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为什么对玉情有独钟

 青春的魅影 2016-08-01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为什么对玉情有独钟?原来,在古老的传统文化观念中,人们总是以玉比德或以德比玉,把玉与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玉有了深刻的文 化内涵,也使文化有了宝贵的器物寄托。《礼记》记载,孔子认为玉有十一德,即湿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 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管子》记载玉有九德;《旬子》记载玉有七德。虽然概括不同,但都把玉石和玉器拟人化,赋予玉以深刻的思想内涵。

玉文化的最高境界便是礼玉制度。按《周礼春官》的说法:抽绎玉之属性,赋予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予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予爵位等级而政治化。这种玉文化和礼玉制度发展到汉代,在继承的基础上开创出一个新时代。

在物质层面上,治玉材料和雕琢工艺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使各种玉器制作更加精美;在使用层面上,珍贵的玉器开始走出帝王将相、王公贵族之家,进入上层 官僚和商贾的生活;在精神层面上,把玉的品质进一步归纳为五德,即仁、义、智、勇、洁,赋予美玉以丰富的思想内涵,由此流传了几千年;在文化层面上,出现 了许多有关玉的成语,如“金玉满堂”、“玉石俱焚”、“冰清玉洁”、“金科玉律”、“金相玉质”等等。那时的玉器,比黄金要高贵得多,叫“黄金有价而玉无 价”,白玉簪高于银簪、金簪;白玉印高于铜印、金印;白玉带钩高于铜带钩、金带钩;白玉耳杯高于铜耳杯、漆耳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