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学人--双永庆

 养悟斋 2016-08-02


    双永庆,号汲古斋主,寒香书屋主人。1961年7月生于济南,祖籍北京,满族。梨园世家。自幼酷爱书法,学书从楷书、隶书入,尤偏好甲骨文、大、小篆。1983年起,从山东大学蒋维崧教授学习商周金文;1987年底,得恩师陶博吾传授石鼓文、散氏盘。期间又旁涉甲骨、小篆、汉金文。书法作品曾入展江苏省首届书法新人展,江苏书法五十年大展,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联展,台湾甲骨文出土百年纪念邀请展等。作品及传略散见于《中国书画报》、《青少年书法》等刊物与辞书。现为江苏省甲骨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浑金璞玉双永庆

韩健畅


想起连云港,我心里就特别的感到亲切。我想,在这个云天相连的港口,有一天如果我到了,我不孤单。因为连云港有双永庆兄。


这些年结识了不少画画写字的朋友。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各种各样的面目,各种各样的笔墨。但是永庆兄不一样,他是我在风过耳堂晤对的,老墙先生为之绍介。之后,还是因为墙公,我们有了电话和短信的联系,之后,我发现了永庆兄的认真,再之后,我忽然觉得他是如今的书画人物里的纯金璞玉;他的养成不是在今天,而是在上个世纪的三十或者四十年代,有很好的读书人的家庭背景,有很好的淳淳穆穆的师承。我不是说他的字能比并二王或者颜柳欧苏,或者其他的董或者赵,或者现代的当代的某家,我是说他的人品,和反映在他的书法里面的品质,只是一个“纯”字,再就是一个“穆”字。


多年以来,于艺道中人,学术中人,我一直是很认师承的。我认为师道尊严,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名列门墙,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登堂入室,成为名师的门人的。弟子择师,师也在淘择弟子。而师徒遇合,也是人生的适会,有机缘,更多的却是天性。永庆兄的老师是陶博吾和蒋维崧。所以,我总要给人说,永庆兄的师门高峻,永庆兄出身的门楼高,-------而在永庆兄这个年龄,又像永庆兄这样有这么高的门楼的人,在而今的写字画画的人里,已经稀若麟凤了。


但是,永庆兄从来都不显山露水。他不是一个爱往热闹处显花自己的人。可是,却也总有人问他:写了这些年字,怎么一点不宣传?连个名片都不做?其实在他,这些年一直将书法作为爱好,静静的搞着,没想将它作什么事业------或者功利-------以博取什么。他觉得作为蒋维崧和陶博吾的学生,学的多的是恩师的人品,唯恐显扬了什么而叫人觉得浅薄使师门失去体面。蒋维崧先生和陶博吾先生们的人品学养,都深深影响着他。对他来说,真的是曾经沧海,近乡情怯。这个“乡”,不止是艺乡,还是老师人格世界建成的境界。


他说:“我写字就是放不开。可能与性格,经历有关系。从懂事那天起,就一直遵循退一步而非抢一步的原则。”他的家里条件本来是很好的。祖上在清宫里,后来革命了,被扫地出门,离开京城。为糊口唱了戏,以京剧为生。他们喝了几代茶,都是茉莉花茶。北京人喝茶的风气,就是茉莉花茶。


父亲是山东京剧名角,母亲是山东省戏校教师。1962年,他的母亲在课间注射氰素针剂过敏,当场去世。此时永庆兄一岁半。飞来横祸,从此他的命运发生逆转。而他的外婆只有这一位女儿。失去女儿的伤痛,加之家庭环境的改变,使在连云港的外婆担负起了养育这个外孙的责任。一去十五年。1980年外婆病重,无依无靠,永庆兄就回到老人身边,捧汤伺药,殷勤备至。三年后,外婆去世。从此,永庆兄留在了连云港。为了照顾外婆,他放弃了考学。许多时候,他几乎是一个人独处。所以,他总是说,他这大半生,最值得骄傲的事,一是报外婆养育之恩,一是一个人漂泊没学坏。艺事却在其次。


但是天生的,他喜欢写字,喜欢钻研文字,对中国文字有特别的感情。他是蒋维崧先生的学生,但是以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来套,贴切的应该说是私淑弟子,或者说是门人更准确。因为他没有在课堂上听过他的先生的课,每一次都是在私下里,口耳相传,私相授受,是至为原始的师傅带徒弟的学问传授法。其实,真正的薪火相传,就是这样的吧!蒋先生告诉他:“要学好篆书,不能只学我,还应向反差大处汲取养分。比如江西陶博吾。”


于是,他转益陶博吾先生。永庆兄给我传来一篇陈传席写陶博吾先生的文章,文内插有一幅梅花,落款是永庆兄,是陶先生为永庆兄画的。作画时已是九三高龄。画得很精,我仔细的看,看得有些愣神。没想到陶先生的画画得这么精神高蹈。


