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字路口处”的乡村马戏团

 Frank98 2016-08-01
今天,是我经历中第二次见到乡村马戏团(动物表演)来当地表演。随着对动物保护的愈加认识,一个个被困在笼子里的老虎狮子等动物不觉令我心生怜心,还有就是这种团的安全性谁来负责,我想他们在乡村里表演是因为这里监管人员少,这里的人比较稀罕这种表演罢了。怀着忐忑上网查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问题。 
 于是,我看到了这篇文章:
       【“马戏是文化遗产,需要继承与发扬。”这是桥很多政府工作人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但是在蒿沟乡,八成以上的从业者文化程度都很低,素质参差不齐,马戏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中国论文网 http://www./2/view-3908659.htm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历来被人称为马戏之乡,世代传承着马戏的行当。目前,仍有三百多个出自埇桥的马戏团在国内活跃,一万多人从事马戏行业,全国80%以上的马戏表演都来自这里。 
  埇桥马戏主要集中于蒿沟乡,蒿沟马戏则要数高滩村,高滩村也由此成为了动物聚集地,被称为“乡村动物王国”。 
  孙桥村位于安徽宿州东北二十多公里,两条水泥路穿村而过。据说这里是高滩村动物最集中的村落。 
  高墙铁门,两层楼,孙桥村所有人家几乎如此。村子里很宁静,除了偶尔行走在村口的老人和妇女,看不到有什么大型动物的影子。只有陌生人的到来,引发几声剧烈“犬吠”,打破村子的宁静。 
  记者寻遍整个村落,没发现大型动物的踪迹,偶尔嗅到动物的腥臊味。准备离开之际,一个老人打开铁门,记者透过门缝,发现院子里一个铁笼关着好几只孔雀。进入院子,又看见院角有一个巨大的铁笼,一只成年东北虎安静地躺在里面,两只小老虎伏在其怀里。客厅里也有一只笼子,一只猕猴在里面跳来跳去。74岁的老人李天伦,只是孙桥村众多豢养马戏动物人家中的一个。 
  “每年这个季节,马戏团都会回家调整。”刚回家几天的李振清不停摇头,说现在蒿沟动物驯养十分艰难。 
  他家院子里,零散地堆放着很多马戏道具,3只狮子安静地躺在铁笼里,除了两只猕猴见到生人有些激动,一只黑熊、一只狼狗和一只山羊都很安静。 
  48岁的李振清从事马戏已近三十年,“3只狮子每天一顿,喂鸡骨架,还得搭配牛肉,一天开支少说也有两百多。”狮子显得很温顺,李振清走过去时,它立即凑到跟前和他亲热。“如果有演出,收入还可以维持。没演出,经费特别紧张的时候,不得不给它们减食量。” 
  “没驯养证就拿不到检疫证和动物运输证,就不能外出演出。不能演出这些动物就无法生存。”李振清拿出从河南省林业部门获得的驯养证,“我的只是二级证。6年前,埇桥被国家授予马戏之乡,没动物哪来的马戏?现在几乎办不到驯养证,没驯养证,动物怎么驯养?” 
  27岁的徐豹是为数不多的依然在从事马戏表演的年轻人之一。他的父辈也从事马戏表演,现在全家五个人在马戏团,他家有三头狮子、两只狗熊、三条狗、两只猴、一匹马和一只山羊。“马戏表演如果仅仅是辛苦也就算了。”徐豹告诉记者,演出没有保障,管理马戏的部门太多了,没有证件出门将寸步难行。 
  繁殖驯养野生动物需持有繁殖驯养证,其中一级繁殖驯养证由国家林业局审核颁发,上世纪90年代就已停办。高滩村10户繁殖驯养户,只有两户有合法证件。 
  在齐家村,58岁的郑国伍已经驯兽三十多年,但除了手上多了几道伤疤,日子并没有好起来。“收入太少,妻子又有病,早不想干了。”郑国伍说马戏已今非昔比,收入很少,他儿子原来也干这行,每个月只拿一千多块,又太辛苦,最后放弃外出打工了。 
  “如果我不干的话,这行手艺可能就没有了。”郑国伍十分矛盾。 
  蒿沟乡文化广播站站长孙永新是孙桥村人。他说埇桥自明末清初就出现众多以驯兽为生的马戏班社,经几百年积淀和艺人代代相传,埇桥马戏已发展成为集动物驯化、管理、表演以及杂技、魔术、滑稽为一体的多功能、多门类民间文化艺术。2006年被国家授予“中国马戏之乡”称号,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最高峰时,埇桥区各类马戏团超过300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年创收达4亿多元。但从某种角度上看,埇桥的马戏与现行的动物保护政策有些矛盾。” 
  “矛盾主要来自于社会舆论、动物保护组织的抗议。近年来国内动物保护声浪日趋激烈,有些直接要求取缔营利性动物表演,认为这是违背动物天性的行为。”但马戏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自己驯养的动物,价格几万到十几万不等,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谁舍得虐待它们?”李振清说,“马戏表演不等于虐待动物,动物本来就是我们的命根子,相互之间都有感情。现在一些惊险动作都已经废弃了。” 
  影响马戏的不仅是舆论,还有政策。孙永新说,2010年7月,国家林业局发出通知,停止野生动物与观众零距离接触、虐待性表演。老虎钻火圈、小羊跳踢踏舞、熊猫展示等动物表演被叫停。同年10月,住建部也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园管理的意见》,要求立即清理整顿动物园和公园的各类动物表演项目。 
  “马戏是文化遗产,需要继承与发扬。”这是埇桥很多政府工作人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但是在蒿沟乡,八成以上的从业者文化程度都很低,素质参差不齐,马戏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加上舆论和政策的压迫,马戏市场逐渐萎缩,马戏这个古老的行当似乎也渐行渐远了。——来源:中国论文网2013年第一期】
       看来,乡村马戏团的发展也是处处受挫,一些有识之士虽然想继承传扬马戏文化,无奈某些部门的管理,不能正常地进行表演来养家糊口。我们虽然都希望中国优秀文化能够长存于世,因此相关部门更应该简化从业人员的“求证过程”,花费力气去保护从业人员的权益,保护动物们的生命心理健康,加大监管、安全保护力度,我相信我们都不希望如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健康发展,渐行渐远到我们无法追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