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牛泌尿系 泌尿系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后三个合称尿路)组成。 第一节 肾 1、肾的类型:复肾、有沟多乳头肾、光滑多乳头肾、光滑单乳头肾。 复肾:由许多独立肾叶(小肾)组成,形似葡萄串状。鲸、海豚、熊。 有沟多乳头肾:肾表面有许多区划肾小叶的沟,肾小叶的中段的皮质相融合。牛。 光滑多乳头肾:各肾叶的皮质部愈合成一整体,肾表面光滑。猪、人。 光滑单乳头肾:肾表面光滑,整个肾的皮质和髓质完全融合在一起。无肾盏。马、羊、 狗、兔。 2、牛肾构造:被膜和实质。 肾表面由内向外有三层被膜包裹:纤维囊、脂肪囊、肾筋膜。 3、★牛肾:右肾呈上下稍压扁的长椭圆形,左肾比右肾略窄,略呈三棱形,前端小,后端 大而圆。 ★马肾:右肾靠前,呈上下压扁的等边三角形。家畜肾中只有马属动物右肾横径大于纵 径。左肾呈豆形,位置偏后。 ★猪肾:右肾前端不与肝接触,家畜中只有猪和猫的右肾不向前伸达肝,不在肝表面形 成肾压迹。 ★羊肾:两肾均呈豆形,左肾位置受瘤胃的影响而有变化。 第二节 输尿管 管壁由粘膜、肌层和外膜构成。肌层收缩可产生蠕动使尿液流向膀胱。 第三节 膀胱 膀胱壁由粘膜、皮层和浆膜构成。 第四节 尿道 尿道内口起于膀胱颈,以尿道外口通于体外。 公畜尿道长。 第六章 牛生殖系 第一节 雄性生殖器官 包括睾丸、附睾、阴囊、输精管、精索、副性腺、尿生殖道、阴茎和包皮。 阴囊壁结构与腹壁相似,由外向内依次为 阴囊皮肤、肉膜、精索外筋膜、提睾肌、鞘膜。 鞘膜:由总鞘膜和固有鞘膜组成。 鞘膜腔:鞘膜壁层和脏层之间腔隙。 ★精索:包有睾丸血管、淋巴管、神经、提睾内肌和输精管的浆膜褶,呈扁圆锥形。 ★副性腺:包括精囊腺、前列腺和尿道球腺。 精囊腺:一对,位于膀胱颈背侧的生殖褶中。 前列腺:由前列腺体和扩散部构成。前者较小,横位于膀胱颈和尿生殖道起始部的背侧,后者发达,几乎分布在整个尿生殖道盆部的尿道肌和海绵层之间。 尿道球腺:位于尿生殖道盆部后端的背外侧。 第二节 雌性生殖器官 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阴道前庭和阴门。 ★卵巢囊:卵巢的子宫端借卵巢固有韧带与子宫角相连,输卵管端有一浆膜延至子宫,并包着输卵管,称输卵管系膜,在输卵管系膜和卵巢固有韧带之间,形成一个卵巢囊。 ★黄体:卵细胞成熟后,突出于卵巢表面,在神经和体液影响下,卵泡破裂,从卵巢中排出后,卵巢壁塌陷,壁内细胞增大,并在细胞质出现黄色素颗粒,这些细胞称黄体。 ★白体:黄体退化后为结缔组织所替代,称为白体。 1、★子宫分为双子宫、双分子宫、双角子宫和单子宫。 双子宫:左右两个子宫,分别开口于阴道,或以共同的孔开口于阴道,如啮齿类(兔等)和翼手类(蝙蝠)以及象等。 双分子宫:两个子宫的后部合并为子宫体,以子宫颈开口于阴道。牛、羊、鹿。 双角子宫:子宫前部为成对的子宫角,后部完全合并为子宫体,腔内无分隔,以子宫颈开口于阴道。多数哺乳动物为此类型,但单胎的(马等)子宫角短,多胎的(猪、狗等)子宫角长。 单子宫:左右完全合并成一个整体,仅形成梨形子宫体,以子宫颈开口于阴道。灵长类属于此类型。 2、子宫分为子宫角、子宫体和子宫颈三部分。 3、★各种家畜卵巢特点 马的卵巢呈豆形,腹缘游离,有凹陷的卵巢窝,卵子只能在卵巢窝表面排出。 猪的卵巢呈桑椹状。 牛、羊及犬的卵巢呈椭圆形及圆形。 犬的卵巢完全被卵巢囊所包裹。 第三篇 脉管系 脉管系包括心血管系和淋巴系。 心血管系内含周身循环流动的血液。淋巴系内含单程向心回流的淋巴。 心血管系和淋巴系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血液和淋巴将营养物质、氧和激素运送到全身各部组织细胞进行新陈代谢;同时又将其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运送到肺、肾和皮肤排出体外。此外,还是体内重要的防卫系统。 第七章 心血管系 第一节 概述 1、心血管系由心脏、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组成。 2 动脉:将血液从心脏导至肺和全身各部的血管。 毛细血管: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也是血液与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静脉:将血液导回心脏的血管。 3、血液循环:血液由心脏流出,经动脉到毛细血管,然后再由静脉返回心脏的过程。 