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吅随笔】流动:郑孝胥(下)

 林復 2016-08-01

  郑孝胥出仕伪满,了解他的人纷纷叹惜“卿本佳人,奈何作贼”。海藏楼的诗篇冠绝一时,或许可以算得上佳人。至于他那剑戟森严的行楷对联,如这幅:“春湍比豪朝花喻丽;隃麋为禄椽笔作朋。”(图24-1-1),即使不作贼,恐怕也难称佳人。



郑孝胥 行楷对联(图24-1-1)


  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中提到的人物几乎都是三考出身,他们多数具有深厚的帖学功底,随着晚近社会风尚的变迁,他们也羡慕碑体书法家笔下的雄奇高峻,但真要让他们放下架子去学习所谓的“穷乡儿女造像”,实在是心有未甘。在这帮诗人中,郑孝胥难得地俯就北碑,尽管不算十分成功,却赢得遗老们的一致赞叹。


  打通碑与帖,是近代许多书法家努力的目标,《海藏楼诗集》中一首古风说:“作书无难易,要自习久之。苟怀世人誉,俗笔终在手。古今只此字,点画别谁某。必随人作计,毋怪落渠后。但当一扫尽,逸兴寄指肘。行间驰真气,莫复抟土偶。时贤争南北,扰扰吾无取。狂奴薄有态,或者进猨叟。达哉临川言,妄凿妍与丑。”好诗,也好见解。至于郑孝胥是如何融合南北碑帖,做到“楷隶相参”,却是见仁见智。


  《叙古千文》是宋代理学家胡寅编的一部道德启蒙读物,郑孝胥大为推崇,1922年曾怀着虔敬的心情书写成册,由海藏楼影印,此篇可视为郑楷书的代表作。天津张谦(靖远)对郑孝胥书法嗜痂成癖,编著《海藏书法抉微》,赞赏说:“如鲁公之雄浑,诚悬之瘦劲,率更之峻峭,河南之遒丽,东坡之烂漫,山谷之逸荡,海岳之奇险,君谟之端重,子昂之秀媚,无不兼容并包,熔冶众长。而萧散如贵胄王孙,仪态万方;闳肆如铜琶铁版,歌大江东去。固神乎其技也。”作这段谀词的人恨不得把天下众美加于郑氏一身,真算得上郑的超级fans。不过此人似乎没有想过,这样拼凑出来的,很可能是美的反义。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张靖远所堆砌的人物和词藻,只涉及帖,而没有碑的影子。仔细品味这篇《叙古千文》(图24-1-2),的确以苏东坡学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的笔意最多。与苏不同,郑执笔较高,行笔稍快,故使转灵活,间架撑得起,较颜字多活泼,比苏字少臃肿,至于说北碑元素确实不多。这是从苏东坡书丰乐亭记中剪取的清、为、门、凭、轼五字(图24-1-3),与《叙古千文》比较,更能看出郑孝胥对苏字的取法。


郑孝胥 书叙古千文(图24-1-2)


郑孝胥 书叙古千文(图24-1-2)


苏东坡 书丰乐亭记(图24-1-3)


苏东坡 书丰乐亭记(图24-1-3)


苏东坡 书丰乐亭记(图24-1-3)


苏东坡 书丰乐亭记(图24-1-3)


苏东坡 书丰乐亭记(图24-1-3)


  与《叙古千文》不同,这册杨调元墓志(图24-1-4)结构谨严,用笔平实,没有故弄狡狯,谓其兼颜柳欧褚之长,庶几近之。


郑孝胥 书杨调元墓志(图24-1-4)


郑孝胥 书杨调元墓志(图24-1-4)


  郑孝胥最为人称道的是行楷。论者多注意他笔下的种种碑体习气,如横画之轻起重收,捺笔之波脚隶法,转折之锐角参差等,我则佩服他作品的首尾如一。无论屏对中堂,字数多少,郑都能款款写来,将这些习气贯彻始终。其人书法之冷静而不透露个人情感,这颇符合他后来伪满洲国“总理大臣”的身份。正文引沙孟海先生的评语:“最奇者,其作品既有精悍之色,又有松秀之趣,恰如其诗,于冲夷之中带有激宕之气。”现在看来有些不妥。这堂五尺四条屏(图24-1-5),书写技术绝对超过康有为的大同书题辞,几乎每个字都精彩而无懈可击,但作品通篇没有起伏,缺乏重心,颇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郑孝胥 行书四屏(图24-1-5)


郑孝胥 行书四屏(图24-1-5)


郑孝胥 行书四屏(图24-1-5)


郑孝胥 行书四屏(图24-1-5)


  郑孝胥的篆隶都难称高明。《中国书法全集》收录有郑的篆书册页(图24-1-6),学邓石如,但线条痴钝。评论者以为:“神韵遒丽和婉,意态简静冲淡。一笔笔从容写来,细看又笔笔断,笔笔曲,毫无板滞拘窘之态,其韵致意趣、神气风采便从毫端汩汩而出。”对照作品,与评语实在不相称。至于隶书,郑孝胥偶有佳作,但多数都不得法。这是他为陈师曾遗墨书写的引首(图24-1-7),水平究竟如何,相信读者能够有所分辨,不待喋喋矣。



郑孝胥 篆书册(图24-1-6)



郑孝胥 隶书引首(图
24-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