,做好迁移的准备。


方法四


树木是很温顺的,只是爱吸收水分和阳光。平时它会是大家的庇护,可以为大家遮风挡雨,在炎热之时,给大家阴凉的绿荫。不过树木会成长,树木的成长也是可怕的,当它们的根陷入房子,那力量足以让房子倒塌。另外房子的天敌是白蚁,白蚁会侵蚀房屋。对于阴宅也有这样的说法,树根进墓,有白蚁进出,表示阴宅风水已经遭受破坏。这样的阴宅风水只能择日迁移。






















雄奇的剑门山脉由广元逶迤南来,进入梓潼县境后,山势由险峻转为平缓;从西北方向流来的潼江,恰似一条绿绸般的飘带。山水在这里相亲相偎,山连水,水绕山,形成了"九曲潼江七曲山"的幽美的自然景观。七曲山上古柏森森,群峰凝翠。绿涛翠浪之中,隐现出一丛飞檐翘角,红墙碧瓦的巍峨宫殿,这便是遐迩闻名的七曲山大庙,文昌帝君的发祥地。


七曲山位于梓潼县城北10公里处,南距成都180公里,北距广元130公里。它背倚剑门群峰,面向川西平原,是蜀道由陕入川的最后一座险峰。山下,有清咸丰三年(1853)梓潼县令张香海重修之"送险亭",亭前有一石牌坊,上刻张书"陂去平来",即言蜀道险峻至此而终。


文昌帝君在道教神系中地位甚高,相传为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科举士子的守护神。《历代神仙通鉴》称其"上主三十三天仙籍,中主人间寿夭祸福,下主十八地狱轮回。"追本溯源,文昌帝君应是"文昌星神"与四川地方"梓潼神"相结合的产物。在天象中,北斗魁星附近有文昌六星,其中,"司禄"星主贵贱爵赏,"司命"星主人年寿,民间信仰十分流行。纬书《孝经授神契》云:"文者精所聚,昌者扬天纪,辅拂并居以成天象,故曰文昌宫。"


梓潼神原是四川地方的保护神,名张亚子(或张恶子),传说他祖居越西,"因报母仇而徙居剑州七曲山"(见明?王圻《续文献通考?杂祠》),仕东晋而战殁,蜀人为之立祠祭祀。唐玄宗入蜀,梓潼神迎于成都万里桥,被封为左丞相。晚唐黄巢军破长安,僖宗李儇西奔成都,梓潼神亦有冥助,被封为"济顺王"(见曾巩《隆平集?卷三》)。宋代重视科举取士,各地读书人祀祷神灵保佑功名利禄,蔚然成风,其中尤以梓潼张亚子祠灵应昭著。蔡京的儿子蔡绦为迎合宋徽宗崇尚"神霄大教",神化相权的心理,演义出了"梓潼神风雨送宰相"的故事,《铁围山丛谈?卷四》云:


"长安西去蜀道有梓潼神祠者,素号异甚。士大夫过之,得风雨送必至宰相;进士过之,得风雨送必至殿魁。自古无一失者。有王提刑者过焉,适大风雨,王心因自负,然独不验。时介甫(王安石)丞相年八、九岁矣,待其父行,后乃知风雨送介甫也。鲁公(蔡京)帅成都,一日召还,遇大风雨,平地水几二十寸,遂位极人臣。何文缜丞相(何,1089-1126年,四川省仁寿县人,宋徽宗赵佶政和五年状元)政和初与计偕,亦得风雨送,仍见梦曰:'汝实殿魁,圣策所问,道也。'文缜抵阙下,适得太上注《道德经》,因日夜穷治。及试策目,果问道,而何为殿魁。"


宋元道士假托梓潼神降笔作《清河内传》,谓其生于周初,迄今七十三化,西晋末降生蜀地而为张亚子,玉皇大帝命他掌文昌星神之府并主人间禄籍,司文人之命。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自此以后,文昌星神遂与梓潼神合二为一,成为宫观中香火最盛,影响最大的神□之一。明代,"天下学宫皆立文昌祠"。清代,每年农历二月三日文昌帝君诞辰,朝廷都要派官员前往祭祀。


南宋道士假称文昌帝君的"天启",作《文昌帝君阴骘文》,这是一本托名文昌帝君劝说世人行善积德的书。"阴骘"一词源于《尚书?洪范》之句"惟天阴骘下民",意谓冥冥之天地暗中保佑人们。该文结合道教人生哲学和伦理学,以通俗的形式劝人行善积阴德,久之必得神灵赐福,即所谓"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是典型的天人感应的报应论。此文在明清时期影响很大,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对我们认识中华传统伦理思想、国民心理及民俗等都有很大的裨益。收入《道藏辑要》星集第九,与《太上感应篇》和托名关羽所撰《关帝觉世真经》同为道教三大劝善书。


