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字打不出,不少人无奈改姓

 鸿蒙圣主 2016-08-02

“ ”字打不出,不少人无奈改姓

菡蓁的身份证上是“”字,存折上是“苘”字。本报记者陶相银摄

本报威海7月28日讯(记者 陶相银) 最近, 赟鹏又开始犯愁了。公司自去年起给员工更换新的社保卡,其他同事都顺利领到了新卡,唯独他的卡至今审批不下来,“人家说没见过三个姓的人。”他的身份证上是“ ”(音:màn),社保卡使用的是“蔄”(繁体字),银行卡上却是“苘”(音:qǐng)。

赟鹏是威海市文登区埠口港嶅山村人,这个村有 姓人家约150户,300多人。“除了派出所,哪里都打不出‘ ’字来。”嶅山村村民 菡蓁说,到银行办工资卡、去邮局汇款,都是用“苘”来代替“ ”。

80岁的 荣芝老人有亲戚在外地,有一次他收到了亲戚的汇款,收款人姓名一栏中被打印成了“蔄荣芝”,尽管邮局工作人员也相信 荣芝就是收款人,但按照规定, 荣芝还是不能领款。在邮局工作人员的建议下,亲戚重新汇款,这一次将“ ”打印成了“艹/问”, 荣芝才得以领回汇款。

“以前写成什么的都有,比如我的驾驶证,早年就把姓给打印成‘艹/%’。”嶅山村的村支部书记 辉涛说,他的身份证上是“ ”,名片上则是“苘”,“在俺们村,只要牵扯到用身份证的事,基本都用老婆的,实在不行还得借亲戚的。”

23岁的 小云在滨州医学院就读,她说从来不担心在课堂上被老师提问,“这个姓除了自己认识,就没人认识。”有一次, 小云生病住院,事后需要去学校报销医疗费,尽管她出具了身份证、户口簿,仍没能报销成,“人家的电脑里打不出这个字,我家户口簿上的‘ ’也是手写的。”买火车票, 小云必须要去窗口排队,因为网络订票系统中她使用了“蔄”,但在自动售票机上刷身份证却被提示“无法识别”。有一次乘动车去北京,就因为身份证和车票上的姓氏不同, 小云被乘务人员拦了下来,她费尽口舌解释了半天。

在文登区埠口港、张家产镇,“ ”与“苘”可以通用,这种特事特办已经在很多政府部门和企业约定成俗,村民办理相关业务也不存在太多困难。但一旦走出老家,生僻姓氏带来的困扰就源源不断。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对 姓人却非常困难。现居住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的茼文生有着更尴尬的遭遇,他的姓名本是“ 文生”,1997年参加高考时,因为电脑中无法拼写出“ ”字,他不得不用“茼”来代替,此后办理各种证件也就继续沿用了“茼”,孩子也不得不跟着改了姓。在青岛工作的苘泽新,原名蔄泽新,也是因为办理高考准考证,他自2002年起改了姓,现在他所有的证件都用“苘泽新”这一名字。与他们有着相同遭遇的 姓人有很多,有人改成了“曼”,有人改成了“苘”,还有的人改成了“简”、“满”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