4、★体循环(大循环):心室收缩时,富含氧和营养物质的动脉血从左心室输出,经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到达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进行组织内气体和物质交换,使动脉血变为富含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的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最后汇集于前、后腔静脉系,在心房舒张时流回右心房。 5、★肺循环(小循环):心室收缩时,体循环返回心脏的静脉血从右心室输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属支至肺毛细血管,在此进行气体交换,变成了含氧丰富的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6、动静脉特点:都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管壁都有内、中、外三层膜构成。 7、★静脉的特点是:管径较大,管壁薄,三层膜分界不明显。内膜形成成对的半月形静脉瓣,其游离缘朝向心脏,防止血液倒流。 8、微循环:由微动脉到微静脉间的微血管内的血液循环。 第二节 牛心脏★ 1、心呈左、右稍偏的倒圆锥形,为中空的肌质性器官,外被心包。分为心基和心尖。 ①冠状沟(心房和心室的外表分界)、两室间沟(锥旁室间沟、窦下室间沟)是左右心室的外表分界。 ②心脏位于胸腔内,两肺之间的纵膈中。 2、心腔以房中膈和室中膈分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①右心房:静脉窦:体循环静脉的入口部。 冠状窦:心大、心中静脉和左奇静脉的开口。背侧壁和后壁分别有前腔静脉和后腔静脉的开口。腹侧有一个右房室口,为血液流向右心室的出口。 ②右心室:心横肌:心室舒张时,防止其过度扩张。 右背侧有右房室口,由三尖瓣(右房室瓣)环绕。乳头肌有三个。左前背侧有肺动脉干口,是心室血液出口。 ★半月状瓣:在纤维环上附着有三个半月形的瓣膜,称肺动脉干瓣或半月状瓣。防止血液流回心室。 ③左心房:腹侧有左房室口,为血液流出左心室的出口。后背侧壁上有6~8个肺静脉口。 ④左心室:后背侧有左房室口,由二尖瓣(左房室瓣)环绕。乳头肌两个。 前背侧有主动脉口,为左心室血液出口。纤维环 内有左右两块心小骨。 3、★心壁由心外膜、心肌和心内膜构成。 ①心外膜:被覆于心肌表面的一层浆膜。 ②心肌:心壁主要组成成分,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 ③心内膜:紧贴于心房和心室内表面的一层光滑的薄膜,与血管的内膜相延续。 4、心脏的血管 心脏本身的血液循环称冠状循环。其动脉称为冠状动脉, 静脉称心静脉。 ①冠状动脉有左、右两条。 ②心静脉:包括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右静脉和心小静脉。 5、心包:为包裹心脏的锥形囊,囊壁由浆膜和纤维膜组成,分为纤维性心包和浆膜性心包。 第三节 牛血管 1、肺循环的血管 肺动脉干:起于右心室的肺动脉干口,于心基后上方分为左、右肺动脉。 肺静脉:属支起于肺毛细血管网,由肺门出肺后开口于左心房。 2、体循环的动脉 主动脉为体循环动脉的总干,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 体循环的动脉可分为升主动脉、头颈部动脉、前肢动脉、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骨盆和尾部动脉以及后肢动脉七部分。 ① 升主动脉:在其根部发出左、右冠状动脉,出心包向前分出臂头动脉(总)干。 ② 头颈部动脉:双颈动脉干是头颈部动脉主干,分为左、右颈总动脉。 颈总动脉分为枕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静脉。 ③ 前肢动脉:主干由锁骨下动脉延续而来,由近端到远端依次为腋动脉、臂动脉、正中动脉和掌心浅动脉。 ④ 胸主动脉:主动脉弓的延续,主要侧支为支气管食管动脉和肋间背侧动脉。 ⑤ 腹主动脉:胸主动脉的延续,侧支主要为膈后动脉、腹腔动脉、肠系膜前动脉、肾动脉、睾丸动脉、肠系膜后动脉、腰动脉。 ⑥ 骨盆和尾部动脉:分为髂内动脉和荐中动脉。 ⑦ 后肢动脉:主干包括髂外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跖背侧第3动脉和趾背侧第3动脉。 3、体循环的静脉 ★分为前腔静脉系、后腔静脉系、左奇静脉系和心静脉系。 ① 前腔静脉系:分为前腔静脉、头部静脉和前肢的静脉。 头部静脉分为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舌面静脉、上颌静脉),颈外静脉为临床上静脉注射和采血常用部位。 前肢的静脉 有伴随动脉的深静脉和位于皮下的浅静脉,以深筋膜为界。 ② 后腔静脉系:分为后腔静脉、门静脉和髂总动脉。 ★门静脉:为引导胃、小肠、大肠(直肠后部除外)、脾和胰等的血液人干的一条较大静脉,位于后腔静脉腹侧。由胃十二指肠静脉、脾静脉、肠系膜前 静脉和肠系膜后静脉汇合而成,穿过胰环走向肝门,与肝动脉一起经肝门入肝。 入肝后反复分支至窦状隙(扩大的毛细血管),最后汇合为数支肝静脉而导入后腔静脉。 直肠后部的血液汇入髂内静脉。再经髂总静脉、后腔静脉返回右心房。因此,对肝有害及通过肝影响药效的药物可进行灌肠给药,以免危害肝或影响药物疗效。 第四节 胎儿血液循环 ★胎儿心脏和血管构造特点: 1、心脏的房中膈上有一卵圆孔,沟通左右心房。 2、主动脉和肺动脉干之间以一动脉导管连通,肺动脉干的大部分血液经此流入主动脉。 3、胎盘是胎儿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特有器官,以脐带和胎儿相连。脐带内有两条脐动脉和一条(马、猪)或两条(牛)脐静脉。 4、★胎儿出生后的变化 · 出生后,肺和胃肠道都开始了功能活动,同时脐带中断,胎盘循环停止,血液循环随之发生改变。 · 脐动脉和脐静脉闭锁,分别形成膀胱圆韧带和肝圆韧带。 · 牛的静脉导管成为静脉导管索。 · 动脉导管闭锁,形成动脉导管索或称动脉韧带。 · 卵圆孔闭锁形成卵圆窝,左、右心房完全分开,左心房内为动脉血,右心房内为静脉血。 第八章 淋巴系 第一节 概述 淋巴系由淋巴管、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组成。 1、 淋巴管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 ① 毛细淋巴管:小肠内的毛细淋巴管尚能吸收脂肪,其淋巴呈乳白色,又称乳糜管。 ② 淋巴管:内膜突入腔内形成瓣膜,瓣膜的出现是毛细淋巴管过渡到淋巴管的主要标志。 ③ 淋巴干:由全身的深、浅淋巴管汇集成五条较大的淋巴干,即左、右气管淋巴干,左、右腰淋巴干和单一的内脏淋巴干。 ④ 淋巴导管:由淋巴干汇合而成,全身有两条淋巴导管,右淋巴导管和胸导管。 ★胸导管:乳糜池向前延续而成。 ★乳糜池:一般位于最后胸椎和前3个腰椎腹侧,腹主动脉和右膈脚之间,呈长梭形,左、右腰淋巴干和内脏淋巴干的淋巴注入其中。 2、 淋巴组织:富含淋巴细胞的网状组织,包括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 3、 淋巴器官: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分为中枢性淋巴器官(胸腺和禽类的腔上囊)和周围淋巴器官(淋巴结、血淋巴结和脾等)。 中枢淋巴器官发育较早,其原始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干细胞,在此类器官的影响下分化成T细胞和B细胞。外周淋巴器官发育较迟,其淋巴细胞由中枢淋巴器官迁移而来,定居在特定区域内,就地繁殖,再进入淋巴和血液循环,参与机体免疫。 ★胸腺(Thymus) 位于胸腔前部纵隔内,分颈胸两部,呈红色或粉红色。胸腺在幼畜发达,性成熟后退化,到老年几乎被脂肪组织所代替。胸腺是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的场所,是机体免疫活动的重要器官。 淋巴结:一侧凹陷为淋巴门,是输出淋巴管、血管及神经出入之处,另一侧隆凸,有多条输入淋巴管进入(猪淋巴结输入管和输出管的位置正好相反)。它是位于淋巴管径路上唯一的淋巴器官。 血淋巴结:但无淋巴输入管和输出管,其中充盈血液而非淋巴,有滤血的作用。 脾:是动物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 4、 淋巴中心:在哺乳动物中,一个淋巴结或淋巴结群常位于身体的同一部位,并接受几乎相同区域的淋巴,这个淋巴结或淋巴结群就是该区的淋巴中心。 1、头部淋巴中心(3个) 2、颈部淋巴中心(2个) 3、前肢淋巴中心(1个) 4、胸腔淋巴中心(4个) 5、腹腔内淋巴中心(3个) 6、腹壁和骨盆壁淋巴中心(4个) 7、后肢淋巴中心(2个) 第二节 牛淋巴系 ★畜体主要浅在淋巴结: ①下颌淋巴结 ②腮腺淋巴结 ③颈浅淋巴结 ④髂下淋巴结 ⑤腹 股沟浅淋巴结 ①位于下颌间隙中,有一个或一群淋巴结。 ②位于颞下颌关节后下方,有一个或一群淋巴结。 ③位于肩关节前上方,臂头肌和肩胛横突肌的深层,体表可触及。 ④位于髂结节与膝关节之间的扩筋膜张肌前缘中部皮下。 ⑤母畜称乳房淋巴结,位于乳房基部后上方皮下。公畜称阴囊淋巴结,位于精索后方、阴茎背侧。 ★畜体主要深在淋巴结: ①咽后淋巴结 ②颈深淋巴结 ③肺淋巴结 ④肝淋巴结 ⑤脾淋巴结 ⑥肠淋巴结 ⑦肠系膜前淋巴结 ⑧髂内淋巴结 ⑨髂外淋巴结 第四篇 神经和内分泌系 第九章 神经系 第一节 概述 神经系:包括脑和脊髓,以及与脑、脊髓相连并分布全身各处的周围神经。 1、神经系的区分 按位置、结构和功能:中枢神经系和周围神经系。 