七曲山大庙始建于东晋末年(约390年),至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了,川陕公路横贯其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阴历七月,赵恒封张亚子为"英显王"。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扩建大庙,仿王府格局营造,全部建筑由23处殿宇楼阁组成,占地12000多平方米,外有宫墙拱卫,内有殿堂和宫苑。其后,伴随着历史烟云,岁月沧桑,从南宋末至清初的600年间,屡毁屡建。迨至今日,尚存元、明、清所建殿宇楼阁二十余处。这些宏伟壮观的建筑,沿七曲山主峰依山就势而立,布局谨严合理,主次分明,殿宇高低错落,起伏有致,一反传统宫观中依中轴线排列的通例,筒瓦鎏金,富丽典雅,既像人间王府,又似天上宫阙。


进入大庙正门,便是明代被誉为"西蜀名楼"的百尺楼,又名忠孝楼,据说此楼堪与荆楚名楼岳阳楼和黄鹤楼相媲美。明末,该楼毁于火。清代雍正十年(1732)重修,楼共三层,高一百尺,由46根擎天大柱凌空支撑,四周翠柏簇拥,宛如云中楼阁,十分宏伟壮观!楼后为全庙的核心部位--文昌正殿,殿前左右为钟楼、鼓楼,殿中文昌帝君驾白骡坐像系铁铸,雍容慧颜,该像高约1.4丈,重约300吨,左右有天聋、地哑二位神童陪侍,铸于明末崇祯元年(1628)。文昌帝君两侧的八尊陪侍像,高约2米,总重量约500吨。这些神像面部丰满,体态匀称,彩绘金身,工艺精湛!


文昌帝君左右为何要安排天聋、地哑两位神童陪侍?《历代神仙通鉴?卷十一》对此解释道:"(梓潼真君)道号六阳,每出驾白骡,随二童,曰天聋、地哑。真君为文章之司命,贵贱所系,故用聋、哑于侧,使其知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天机弗泄也。"


文昌殿后为桂香殿,系元代建筑。殿外丹桂飘香,其中四株老桂植于明代,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十分珍贵!文昌殿南侧为"白特殿",建于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1398)。白特者,梓潼帝君之坐骑也。出桂香殿,左为关帝庙,右为幽静古朴的风洞楼。邑中故老相传,言此洞极深远,出洞后即是陕西省地界。


风洞楼后为时雨亭,翘角飞檐,亭后右侧为家庆堂,有陡峭石级可上,直至天尊殿,为全庙最高处。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学家梁思成(1901.4-1972.1,中国科学院院士),抗日战争时期曾来此地考察。他在其大作《中国建筑史》中论述天尊殿,说它"结构较为宏丽,其斗拱如鹫峰寺兜率殿之制。梁袱上施蜀柱及十字斗拱,与元代宣平延福寺大殿颇有相同之处。该殿营造年代当为明初或明中叶所构也。"


民国二十四年(1935)修建川陕公路时,将七曲山大庙分为两半。上面所述的一大半为大庙的主体部分,穿过公路,便进入了大庙的另一小半。沿石级而上,即盘陀殿,为元代建筑。殿内有一块大而不平的巨石,传为仙迹。殿后石阶上,有一石门枋,匾额上书"应梦仙台",枋联云:


仙去多时,大梦至今犹未醒;

神游何处,青山不老可重来。


过此拾级而上,进入一间四方形脊顶的石砌小屋,屋内有一石床,长约2米,宽约1米。传说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唐明皇西奔成都途中,曾借宿于此。并在此床睡过觉,梦见梓潼神告诉他:安史之乱不久将平定,长安即将克复。唐明皇醒后半信半疑,但不久就收到了捷报,果然应了梦中之言。应梦台石隙内有古柏一株,传为东晋穆帝永和年间(345-356)张亚子亲手所植,蟠踞如龙,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近年来,不少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人陆续到七曲山大庙寻根。每年农历二月三日文昌帝君诞辰,这里更是热闹非凡,远近乡民络绎不绝地来到大庙朝拜。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农历二月举行的庙会,参加者就达百万之众。

太白山为秦岭主峰,山体横贯陕西省眉县、太白、周至三县,海拔3767.2米,为我国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一高峰。东西走向,北坡陡峭,南坡舒缓,是不对称的鱼脊山地,渭水和汉江的分水岭。山东西长约61公里、南北宽约39公里,边界全长141公里,总面积为54103公顷。


