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宁“云中大漈”大漈瀑:文化苦旅(14)八下浙江之四

 Yfo12321 2016-08-02

2015-11-04 10:16:49|  

       


景宁大漈“雪花漈”:文化苦旅(14)八下浙江之四 - 高原雪峰 - 高原雪峰文史摄影博客
           “大漈”瀑源头
    从梅源梯田、白银谷出来,午后2点,我们告别云和下垟村“一陇秋色”原路返回云和县城后取道高速公路直奔此行的第四站:景宁县高山古村大漈乡。

 我是通过央视“记住乡愁”专题节目知道浙江景宁县丽水市大漈乡和大漈风景区的。

 成立于1984年的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也是华东地区惟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畲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据说,浙江景宁畲族多为明初从福建迁去。景宁是畲族迁入浙江省的最早落脚点。至今为止,我先后三词南下景宁县。第一次是2008年,为的是翻山越岭观瞻千年古寺“惠明寺””,同时,希望能了解畲族古寨的风情;第三次是2015年,为的是寻觅上一年行程中路过县城时错过的廊桥,顺道探访大均畲族古寨——故而在结束了在浙江庆元县两天的行程之后北上开化县“钱塘源”的途中,特意在景宁县城停留。2014年盛夏,为探访高山古村大漈乡、欣赏云中大漈瀑布,则是我第二次下景宁。

 景宁县大漈乡的大漈村(旧称大漈片村)是著名的大漈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坐落于海拔1000度米的天然高山盆地中。盆地四周群山环绕,丘峦变化多姿,烟雾弥漫。盆地中十里平川,田园景致宜人,村寨众多,人称“九仔十三羊”(“仔”系“寨”谐音,“羊”系“垟谐”音),有“云中桃源”之美誉。大漈景区自然景观秀丽,文化底蕴厚实,文物古迹密布。其中既有被称为“大漈三极”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思寺、“万木之冠”的千年柳杉王和“浙江绿谷十佳景点”之一的雪花飞瀑,也有上山头、小佐梯田、银坑洞、明代建筑护关桥和胡桥古廊桥等。据记载,明清时两朝大漈乡还先后出过9位进士、23位举人。

 我们从景宁县城城东下了高速公路,沿着228省道南行,在一个叫做“白鹤”的地方拐进通往大漈乡的县道。离开景宁时,还是细雨蒙蒙,可一进入大漈,雨越下越大,随即暴雨如注,下个不停。车停大漈村时,已是傍晚时分,经乡人介绍,我们在位于村南开发区的乡政府前的“银杏农家乐”安顿了下来。直到那时,我们才知道,暴雨倾盆,是因为2014年5号台风来袭。
      “银杏农家乐”是一栋新建不久的四层洋楼,宽敞干净,设施俱全。80元一宿三餐的消费标准店主姓梅是一位常年在外承包工程的老板,敦实,爽朗,好客,那几天正休息在家。同南尖岩的“石笋人家”和下垟村的“一陇秋色”相比,“银杏农家乐”的条件显然好了许多。那天,除了我们,在银杏农家乐入住的还有一位来自南京在此做茶叶生意的杨YI先生。

 晚饭后,强台风和大暴雨封堵了我们晚间的出路。银杏农家乐成了我们安全的避风港。

 应杨YI先生的邀约,我俩在一起赏茶品烟,彻夜长谈。杨先生自幼受父母熏陶,酷爱品茗。退休以后,常年来景宁大漈采购茶叶,尤其推崇景宁惠明茶。经朋友介绍,每来大漈,就借住梅老板家,名为借住客,实如一家人。因我自诩“半个南京人”,且虚长杨YI兄一岁,故而我俩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憾。

 窗外,风愈狂,雨愈猛,室内,茶更醇,烟更香。天南地北,巴山蜀雨,不知由头的话题,越说越多,越扯越远,兴致却越发浓厚。要不是台风来袭,造成全村断电,我和杨兄道别之时,可能天已明矣!

 第二天早餐后,台风依旧肆行无忌。

 我提议,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死里求生”。暴风雨中的大漈可能别有一番奇观,今天是一生难逢的天赐良缘,不可错过。我们当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探险,不负“苦旅”之谓!

 于是乎,大家轻装简从,按梅老板的指示,向村尾而去。

 《景宁县志》上说:“大漈瀑高六十余丈,气势雄伟,风景独特。”大漈(瀑布),又称雪花漈,就在大漈村尾。流经大漈村中的龙溪和鹤溪在护关桥前回合后在山谷中一路向前奔流约600米左右,突遇前方断崖峭壁,下临千丈深渊,又遭巨石阻挡。溪水在此回旋,形成激流,冲破阻拦,飞瀑直下,轰鸣如雷,成为一道独特的高山飞瀑的壮观景象。如身置谷底,翘首仰望,苍苍茫茫的千米群峰的夹谷之间,可见到“飞瀑直下三千尺” 的壮观景象。

 顶着狂风暴雨,我们顺着溪流,走过崎岖的山路,来到售票站。那里早已人去房空。浑身被淋透的我们沿着水流到达瀑布源头时,未见其形,先闻其声。轰鸣之声,超越平地雷鸣,胜过惊雷震谷,雷霆万钧,震耳欲聋。稍一走近时,狂风暴雨中夹带着瀑流飞溅起的颗颗水珠扑面而来,令人不寒而栗。再靠前,单只见,脚下先前还急速流淌的溪流,流进到了一条峡底矗立着的无数巨大石头峡谷,两边奇峰陡立,前面是深渊。面临块块巨石阻挡,毫无退路的溪水,犹如困兽,横冲直撞,聚集成势不可挡的急流,顷刻,犹如山洪暴发,沿着危崖直泻,胜于千军万马奔腾直下。峭崖壁立之间,飞瀑形似万马奔腾,势如风驰电掣,声震幽谷,撼天动地。其其势之磅礴,喻之为“小黄河壶口瀑布”,实不为过矣!

