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黄河滩到新市区——今天的“垦利区”是这样炼成的

 xiongmao007 2016-08-03
垦利区|黄河滩

  现在的垦利夜景。

  明代山西洪洞大槐树和河北枣强移民,清代招民拓荒,民国“功劳兵”屯垦……从元明时期开始,一代代拓荒人携家带口来到垦利,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处女地,也不断带来新的文化元素。 (市民 画连生 摄)

  垦利县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在垦荒人的辛勤劳作下,荒原逐渐变良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军区出产的大批粮食、棉花,被源源不断运往革命战场和其他解放区。作为中共领导的山东战略区的稳固后方,渤海垦区被誉为“鲁北的小延安”。 (市民 画连生 摄)

  黄河百余年来新营造的大片新淤地多在垦利境内。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未开发土地资源丰厚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成为建国后移民安垦的主要地域。 (市民 画连生 摄)

  1986年垦利县城鸟瞰。资料显示,1983年,垦利县城建成区有2.03平方公里,人口2万人,各类房屋17万平方米。

  20世纪90年代的垦利县城街景。1995年,垦利县城建成区面积达3.26平方公里,人口4.3万人,各类房屋约74.85万平方米。

  2003年的垦利县城鸟瞰。垦利县分别在1982、1987、1996、2002和2007年进行过5次城市总体规划的修订和编制。 (市民 杨霞 摄)

  2003年垦利县城街景。

  2003年的黄河广场。

  据国家工商总局公告,“垦利黄河滩区小麦”及“垦利大米”被正式认定为地理标志商标,这是垦利首次成功认定地理标志商标,填补了垦利地理标志认定空白。

  2008年,“东营西郊现代服务区”成立。2010年9月,被市政府确定为市级重点服务园区,11月,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服务业重点园区。截至目前,服务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8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39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6家。其中,汽车4S店发展到32家、40个品牌,年销售汽车4万余辆,交易额超过40亿元,占全市的60%以上;仓储物流企业发展到20家,涉及百货、家电、油品、建材等产业,年实现营业收入30亿元、利税达5亿元;各类金融机构发展到4家,周边服务业资源加速向服务区集聚。

  说起来,垦利原本是黄河退海淤积而成的荒原,属利津县境,俗称“利津洼”。按照《垦利县志》的记载,这里在元末明初开始聚拢人烟,村庄多形成于明清两代。

  由于听闻此处土地肥沃,移民垦荒蔚然成风。从1941年垦区解放到建国后的1969年,从临近县和鲁西南累计迁至垦利的移民就多达3万余人。带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天南海北的移民从四面八方汇聚在了垦利。

  1941年,八路军山东总队第三旅解放了垦区,建立垦区工委,1943年4月垦利正式建县。所以在大家往常的印象中,垦利是一个1943年才正式成立的年轻县份。尽管年轻,它仍凭借独特的区位、丰富的资源、多元的文化,激活了发展引擎,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带的核心区域。

  从正式建县开始,经过短短73年县域发展,垦利从昔日的黄河洼地,变身秀美宜居、充满活力的生态新城。

  而今,从“垦利县”到“垦利区”,这片黄河退海之地,又完成了另一次美丽而惊人的蝶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