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有个小桂林

 冰山来客GHZ 2016-08-03

《拒马河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北京有个小桂林》/ 原题

《北京》杂志/原载 文/ 采薇

北京有个小桂林

拒马河流域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形成了奇峰异石的喀斯特地貌,既蕴含江南的婉约秀丽,也融合了北方的气势磅礴。顺流而下,一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唯美意境,一番“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雄奇险峻,可谓“造化钟神秀”。拒马河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独特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栖息之地,是内陆水域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区域之一。

沧海桑田之变岩溶地貌奇观

奥陶纪以前,拒马河流域为古海洋所占据达几亿年,形成海相沉积。经过晚古生代和中生代的长期隆起抬升,又经过新生代的强烈构造运动影响,以及河流强烈侵蚀下切和各种流水溶侵作用,形成了如今奇峰异石遍布、洞穴造型各异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拒马河河谷两侧,崖壁陡峭、山峰林立,峰林叠翠,石美潭深,形成有峰丛、峰林、孤峰、平顶山、谷地等组合型岩溶地貌,是北方地区少见的规模较大的岩溶景观。其中最典型的有笔架山、蝙蝠山、龙山、虎山、麒麟山、童子山等山体。

北京有个小桂林

“青峰拔地起,碧水依山过”,更增添了拒马河流域的钟灵秀美。拒马河发源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涞山,古称“涞水”“巨马水”,如今是大清河的干流。拒马河穿山而过,犹如一条蜿蜒的玉带。从拒马河最低点张坊至平峪的河谷中,拒马河蜿蜒奔流形成10个各具特色的景观渡口,因而得名“十渡”。十渡是华北地区唯一以岩溶峰林和河谷地貌为特色的自然风景区,具有“北方桂林”之称。壁立万仞的峰丛,连绵起伏的崖壁,造型奇特的溶洞,变幻多姿的河流地貌,构成了十渡丰富多彩的“四十里画廊”。如今,拒马河上一座座石桥代替了昔日的渡口,搭建起天堑通途。

拒马河东岸是一片开阔的河滩地,西岸是数公里长的巨大高耸峭壁,中间有一条自上而下的巨大裂隙,似一道巍峨的雄关屹立。1999年,经过有关专家多次勘察,这座发育于奥陶纪厚层灰岩地层中,被尘封了亿万年的艺术殿堂——“仙栖洞”,终于揭开了帷幕。当时,岩洞称“石花宫”“深逐洞”“苍穹洞”“一洞天”。传说一位五台山高僧曾云游至此,寻找修炼之处,进入洞中后他惊叹曰:“善哉!善哉!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洞中有洞。这里‘仙人群栖’,我等卑微,阿弥陀佛……”洞内仙人众多,高僧感到卑微,于是离开此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从此岩洞得名“仙栖洞”。

仙栖洞内厅堂深邃广布,暗河纵漫无源,多色钟乳石随处可见,其造型奇绝精妙,堪称“地下艺术天堂”,是保护区内的地貌奇观。 气势磅礴的“盘龙玉柱”“石瀑飞下”,玲珑精妙的“太上楼阁”“仙栖大厅”,禅韵悠远的“高僧打坐”“巨型佛手”,从微观到宏观,形象万千、奇绝伟岸。

兵家必争之地古道西风拒马

拒马河河水恒温、水质优良,滋养了两岸文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和西周琉璃河燕国都城均位于拒马河流域。然而,拒马河一带因据天险,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曾是著名的古战场。春秋战国时期,燕国与赵国以此河为界,战争频仍。清代乾隆皇帝曾赋诗曰:“燕争赵攘无消息,割据犹传拒马迹。”拒马河流域历经两千余年,仍巍巍青山不改、潺潺流水长流,见证了昔日的战鼓声声、硝烟弥漫。