永庆兄说,我当时住在老师家,现场画的。老师八秩后,眼睛几乎失明,写字画画完全凭感觉。画画时,颜料自己看不清,他告诉我什么色,我就拿到他手上。真不可想像,他是怎么画出来的。虽然我就看着他画,心里也颤抖。至今想起来,如同梦境。他补充说,博吾师的诗,书画家中很少有人可比。


“万物生光辉”是蒋维崧先生写的,落款是“永庆同志”。我问,怎么称“同志”呢?永庆兄说,蒋师写字就喜欢写同志。永庆兄问过,蒋师说旧文人的东西有点繁琐,称同志好。字幅不大,册页。那年春节寄来的。附信言,虽然写的不好,却是新年写的第一张字。字写得瘦硬通神,却温润圆融,如荷叶上的一滴朝露。永庆兄说,83年见到先生,先生所赠第一幅字就是称同志。当时先生出于爱惜,赠“天高云去尽,江迥月来迟”楹联。这很令蒋先生周围一些学生都妒忌。


我问,你和蒋先生的学生们有没有联系?他说,没有走动。他们和他出发点不太一样:“我当年是倾心爱好此道。他们不一样。绝大多数都为借名。我又不经常在济南。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老师住院的病房才有一伙人知道我的存在。那天,他们很不自在。老师举动,他们都不敢想。都不知道。九几年?记不太清。老师住院,到济后才知道。我直接从师家中去医院探望。当时身上背着画筒,里面全是作业。进去时,里边很多人,大部分是学生。陪护的,送饭的,探视的。老师见我来,两句话没说,见我背着画筒,马上让他们帮助把床摇起来,每一张作业都细心看,并作指授。当时周围人全傻了。蒋老师,平时话极少。一般情况下,很少说话。老师的学问太好了,但是真正学东西的人实在太少!我曾经问:学生之中,谁的篆书学的好?老师笑笑。”


永庆兄爱好茶。这也许跟血缘有点关系。他的祖上在清宫里,后来革命了,被扫地出门,离开京城。为糊口唱了戏,以京剧为生。他们喝了几代茶,都是茉莉花茶。北京人喝茶的风气,就是茉莉花茶。到了永庆兄这里,喝茶有了拓展。由茶,他也爱壶。


壶,他自己买过三把。其它都是送的。也不常接受,不贪。砂料特别留下。大名头的没有。但是他很懂壶,也在宜兴有从小就在泥凳旁长大的不少朋友。


不贪,不贪很难得,也很开阔。这使永庆兄在浑朴里,无端的就多了清明的慧气。所以他入得进去古文字,能写规矩的若合符节的金文,线条是无华的,却是质实古朴的,没有缭绕之美,却厚道而整饬,带着长衫青袍似的醇雅,洵洵若纳。他的点画没有投机取巧的花哨,也不是绞尽脑汁锻炼成的利器,却是没有开凿的荆山之玉,是卞和抱在怀里的璞石,自有一种浑涵的使人看了安定的放心的美。他是在实实在在的写字,把写字当作一件事做,恭恭敬敬,对字的形状模样没有随心所欲的歪曲和肆意的变形,他遵循的是中国文字的规矩,指事象形,会意形声,都按着中国文字流变的历史法度书写。我以为这就是书法的道德。但他的散淡的稀见功利心性却使他的点画并无滞碍,在稳定中带着静默的心动,似乎深山幽谷里时时能听得见的鸟鸣,就是他心底的波澜。他很少着意的去猎取声誉,他对这些没有太浓的兴趣。这也许是因为在陶博吾和蒋维崧二位先生身边久了,而从先生们身上得来的气息,有先生的学问和身形在哪里立着,所以也总是自知不足,因之总是怯怯,就只是把心思往字里钻研,而少旁骛其它。也幸而有陶、蒋二师,他没有陷入孤学的苦境。


我不知道永庆兄在连云港能有多大的交游跟场面,但是以我的旁观,应该不会很大吧。也正因为拉扯的淡薄,少了应酬,于他写字的意境更应该有所裨益,少一些世俗的繁弦密响,多一些避世的淡远清寂,于他一个写字的人,应该更相宜些。再说,他也还有茶陪伴。


                   韩健畅——陕西著名作家




书法欣赏


为江苏省甲骨文学会20年展撰联:

学会二十年众人同庆,甲骨三千寿百家为宗


自撰联:取百家之长,在众人之上。



不知春去末,一望百川通。处处山依旧,年年事不同。白云行水上,斜月入林中。东风如解事,花下复相逢。


琴斋集古诗:我昔少年曰,为乐不知秋。自作秦淮客,初为吴越游。白衣千万乘,花下一渔舟。纵为十曰饮,客去室幽幽。


为山东朋湖书画院撰联:

聚炎黄书画高士,绘华夏山水新篇。



石鼓文集联:

暮雨自归黄马阪,夕阳同走乐游原。


徐渭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地址: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1号楼

电话:025-83735901

邮编:2100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