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像李一诺一样——做“会玩儿”的父母

 greatyao 2016-08-02

题图:一诺和孩子。

作者介绍:潘丽娜,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中国儿童博物馆研究中心项目总监 、呼和浩特市儿童探索博物馆副馆长。


一诺写在前面:你也像我一样,琢磨过怎样才能得到北京老牛儿童博物馆的票吗?那今天机会来啦,文章最后有说明,奴隶社会和一土终身学习者社区的朋友,有机会得到总共50张票,参加8月13日老牛儿童博物馆的特展,在8月3日午夜24点之前“交作业”的朋友都有可能抽到啊。而且我那天也会带孩子去,咱们可以搞个线下小聚呢。

今天文章是“玩”的专家,潘丽娜,她是我清华一级的校友,从金融精英转身,现在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中国儿童博物馆研究中心项目总监。今天第二篇文章是老牛儿童博物馆后面的“灵魂人物”--张旎老师写的,很值得一读。另外下面有我的家居版素颜视频一份,是俩月前我妈拿手机拍的。这里也感谢妈从小放养我,玩的成果可以,哈哈。

正文:

两个月前,跨越太平洋、辗转找到一诺来做我们这次特展唯一父母代表的原因,除了杰出校友和“奴隶主”的光环,其实最关键的还是特别认同她带娃的方式,生动又鲜活的体现了她“有梦有趣”的价值观,也和我们努力推广的做“会玩儿”的父母的理念不谋而合。

一诺总结孩子有两大特点:一是“活在当下”,二是“passion driven”,真是“不能同意更多”。但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对未来和竞争的焦虑让父母们更 “精细化”的排满孩子们的时间,孩子们自由玩耍的时间正在一点点变少。如何像一诺一样,做一个“会玩儿”又“幸福”家长,大家先听听她怎么说。


为什么要玩儿

从一诺的专业——“生物学”的角度开始,

玩是一个生物学上的谜团:它耗费大量的能量,经常陷人于危险之地,似乎也没有任何明显的重点、目的或功能,但智商最高的动物——包括灵长类、大象以及头形巨大的鸟类却都是最爱玩的(注释1)。

对此,在科学界最受到认可的一种解释是:玩驱动动物大脑的发育,是动物对未来生存技巧的预演,以应付生存和繁殖要面对的种种挑战。

Stuart Brown博士在他关于玩的最重要著作—《Play: How it Shapes the Brain, Opens the Imagination, and Invigorates the Soul》一书中,分析了他多年观察的野外会玩和不会玩的熊之间的差异:玩得少的熊不能理解动物之间的社交语言、具有更强攻击性、极度孤立,而从小玩的多的熊对环境更具适应性、能够采取适当行为回应其他动物。

玩,这种“幼态保持(Neoteny)”,原来是我们人类进化的礼物。

再从父母对孩子未来的期望来讲,

我想最一致的应该是“幸福”这个词。

特别认可心理学家David Elkind提出的“人生金三角”: “爱”、“工作(努力)”与“玩”。一个人成年之后的悲剧,就是将三者分离开,或者三缺一。爱、工作却无玩耍容易身心疲惫,抑郁不欢;爱、玩耍却不工作,则不长进,游戏人生;工作、玩耍而无爱,则生命缺失意义(注释2)。

很多父母应该是在某个瞬间,看着孩子玩到忘乎所以、光彩绽放的笑脸,忽然意识到自己失落了多么珍贵的“一角”——“玩”。我们这个特展也曾经想取名“寻找失落的一角”,来提醒父母们:“人不是因为变老而不会玩了,而是因为不会玩才变老了”。

在一个人的童年,爱、努力与玩耍是很自然地交织在一起的。孩子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他们被同样的事情所吸引:爬树、玩水、躲猫猫、他们充满想象力。今天所不同的是,他们有多少时间和空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孩子的生命里是否有关键的大人以尊重和喜悦、鼓励与保护他们的发明,守护他们玩的天性和权利?

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充满想象力、创造力的人才,但其实这些能力的源头是自主玩耍的世界。

如何更好的与孩子连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滋养孩子的学习力,让我们从真正了解玩、学会玩开始。

参展福利:

动动手指,抽出十分钟参与线上移动特展“小手探索大世界”,您将:

1. 了解姚明、俞敏洪等各行业“大咖”对玩的看法;

2. 聆听早期教育专家们对玩的解读;

3. 创建一份专属于您和孩子共同的《游戏力报告》;

4. 更棒的是,投稿就有机会免费参加大家都熟知喜爱的中国儿童中心“老牛馆奇妙夜”的暑期专场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