太白山山高谷陡,重峦叠嶂,自然资源丰富,生物群落典型。远在太古时期,这里曾是一片汪洋,经由吕梁运动、燕山运动、喜玛拉雅山运动的造山作用,而形成雄伟突兀,绵延广袤的太白山地。由于第四纪古冰川的侵蚀作用,留下了冰斗、角峰、刃脊、槽谷及连珠状的冰川湖遗地。


太白山在我国久负盛名。"太白积雪六月天"为陕西关中八景之一。


一、名山历史源远流长


太白山何时得名? 根据《清一统志》、《凤翔府志》、《眉县志》记载,太白山曾三易其名。最早在尧舜禹时代名为惇物山,意思是上天赐给的取之不尽的宝藏。西汉文学家东方朔曾注释为"玉石、金银、铜铁、豫章檀柘,百王可以取给,万民可以仰足"。就是国家和人民可以从那里获得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后来,到了汉代改称为太乙山。"太乙"是古代星相学说中的术语。道家认为二十八宿围在北斗星四周,北斗星绕着天极星旋转,天极星中最亮的一颗星是帝星,即太乙。帝星处在临制四方的位置上,构成天宫紫微。太乙也即太极,它表示事物所处的一种阴阳和谐、相辅相成、相互包涵、高度完善、高度稳定的对立统一状态,代表人类的一种哲学追求,一种理想。古人把太白山称为太乙山,可见对它是何等崇拜。定名太白山,是魏晋时期的事,据前蜀杜光庭《录异记》:"金星之精坠于终南圭峰之西,因号为太白山,其精化为白石若美玉焉,故名"。


太白山上积雪,炎夏不化,望之皎然如白莲千朵,横于南天半壁,相传山下行军不得鼓角,鼓角则有疾风暴雨。《水经注》:"山半有横云如瀑布则澍雨,人常有为候语曰南山瀑布,非朝即暮。关中诸山,莫高于此。"山上有洞,按《洞天记》暨《白玉经》三十六洞天,太白居第十一,为德元之天。


二、自然景物奇特众多


太白山具有东岳泰山的雄伟,西岳华山的险峻,形成了奇特众多的景物。


1.太白池光。太白山上有高山湖泊,即大太白池、二太白池、三太白池、三清池、玉皇池、药王池,以大太白池最为壮观,面积5000多平方米,湖面海拔3590米,水呈深绿色,其深莫测,湖水洁净无比,时有微澜荡漾。太白池是二百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活动过程中因消蚀作用而形成的,属冰渍湖。盛夏时节,雨后初晴,有时在太白池可以看到一种幻景,犹如海市蜃楼。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这样描述过:"太白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楼、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古人对这种自然现象无法理解,便以为是潜龙吐气,神明显灵。《眉县志》中记述:"暑月冰融,香客并携万物投池内以祭,其诚心者则池现异光报之。""池有潜龙,其上常云雾笼罩,曰封池,虔祷之后豁然开朗,曰开池。潜龙一神,时大时小,出入其中,池面常放五色光、万字光、寿字光、珠光、油光各有其类。"清雍正六年(1728)眉县知县张素有诗:"曾记涛名檀广陵,池光山顶未前开。珠玑万字须臾织,星斗一天顷刻出。五色烟霞疑豹变,片时云雾起龙纹。水经郦注还应续,七发观澜不是云。"太白池光实际是一种光学现象。


2.宝光。也叫圣光。游人站在山上,可在太阳光相反方面的云雾上出现自己的身影,周围有五彩光环,光环随人动,人在光环中。过去人们认为这是天赐其人福寿,必有大福大贵的征兆。其实这也是一种光学现象,是太阳光通过空气中悬浮的水珠发生衍射的结果。


3.神灯。夜晚,明月当空,站在太白山顶峰拔仙台上,仰视天空,明星点点,俯看万山,竟有遍野灯光。这些灯光相传是众神仙齐赴拔仙台向姜子牙讨封时手执灯笼。实际上是山间未消融的小块冰雪在月光下反射的结果。


4.太白云海。登太白山到上阪寺以上,眼界开阔,有一览众山小之势。如遇山下多云,便可见到茫茫云海,一望无边,云涛滚滚,变幻无穷,远近山头或隐没云中,或露出一截犹如海中礁岛。如在清晨,云海南天相接,极目处,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不是海上日出,胜似海上日出。