周围神经:分为躯体神经和植物性神经。躯体神经位于体表、骨、关节和骨骼肌;植物性神经位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植物性神经: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2、神经系基本结构 神经系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神经组织包括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 1)神经元结构 胞体(细胞膜、细胞质(神经浆)和细胞核)和突起(树突和轴突(里边的细胞质称轴浆))。尼氏体和神经元纤维为神经元特有。 轴浆流:轴浆在胞体和轴突之间存在双向流动,称轴浆流。 2)神经元分类 根据神经元突起多寡 假单极神经元(属于感觉)、双极神经元和多级神经元(属运动和联络)。 根据神经元功能 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3)神经纤维 神经元的轴突和长的周围突外面通常包有髓鞘和神经膜,称神经纤维。 4)突触 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任何部分的功能接触点,称为突触。 5)神经胶质 中枢神经系内的间质或支持细胞。 3、神经系活动方式 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形态基础是反射弧。 4、常用语 灰质:由位于中枢神经系内的神经元胞体和树突构成,富有血管。 白质:由各种神经纤维在中枢神经系内聚集而成。 纤维束:由中枢起止,且行程和功能均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成束,叫纤维束或传导束。 神经核: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在中枢集合一起,叫神经核。 神经:周围神经系神经纤维聚集一起构成神经。 位于外周神经 网状结构:灰质和白质混杂一起,神经纤维交错成网,神经元胞体散在其中,形成网状结构,越低级越发达。 第二节 牛脊髓 1、脊髓外形和位置 脊髓有两个膨大,颈膨大和腰膨大。 腰膨大之后则逐渐缩小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 马尾形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脊柱比脊髓生长快,脊髓逐渐短于椎管,荐神经和尾神经自脊髓发出后要在椎管中向后伸延一段,才能达到其相应的椎间孔。因而脊髓圆锥周围排列有较长的神经,形成马尾。 脊髓表面的沟:腹正中裂、背正中沟、背外侧沟,腹外侧沟。 2、脊髓内部构造 灰质:背侧柱、腹侧柱、外侧柱。 白质:背侧索、腹侧索、(外)侧素。 3、脊髓的被膜和血管 脊膜:脊髓外面被覆有三层结缔组织膜,总称为脊膜。从内向外为脊软膜、脊蛛网膜、 脊硬膜。 脊髓的主要动脉是脊髓腹侧动脉 脊髓的主要静脉是脊柱窦。 第三节 牛脑 1、脑的形态、位置和区分 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延髓、脑桥、中脑、(间脑))。 胼胝体:在大脑纵裂深部,有连接两半球的白质板,称为胼胝体。 2、脑干 延髓 脑的最后部,前接脑桥,后连脊髓。 脑桥 位于小脑腹侧,前接中脑,后连延髓。两侧有粗大的三叉神经根发出。 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的空隙,前通中脑导水管,后接脊髓中央管。 分为顶壁、侧壁和底壁。 3、小脑 略呈球形,位于延髓和脑桥背侧,构成第四脑室顶壁。 小脑皮质:小脑表层的灰质; 髓体:小脑深部为白质,称为髓体。 小脑树:白质呈树枝状伸向小脑皮质,称小脑树。 小脑核:白质深部藏有核团,称小脑核。 小脑分为三叶:绒球小结叶、前叶、后叶。 4、间脑 位于中脑和大脑半球之间,分为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室腔为第三脑室。 上丘脑里有松果体,为内分泌腺。 5、端脑(大脑) 每侧大脑半球包括嗅脑、大脑皮质和白质、基底核和侧脑室。 第四节 脑膜、脑血管和脑脊液 1、脑膜:脑外面包有三层膜,脑硬膜、脑蛛网膜、脑软膜。 2、脑血管:脑的血液来自颈内动脉、枕动脉和椎动脉。在脑底汇合成动脉环,围绕垂体。 3、脑脊液:★是由各脑室脉络丛产生的无色透明液体,充满各脑室及蛛网膜下腔。 ★脑脊液循环:脑脊液不断由脉络丛产生,沿一定途径循环,又不断被重吸收回流到血液。 循环途径:左、右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左、右侧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导水管流入第四脑室。