古时打仗,盾兵立盾,枪兵从盾间刺马兵,马兵速度越快,撞上长枪就死得越惨,后来由此演变出一种拒马兵器—将多支长枪插在原木上,用以阻挡敌骑兵冲锋的一种障碍物,古时称此为拒马战术。《通典·兵五》引《卫公兵法·攻守战具》:“拒马枪,以木径二尺,长短随事,十字凿孔,纵横安检,长一丈,锐其端,可以塞城中门巷要路,人马不得奔驰。”《宋史·郭谘传》:“康定西征,谘上战略,献拒马枪阵法。”拒马河,这一兵家必争之地,由此战术而得名。

公元4世纪初,五胡十六国战事不断,北方胡人石勒率十万大军从太行山区攻略河北内陆,晋朝将领刘琨、祖逖为抗拒石勒的进犯,就在此重兵驻防。当时帐房林立,连绵数里,故当地百姓取名“帐房”,后取谐音定名张坊,成为历代的军事重镇。

北京有个小桂林

拒马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北宋初期,岐沟关之战,宋辽之间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辽兵大败宋军并乘胜追击。《辽史》记载:“追至拒马河,溺死者不可数计。”数万宋军将士于拒马河畔壮烈牺牲。1991年,北宋真宗时期修建的张坊古战道被发掘。宋辽古战道北依太行山,南邻拒马河。战道从地面进深4米,并排可列3人,高为2.3米左右,下面青砖墁地,边侧设有流水槽,顶部有通气孔,地道内有一深水井,地道两侧均有宽约2米的藏兵室。古战道在古镇地下四通八达,迂回曲折,通四门城楼。

明代,古战道的军事性能进一步得到发挥。明初洪武年间,元朝贵族溃逃蒙古漠北,但不时南下犯境,时刻伺机反扑,古战道成为明军抗击蒙古铁骑的军事堡垒。

据文物专家认定,古战道是北京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军事性古战道,古战道经初步探测,长约1500米,现已修复400多米。内有藏兵室、兵器室、指挥室和生活设施,对研究古代军事、政治、建筑有较高价值。

古树名木常青珍禽野兽出没

1996年,北京市成立了房山拒马河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使得保护区内植物种类比较丰富,共有野生植物500多种,兽类、鸟类、鱼类、昆虫类等珍稀动物种类繁多。

保护区西南各沟谷的山岭区,原始次生林广泛分布。主要树种不仅有山杨、山柳、青檀树等,还有五角枫、橡树、桑树、国槐、柏树等十几科二级名木古树。保护区内植物以菊科植物、禾本科植物、豆科植物、蔷薇科植物为主。《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规定保护的有兰科植物二叶舌唇兰、绶草、小花火烧兰等。此外,保护区还生长着霸王草、野葡萄等上百种可食用野菜,以及远志、柴胡、黄岑、沙参、知母等百种名贵药材。近些年,由于当地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以加强植被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目前当地的林木覆盖率达50%。

北京有个小桂林

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

保护区内主要动物有豹、狼、狍子、黄羊、狐狸、獾、野兔、松鼠等。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狍子曾是皇家猎苑的野生珍稀动物。狍子性格温顺,好奇心强,不管遇到什么都想停下来观望,甚至受到猎人追击后也会跑回原地一探究竟,这种萌态被戏称为“傻狍子”。水獭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它善于游泳,更善于捕食鱼类。捕食前常在水边的石块上窥视,一旦发现猎物,即像猫捉老鼠一样迅速扑捕。聪明伶俐的水獭,经过半年训练,就可以成为一名为渔民效劳的捕鱼能手,被渔民亲切地称为“鱼猫子”。两栖、爬行类动物则包括金线蛙、林蛙、花背蟾蜍、山地麻蜥、蓝尾石龙子以及虎斑游蛇、棕黑锦蛇、王锦蛇等。

