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躯干强化训练对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整体功能的影响
2016-03-15 | 阅:  转:  |  分享 
  
躯干强化训练对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整体功能的影响

2013-11-03?执业治疗师?脑卒中康复医疗



【摘要】[背景]观察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整体功能的影响.[病例报告]将60名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为30例,分别给予两组患者各2次康复治疗,对照组2次治疗均为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一次治疗与对照组相同,另一次给予强调躯干功能的训练.采用Fugl-Meyer评定法、Barthel指数及Holden功能步行分级法进行疗效评定.经过康复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整体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讨论]躯干强化训练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整体功能,是偏瘫康复治疗方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偏瘫;躯干强化训练。

??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的重要性已经被医学界认可,但目前给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过程中只片面地强调患者肢体功能训练,而忽视躯干功能训练.为探讨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整体功能(包括肢体功能、平衡、步行及日常生活能力等)的影响,对60例急性期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进行了对照观察.1资料与方法1.1资料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为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神经精神科2006年6月—2007年1月间收治的住院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自发病至开始康复治疗时间均在14d内,且除偏瘫外均无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个组,即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各为30例.两组患者非处理因素统计学分析结果示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表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1.2方法1.2.1康复疗法评价方法[2]: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法评定运动功能;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价法评定患者平衡功能;用修订的Ashworth法评价患者肢体肌痉挛情况;用Barthel(BI)指数评定患者ADL;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患者步行能力.每日分别给予2个组患者康复治疗各2次,每次治疗时间为40min.对照组患者经2次治疗后给予运动再学习技术及Bobath,PNF等神经生理学技术为主的常规康复训练[3~5],实验组的第1次治疗与对照组相同,另一次治疗给予躯干功能恢复性训练,即躯干强化训练[6].1)躯干上半部的屈曲及旋转:治疗师一手置于患者头部,另一手置于肩胛骨,协助患者上半部躯干进行旋转和屈曲;2)躯干下半部的屈曲及旋转:患者仰卧屈髋屈膝,双膝靠在治疗师身上,治疗师一手置于患者骨盆下方,另一手固定于患者胸前,协助患者骨盆和腰椎进行屈曲和旋转;3)仰卧位翻身至俯卧位:先指导患者向患侧翻身至俯卧位,再向健侧翻身至俯卧位,治疗师注意保护患者上肢,避免患者肩关节疼痛;4)桥式运动:治疗师帮助患者屈髋屈膝,将患者双足置于治疗床上,治疗师一手置于患者健侧臀部,引领骨盆向前向下运动,另一手引领患者脐部向上运动,使患者臀部抬离治疗床;5)坐起:治疗师将患者患侧下肢屈曲放至床外,一手绕在患者肩部,另一手下压患者患侧骨盆,同时要求患者健侧下肢离床,健侧上肢可支撑床面,完成床边坐起动作;6)端坐位躯干的屈曲和伸展:治疗师一手置于患者患侧肩部,引导患者屈曲全部脊柱,另一手向后压患者的腹部,并嘱患者屈曲颈部,使以整体的模式完成躯干的屈曲和伸展;7)站起:治疗师用双膝夹住患者患侧膝关节,向前方拉,使患侧膝关节在垂直面上超越踝关节,将患侧上肢夹在同侧的腋下,另一手协助患者伸直脊柱,诱导躯干向前倾斜,完成站起,站起后治疗师一手协助患者髋关节伸展,另一手协助患者下腹肌,诱导骨盆后倾;8)站位骨盆前倾及后倾:将患者两脚分开,膝关节稍弯,治疗师坐于患者前面,用双膝将患者双脚控制在外展外旋位,一手置于患者臀部,另一手置于患者下腹部,诱导完成骨盆的前及后倾动作;9)利用Bobath球进行躯干屈伸肌、旋转肌及侧屈肌的训练.1.2.2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2结果2个组患者经过康复训练后,偏瘫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各项功能得分均提高,治疗前后各项功能得分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及表3.实验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得分、平衡功能得分及BI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大部分患者步行能力达到Ⅳ级,为23例,其中5例的步行能力基本恢复正常,而对照组大部分患者的步行能力为Ⅲ级.为27例,1例患者的步行能力达到Ⅴ级.训练后2个组患者均出现肢体痉挛,但对照组患者痉挛程度高于实验组,见表4.表2康复训练前后2个组患者运动功能及BI指数得分情况表3康复训练前后2个组患者步行功能分级表4康复训练前后2个组患者肢体痉挛分级3讨论本观察结果表明,2个组患者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后偏瘫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且实验组经过躯干强化训练后收到了更好的效果,即肢体运动功能、站立、平衡及ADL等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整体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躯干训练在提高患侧躯体的运动控制能力的同时,可缓解躯干及肢体的痉挛,控制患侧的肌紧张,某些运动还可诱发肢体的分离运动,提高肢体的稳定性,尤其对平衡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作用[6].躯干肌功能的恢复有利于直立姿势和行走[7],而复杂躯体活动是完成高级行为技能的先决条件,躯干控制则是进行复杂躯体活动的先决条件,可见躯体控制是进行躯体活动的基础,亦与ADL有关[8].偏瘫无论起因如何,都均以身体一侧运动功能丧失为特征,伴有控制躯干的选择性肌群活动丧失,尤其是躯干的屈曲、旋转和侧曲肌群[7,8].中风偏瘫后,由于患者双侧大脑出现整和障碍,使躯干左右连接功能发生障碍,躯体的双侧不能很好地协调运动,在麻痹侧即偏瘫侧的一面姿势紧张的同时,非麻痹侧半身也呈现一种过于紧张运动模式,所以身体各部分的移动较困难,使非麻痹侧上下肢逐渐习惯于过分用力的代偿运动,致麻痹侧上下肢的联合反应,使痉挛加强[9].由于躯干训练是躯干的整体训练,左右两侧均参与训练,使躯体的协调功能得到改善,弥补了对非麻痹侧肢体训练的忽略.

举报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