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来抗日文的一种出路——读《大明武夫》有感

 宏泽资料库 2016-08-02

写历史军事的作者都知道,抗日文很难写。这个难,并不是体现在写作技巧、YY技巧上,单是要把书写得很精彩很好看,对许多作者来说并不难,真正难的,在于如何规避政策风险,在那个敏感年代,不去触碰各种雷区。

虽然自己没吃过猪肉,不过想想就觉得头大了。写抗日的话,主角是设定成国军,还是共军?写主角率领国军取得抗战胜利,这明显有些不妥,但写共军的话,又怎么处理那些高级领导人?直接去描写他们,还是让他们在历史中“消失”?

显然,以上两种都是不可取的,但只要主角达到一定的高度,这必然会成为绕不开的难题。而一直压着主角,不让他升级,这似乎又违背了YY的精神。

同样的,抗战结果也很难去处理,主角到底有没有改变历史进程呢?改变,这很容易触雷,但不改变,主角的那一次次大胜之后,会不会被读者算出来,书中被干掉的鬼子累计过百亿……

对于各种小类别,我始终是鼓励作者去写的,然而,我也不愿把作者往火坑中推,诱骗他们去写注定会触雷被封禁,或者注定仆街的作品。因此,对于抗日这种敏感类型,我一直是很犹豫的,因为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类型,有着广泛的阅读需求,对于弘扬爱国精神,激发年轻读者的爱国热情,也有着很好的作用,可惜的是,它太难把握了。

不过,在读着《大明武夫》时,我原本脑海中的一点思路,渐渐的清晰了起来。

这本书有什么特色?不同的读者肯定会给出不同的关键词。种田、西班牙长枪方阵、二锅头、市井、人物刻画……不过,我相信更多的读者首先会说的是节奏缓慢,打一仗起码铺垫个一两百章,七八百章了还在家乡种田……

这样写好不好?我觉得是因读者而异的,心急的读者自然会觉得很水,很不耐烦,但能沉下心去看的,却又会非常喜欢,因为只有经过这样大量的铺垫描述,人物形象才足够鲜明,之后的大战才能足够精彩又并不显得脑残,因为一切都会变得水到渠成。

总体来说,在当前的阅读环境下,这样写是略吃亏的,但如果我们把这种写法套用到抗日文之上,可就大不一样了,它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安全。

这样从小人物写起,慢慢铺垫,慢慢升级,将故事限制在一个较小的局部,无疑是最安全的写法。小市民也好,八路军也好,甚至敌占区“伪军”小兵也好,写他们与鬼子斗智斗勇,一般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同样的,主角今天戏耍一个鬼子军官,明天暗杀一个鬼子士兵,也不至于因此改变历史进程,导致作品后续陷入两难的境地。

而这么写最大的难点,如何在缓慢的发展中坚持YY,让读者维持阅读兴趣,特别白同学的《大明武夫》已经给了我们极好的参考,那些骂着“xx章了主角还没出徐州”的读者,本身就是对作品吸引力最好的证明。

所以,有打算要写抗日,或者类似敏感题材的作者,不妨读一下这部作品,相信一定会有收获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