 因为有台风暴雨的推波助澜,那日,水势之汹涌更甚于平日十分,瀑布源头的声势格外震慑人心。“战胜玉龙千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身临其境,山摇地动,仿佛耳闻绝壁间雷霆夹持狂风回响,目睹峡谷中玉龙裹挟巨石腾跃,心魄俱震。

 暴雨中,汹涌而下的瀑流顿时威慑住了我们之中的“胆小者”,他们以“到此一游”为借口,先行告退了,不知了去向。

 我,老王、老阎等几个“死不回头”的钢杆影友,硬是顶风冒雨,跨过溪流上的长石桥,走到对岸,小心翼翼地顺着山边的石阶一路向下,寻觅立足之地,边赏景,边拍摄。此时此刻,尽管我事前做足了功课,但雨伞已成了手中的鸡肋,仅能遮住风雨对相机的侵袭。套在镜头上的防雨器具也被打得透湿,幸好佳能“黑玫瑰”上的大遮光罩,才免招镜片被打湿……

 在刻有民国教育厅长许绍棣在石壁上书勒的“雪花漈”三大字的第一级观瀑平台上,我时而探身前倾,时而倚靠栏杆,不时调准焦距,改换快门速度,总算完成了我有史以来拍摄最冒险、最艰辛的一次拍摄……

 我再也没有勇气继续往下走到第二、三级观瀑平台,走向峡谷底部!

 记得清代诗人张琢身临其境,触景启兴,写下“叠雪喷珠景最奇,我来相对却相宜,胸中尘俗多如许,借与清泉一洗之”的诗句。我可没那种荡涤心灵的感觉,兴奋,惊悸,后怕,庆幸,不舍,五味杂陈。

 石阶上,顺着山势向下冲的雨水几乎也成了一道道小瀑流,如同一群调皮的孩子欢快地追逐着大漈瀑布,跳跃着冲下山去。我们三人互相搀扶,艰难地向上攀登的途中,我们很惊讶,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自己竟也能走得这么远!

 说起拍摄,我们都明白,虽然我们努力了,也拼搏了,但出好片的几率,可能会是:零!

  ——如能有一张差强人意的片子,此行不虚矣!

     高   

              2015年11月4日

补记:

后来,从博友的介绍中得知,除双休日每人50元之外,观赏大漈瀑布是不收门票的。为了节约水资源,人们把双溪汇流而成的溪水切向大漈乡的发电站。如有游人来此买票观瀑,售票站就通知发电站放水。

由此看来,去年在大漈,我们也算是借了5号台风的光了——亦祸亦福亦幸运!

景宁大漈“雪花漈”:文化苦旅(14)八下浙江之四 - 高原雪峰 - 高原雪峰文史摄影博客
 
景宁大漈“雪花漈”:文化苦旅(14)八下浙江之四 - 高原雪峰 - 高原雪峰文史摄影博客
 
景宁大漈“雪花漈”:文化苦旅(14)八下浙江之四 - 高原雪峰 - 高原雪峰文史摄影博客
 
景宁大漈“雪花漈”:文化苦旅(14)八下浙江之四 - 高原雪峰 - 高原雪峰文史摄影博客
 
景宁大漈“雪花漈”:文化苦旅(14)八下浙江之四 - 高原雪峰 - 高原雪峰文史摄影博客
                以上各幅拍摄于大漈瀑源头所在处

景宁大漈“雪花漈”:文化苦旅(14)八下浙江之四 - 高原雪峰 - 高原雪峰文史摄影博客
 
景宁大漈“雪花漈”:文化苦旅(14)八下浙江之四 - 高原雪峰 - 高原雪峰文史摄影博客
 
景宁大漈“雪花漈”:文化苦旅(14)八下浙江之四 - 高原雪峰 - 高原雪峰文史摄影博客
 
景宁大漈“雪花漈”:文化苦旅(14)八下浙江之四 - 高原雪峰 - 高原雪峰文史摄影博客
 
景宁大漈“雪花漈”:文化苦旅(14)八下浙江之四 - 高原雪峰 - 高原雪峰文史摄影博客
 
景宁大漈“雪花漈”:文化苦旅(14)八下浙江之四 - 高原雪峰 - 高原雪峰文史摄影博客
 
景宁大漈“雪花漈”:文化苦旅(14)八下浙江之四 - 高原雪峰 - 高原雪峰文史摄影博客
              以上各幅拍摄于沿峡谷而下的途中

景宁大漈“雪花漈”:文化苦旅(14)八下浙江之四 - 高原雪峰 - 高原雪峰文史摄影博客
 
景宁大漈“雪花漈”:文化苦旅(14)八下浙江之四 - 高原雪峰 - 高原雪峰文史摄影博客
                                             以上两幅拍摄于“雪花漈”观瀑平台

景宁大漈“雪花漈”:文化苦旅(14)八下浙江之四 - 高原雪峰 - 高原雪峰文史摄影博客
                                   “雪花漈”观瀑平台的石阶上雨水如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