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颊河起源于河南省濮阳县金堤闸,经清丰、南乐、河北省大名县,在莘县沙王庄进入山东省境。经莘县、冠县、聊城市、茌平、临清市、高唐、夏津、平原、陵县、临邑、乐陵、庆云,在无棣县黄柏岭以下,与德惠河像两只巨膊相拥“禹贡之碣石”,至沙头处注入渤海。干流总长443公里,流域总面积8330平方公里;其中,在山东省境内干流长355公里,流域面积6830平方公里,是山东省境内主要河流之一。 古传禹疏九河之一,是一条很古老的河道,水直入海。该河上广下狭,周秦时称古笃马河,因河的断面较小,上游宽下游窄,状如马颊,至唐朝以后故称马颊河。 周定王时,马颊沿河各国修筑长堤,以防水患。至秦,始皇联断补缺,民间有秦始皇走马修堤之传说。 后黄河夺马颊河道,堤防浸毁,古河已湮。唐代武则天当权时,为分泄黄河洪水,把笃马河、鬲津河和屯氏别河联通,形成马颊河的雏形,后几经治理,以供转运海漕。宋、明、清及民国时期多次疏浚,成为鲁北平原的骨干河道之一。 数千年来,马颊河由于受黄河改道和南北运河的开控,引水济运及减河(漳卫新河)分洪等影响,河道变迁频繁。早在新石器时代至战国以前,黄河未筑堤防,处于平原地区的河道不受约束,漫流改徙不定,黄河干流主要在河北省东南入海,“禹疏九河”于碣石入海。其实就是流入无棣境内的原马颊河。 东汉后,黄河改道从山东滨县(今滨州市)入海。五代时,黄河决口频率加快,约三年左右就发生一次。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时,黄河改道入淮,其溢水仍不断流入马颊河。到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才真正由山东省利津县入海,达到现在的位置。 现在的马颊河,非禹疏九河之马颊,是唐代为泄黄河洪水,把笃马河、鬲津河等河流连通起来,开挖的一条新河道。 新中国成立初,流域内曾多次暴雨成灾,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六七十年代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治理,并相应开挖治理支流河道82条,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防洪除涝体系,排涝行洪能力大大提高,对防洪减灾、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经过30多年的运行,河道老化、退化,严重影响河道排涝行洪,防汛形势比较严峻。 唐朝河北籍的诗人李峤,《咏河》诗有“桃花来马颊,竹箭入龙宫”之句。 马颊河上的“西桥牧笛”是无棣古八景之一。西桥,在旧无棣县城西、与庆云接壤的马颊河上,也叫枣园桥、灶王桥,为一木质结构桥。西桥东南衔接青坡路,古代是登、莱、青三府赴京的要冲。1484年(明成化十三年),两县协建木桥三孔。此后相继增筑砖石,并于两端修建驰道。清嘉庆年以后,由私人捐资,多次有协修,夹道种柳千株。桥边河畔,苍松翠柏深处有祀死于“土木之役”的明户部尚书王佐的“王公祠”。夹道绿杨翠柳,两岸谷浪菽涛;桥下清流潺潺,鱼游虾戏,桥上行人络绎,笠影幢幢,牧笛声悠,一派升平气象。有诗云: 杨柳风来笛韵清,西桥牛背一枝横。 牧人新得维鱼梦,吹出丰年雅乐声。 主要支流 潴龙河。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决口于商胡埽(今濮阳城东北10余公里昌湖村)。河水改道北流,所经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的河道,大致是今潴龙河流路。北流中断后,河道淤塞,到南乐水无出路而受淹。 1947年,南乐县疏挖潴龙河,自吉道经张固,由县城西北向东北至平邑汇入马颊河。潴龙河多年平均流量为2.47立方米/秒,平均年径流量为0.7亿立方米。潴龙河自濮阳县新城店,经市区岳村,清丰县的双庙、纸房、大流向北,在清丰、南乐县界阎王庙入马颊河。河长68.4公里,流域面积为247.9平方公里。 河流流径 干流自金堤闸至汇合口全长425公里,其中山东境内自小营桥以下至汇合口长338公里。 流域范围:津浦铁路以西为中上游,南与徒骇河流域相接,西、北与漳卫河流域接壤。穿津浦铁路以后,南接德惠新河流域.北临漳卫新河。总面积8330.4平方公里,其中山东省为6829.4平方公里。德惠新河汇入后,总控制面积为11579.3平方公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