5.石海、石河。主要分布在海拔3600米以上,满山遍野的棱角分明的花岗石块,一块连着一块,高下参差,起落有致,像凝固的海浪,像奔腾的江流。有的大如巨舟,有的小如卵丸。这是远古留存下来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太白山珍贵的历史,也是世界地质史上十分罕见的奇观。


6.千年不融的冰洞。太白山"千年不融之冰洞",乃太白风光中的又一奇景。它高悬于拔仙台的悬崖绝壁上,下临碧波荡漾的大太白池,仰首观望,凌空一条羊肠小径,只可"蚁缘上,或蛇伏以下。"凡登者,足迹必至此。进入洞内,寒气逼人,像个"天然冷库"。许多游人以取出山巅之冰为一乐事,有的还把它带到山下,竞相炫耀。


7.石峰秀景。从刘家崖到放羊寺是太白山北坡,从黄柏原到三清池为南坡,它们均属石质中山地带。主要由花岗片麻岩和一些结晶片岩组成。这里壁岩千仞,柱石林立,在内外力的强烈作用下,形成岩体崩落,湍流飞瀑,蔚为壮观。进入石群地带,仿佛漫游在光怪陆离的峡谷中,那拔地而起的石林,有的像身着法衣的道士;有的像策马疾驰的骑手;有的像赶着羊群在山间奔跑、欢跃的牧童;有的则像亭亭玉立的少女,那高峻挺拔的斗母宫峰,像一根巨大的撑天石柱,巍然矗立于万丈深渊的边缘,远看宛如鸟巢,十分险要,令人叹为观止。


8.丰茂的原始森林。太白山林海茫茫,绿波无垠,古木参天,森林面积达45000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从下至上呈明显的层状分布。依次为红桦林带、杜鹃林带、针松林带、落叶松林带、冷杉林带。2300多种植物和许多珍稀动物在绿林中嬉戏,在蓝空翱翔。野生鸟兽有270余种,属于国家一类保护的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虎、朱睘鳥,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红腹角雉,属于国家三类保护的有林麝、青羊、豹、金鸡等。这些世珍国宝生性奇特,十分逗人喜爱。人们称誉太白山是"亚洲的天然植物园"和"野生动物的乐园"。


太白山得天独厚,药用植物满山遍野,素有"太白山上无闲草"之美誉。目前已发现的药用植物约510种。


9."凤泉神泽"。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距渭河南十三里处之汤峪温泉,沸涌如汤,可医百病。"千百年来,群众称之为"神泉",为眉县八景之一。泉水出自太白山的山缝石岩,受死火山岩浆热力的影响,水温接近沸点。据地质部门化验,水内含有钾、钠、镁、铁、钙、锰、碘、砷、铵、氟等多种化学元素。因硫酸钠含量较多,故定名为低矿化减弱性硫酸钠型高热泉。沐浴能医疾病,尤其对皮肤病和风湿病疗效最佳。据《唐书?高宗本纪》载:唐高宗李治于永徽五年(公元654年)曾到凤泉汤沐浴游览。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三年至十八年曾先后四次到眉县凤泉汤沐浴游览。明弘治年间状元康海称道"凤泉神泽":"凤凰山下藏太阳,不施炉灶自成汤,泉水饱饮愁能化,浴过神泉骨自香。"


10."神功石"。位于太白山汤峪口河东岸边,有两块巨石相垒,石上有"神功"二字,为唐高宗御书。两块巨石重量约二百余吨,平时巍然不动,但只要找准用力点轻轻一推,即可晃动。以一人之力能推动40万斤巨石,似有神功,故取名"神功石"。


三、文人官宦乐赞称道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登临游览络绎不绝。唐宋以来,李白、杜甫、岑参、苏轼、梅询等曾游历凭吊抒怀,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


宋时,苏轼曾任凤翔府签判,常来太白山,因而写下多篇有关太白山的诗文。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于右任偕陕西省主席邵力子于1933年农历六月登太白山,并在大太白池太白殿过夜。太白殿道士祈字,他挥毫泼墨题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字赠之。"风调雨顺神何知,国泰民安或待予。劳人欲了公家事,太白山头读道书"。在诗中简赅为"劳人"的于右任,流露出要想从繁杂的公家事务中退出、归隐山林来读书的念头。


这位国民政府元老,还为远门口保安宫题书楹联:"七斗功名八斗智,三分山水七分才。"意思是说,在社会上要取得一定名位,固然要有相当的才智,但要造就像太白山这样险奇美丽的山水,却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他还写下了《太白山纪游歌》。


邵力子写下了一万三千余字的《登太白山的感想》,还为重修菩萨大殿捐银圆六百元。


随喜转发,功德无量!

「阅读原文」资助道教,功德无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