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可染 万山遍红(高清原图)

 雨林修养馆 2016-08-03
 
 
      2015年11月15日晚,备受关注的嘉德秋拍“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举槌,88件拍品中,李可染创作的《万山红遍》以5800万元起拍,经多位买家数十轮的竞夺,最终以1.84亿元成交。
本件拍品以5800万元起拍后,轻松过亿,价至1.27亿时杀入一位新买家。经过20多分钟的竞夺后,最终由场外买家以1.84亿元拿下,此为金秋内陆秋拍首件过亿的拍品。《万山红遍》是李可染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词意为母题所作,堪称其创作生涯中的巅峰之作,也是新中国美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据专家考证,从1962年开始至1964年,李可染先后共创作了7幅《万山红遍》,其中4幅现存于国家美术机构,其余3幅均曾有过上拍经历。此次嘉德上拍的《万山红遍》是7幅中尺寸相对较小,原是北京荣宝斋的旧藏,在2000年由北京荣宝拍卖释出,以501.6万元的成交价创下当时李可染单幅作品拍卖纪录。潘天寿的《劲松》与《朝霞》同样为本场拍卖的重头拍品。嘉德中国书画部总经理郭彤告诉记者,潘天寿这般大尺幅的作品在市面上非常少见,“目前我已知的不超过5张”。这两件拍品最终均超最高估价,分别以9315万和6900万元成交。此外,本场齐白石的《吉寿永昌》同样引发买家激烈争夺,1500万起拍,以4140万成交。拍后有业内人士感慨,在市场大环境欠佳的行情下,嘉德大观夜场几件重器的高价易主开启了本季秋拍的“暖冬”模式。

       从1962年开始至1964年,李可染先后共创作了7幅《万山红遍》。第一幅《万山红遍》1962年作于广东从化温泉翠溪宾馆,画成后一直由李可染亲自保管,1999年经中国嘉德释出市场。1963年,李可染再于从化创作了第二幅《万山红遍》,此幅由李可染亲自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1964年,在北京西山八大处,李可染接连用半斤清宫内库旧藏的朱砂,创作两小两大共四幅《万山红遍》。同年应荣宝斋之邀,李可染为15周年国庆再作一幅。此幅与稍前西山所作较小的一幅都为荣宝斋所藏,2000年荣宝斋以501.6万的高价释出其中一张。今秋,将于中国嘉德《大观》夜场中现身的,即为荣宝斋旧藏的这一幅。
这七幅《万山红遍》,以从化温泉两幅为最先,其变化的过程是清晰的。具体到本幅,我们可从构成画面的诸个要素—如构图、用色、用光、意境等方面—勾勒出本幅在“万山红遍”这一系列中的位置。
从构图上讲,7幅《万山红遍》都是以“满”作为主要构图策略,中景大山是视觉的主焦点;远山层叠拱卫主峰,为“万山”写照;继而通过瀑布,过渡至近景红叶丛林,此为“层林尽染”。而本幅的独特之处在于李可染将远山、瀑布、浪花在空间上进一步压缩,视觉上的效果是主山进一步宏大雄伟。他更加自觉地打破了平面对垒的格局,让个画面中“小”和“大”的景观互相拼搏,深化了空间感。这种构图模式,不难让人联想起五代北宋山水中饱含纪念碑性的堂堂大山。此外,我们又注意到画家调整了主山本身的造型,主山内部的“ㄇ”形山坳变大,山景显得幽邃深远,而空间的压缩使主山左侧变得窄而高耸,山脊呈“S”形,由前往后延伸到主峰,李郭、巨然画脉韵味昭昭若现。至于近景处似屏风般布置的红树林,则似从晞古处“偷师”得来。于是我们知道,李可染对于传统是尊重和渴望的,在这幅《万山红遍》中高大雄浑与深远幽邃合二为一,所谓“欲求其大,务尽其变”的古意精髓便在于此。
再谈笔墨。李可染着力在《万山红遍》中舞笔弄墨,勾线时大多用中锋,略微颤动的线条,显现棉中裹铁的质感;描绘山石裂痕、纹理时,则是正、侧锋并用,配合浓墨与淡墨的堆叠,赋予山体明暗与厚重感。他的笔墨功夫首先还是化自传统,但又认为这些经验和定式过于局限。因此,在解决空间结构与山水造形方面,他主张到大自然中,以传统的笔墨工具进行西式的素描写生,对一切可能进入山水画的母题进行研究。所以《万山红遍》的笔墨虽然脱胎于传统,却更多的是李家的嘎然独造。 
热情而不恣意,耀眼而不刺目,激昂而不躁动,古艳而不浮夸,此为《万山红遍》高明至极的赋色。红,是7幅“万山”的根。尽管大小山体都已“红遍”,转红的程度却不尽相同,红色随空间远近,层次渐明,至前景达到极致。如此一来,画面的空间感就得到突出的推移效果。整体施色如此,细处亦然。他让山顶、树冠的红色最浓,然后往下逐渐降低其明度与彩度,有效地传达了阳光穿透树林、山石逆光的效果。万山之所以红的不恣意、不躁动、不刺目、不浮夸,是因为红色中层层的墨,色与墨层积,浑然天成。因此,我们看到在朱砂略浅处有墨色浮现,中间处则红、黑相融。所以画面最终呈现的色调是古艳、极雅、极稳的。这当然也得力于来自清宫旧藏的朱砂。
“光”可以说是《万山红遍》的画眼。在7幅《万山红遍》中,李可染尽情地用光来表现黑瓦白墙上的返照,水的颤动和层层交叠的树影。但是在本幅中,他独特的逆光造境更显突出。山势更加高耸,峡谷愈加深沉,那一道蜿蜒的瀑布和河流随之更加透亮。不仅如此,本幅着意频繁使用深浅交错、前亮后暗、侧面受光的技巧。与此同时,他又用中国传统的留白法对画中景物进行补光、追光、让光,树影、山谷、房屋形成了鲜明对比。于是真实世界的逆光与非写实的留白法组成了“光”的奇构。它伴随着画面意境的需要而自由召唤、调动,牵一发而动万氦,成为画家心中情景交融的核心元素。
画之魂者,是为意境。红的主旋律响彻7幅《万山红遍》,但细品本幅,似又有所不同。卧游于漫山遍野的红色树林中,此间虽热情奔放,却并非入而不出,而是在昂扬中若有省思,似身在桃源。这正是李可染的巧思造境,他刻意在本幅中并呈巨山堂堂与幽深桃源的双重景深,在《沁园春·长沙》“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激荡昂扬外,又诠释了安宁和乐的世外桃源。两种境界相辅相成、水乳交融中,画家对于生活的希冀不在是乌托邦式的憧憬。所以当我们再看白墙黑瓦,应当理解的是,小屋中坐着的并非相忘于江湖的高歌志士,而是欣然快慰的群众面相,是悠然劳作人民风情,在季节的递嬗间依序耕作、收割,在轻盈的秧歌中静度山河的和平岁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