被划入保护区的这片流域,有中华多刺鱼、多鳞铲颌鱼、东方薄鳅等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其中,多鳞铲颌鱼与春江鲥鱼、青海裸鲤、大理裂腹鱼和异华鲮鱼并称为“中国五大名鱼”。据《北京鱼类志》记载,多鳞铲颌鱼在北京仅产于拒马河。多鳞铲颌鱼是北京地区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的惟一一种,因其独特的地理分布和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被称为“活化石”。冬季一般多鳞铲颌鱼会游至拒马河的上游,在位于河北省野三坡的鱼谷洞内越冬,每年的谷雨节气前后,成群结队的多鳞铲颌鱼就像泉水一般涌出洞外,这种现象一般可持续8天至10天。它的肉质细嫩,味美不腥,而且还是治疗心脏病药物的主要成分,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

近年来,保护区以保护生物资源、生态系统为中心,以增加生物多样性,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目的,以保护珍惜濒危性鱼类及其水域生态系统为重点,坚持自然保护优先的原则,突出重点,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分区管理。按照《渔业法》《水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积极推进建设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由此全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微观鸟中熊猫镜像珍禽百态

北京市拒马河自然保护区内空气相对湿度大,气候宜人,水源质量良好,为鸟类的生存和繁衍筑建了理想的家园。保护区内鸟类众多,包括褐马鸡、百灵、啄木鸟、灰鹤、杜鹃、柳雀、猫头鹰等。其中,黑鹳、褐马鸡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游隼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北京有个小桂林

黑鹳被誉为“鸟中熊猫”,在中国分布数量不超过500只,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世界濒危珍禽。黑鹳为夏候鸟,对环境要求十分严格。近年鸟类专家采用直接观察法对保护区内黑鹳进行数量观察,发现其种群数量超过20只,相对比例十分可观。黑鹳别名“乌鹳”“黑老鹳”“锅鹳”,属大型涉禽,身长约1米。上体从头至尾包括翼羽呈黑褐色,有金属紫绿色光;颏、喉至上胸为黑褐色;下体余部为纯白色;虹膜为褐色或黑色;嘴、围眼裸区、腿及脚均朱红色,色彩对比强烈艳丽。黑鹳喜欢结群,常常在沼泽和湿地间觅食,以鱼、蛙、甲壳动物等为主要食物,年产卵2~6个,呈白色。幼鸟的头、颈及上胸均为褐色,颈及上胸羽端为棕褐色,呈点斑状,翼羽及尾微缀以淡棕色,胸腹中央微沾棕色,嘴及脚为褐灰色。黑鹳体态高大优美,羽色艳丽鲜明,高雅端庄、雍容华贵。

2016年4月,北京市中小学举行野生动物保护知识论坛系列活动——十渡拒马河自然保护区观鸟。在观鸟爱好者的指导和帮助下,初次观鸟的学生和家长使用双筒望远镜观看到了北红尾鸲、白鹡鸰、灰鹡鸰、绿头鸭、黑鹳、苍鹭、小鸊鹈、雀鹰、岩鸽、褐河乌、红尾水鸲等珍禽。学生观鸟热情高涨,兴奋之情难以言表。通过望远镜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白鹡鸰在灰色的岩石上面驻足,雀鹰在蓝天白云间盘旋,黑鹳在林间觅食的鸟类百态。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并认真做笔记,记录每一只鸟的形态特征和习性,成为一堂丰富而生动的自然课程。

北京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希望通过观鸟活动,让中小学生走近自然,近距离观察野生动物,用心感受野生动物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自发地保护野生动物和它们的栖息地,共同建设和维护首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邮局发行代码:82-939 联系电话:+86 10 6715 2380 转 0

《北京》周刊是北京唯一官方的外宣刊物,

每周出版中、英文版各一期。

秉承“以新闻的立场挖掘和诠释北京文化,

以文化的视角聚焦和解读北京新闻”的理念,

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策划选题,

并逐步形成了特有的融通中外的中国表述,

传递北京声音,讲述北京故事,塑造北京形象。

……到此并未结束……

~~每天奉上不一样的文化北京盛宴~~

据统计

阅读到此的人

100%都会做的事儿

就是

关注、学习、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