然后与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正中孔和外侧孔进入蛛网膜下腔,流向大脑背侧,经蛛网膜粒渗透到矢状窦,再回到血液循环中。 第五节 牛脊神经 1、脊神经是混合神经,含有感觉神经纤维和运动神经纤维。每种神经纤维分为躯体和内脏两部分。 躯体传入(感觉)神经纤维 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腱和关节。 内脏传入(感觉)神经纤维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躯体传出(运动)神经纤维 支配骨骼肌 内脏传出(运动)神经纤维 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等。 2、★臂神经丛 臂神经丛由第6~8颈神经和第1、2胸神经的腹侧支形成,有八个分支:肩胛上神经、 肩胛下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胸肌神经、桡神经、尺神经和正中神经。 3、腰神经丛 有六个分支: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和闭 孔神经。 4、荐神经丛 有五个分支:臂前神经、壁后神经、阴部神经、直肠后神经和坐骨神经。 ★坐骨神经:全身最粗大的神经,来自第6腰神经和第1、2荐神经腹侧支,由坐骨大孔出盆腔,沿荐结节阔韧带外侧面走向后下方,分出小支到髋关节及闭孔肌。 坐骨神经主要分支:股后皮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 第六节 牛脑神经 ★脑神经共有12对: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耳蜗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庭九舌咽 十迷副神舌下全 ★分为三类: (1)传入(感觉)神经 包括嗅、视、和前庭耳蜗神经三对。 (2)传出(运动)神经 包括动眼、滑车、外展、副神经和舌下神经五对。 (3)混合性神经 包括三叉、面、舌咽和迷走神经四对。 ★ 三叉神经:混合神经,是最大的脑神经。 分为三支: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 第七节 牛植物性神经系 植物性神经系:是指分布到内脏 器官、血管和皮 肤的平滑肌以及心肌、腺体的神经。即内脏神 经系,也称自主神经系。 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植物性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 1、支配的对象不同:躯体支配骨骼肌,植物支配 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2、传导的过程不同:躯体自中枢到效应器只经过 一个运动神经元,植物由两个神经元完成。 3、分布的形式不同:躯体以神经干的形式分布, 植物性神经节后纤维攀附于脏器或血管周围形成神经丛,由丛再发出分支至效应器。 4、纤维的结构不同:躯体的纤维一般是较粗的有髓纤维,植物的节前纤维是细的有髓纤维,而节后纤维是细的无髓纤维。 5、受意识支配的程度不同:躯体一般都受意识支配,而植物性神经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意识的直接控制。 ★植物性神经节有三类: 锥旁神经节:位于椎骨两侧,沿脊柱排列,如交感神经干的神经节。 锥下神经节:离脊柱较远,位于主动脉的腹侧,如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 终末神经节:位于器官壁内或在器官附近,如盆神经节。 ★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一对行程最长、分布最广的混合神经,含四种纤维成分,内脏传出纤维、内脏传入纤维、躯体传出纤维、躯体传入纤维。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1、中枢的部位不同 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在脊髓颈8~或胸1至腰3节段的灰质外侧柱。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和脊髓的荐1(2)~3(4)节段。 2、周围神经节部位不同 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的两旁(椎旁节)和脊柱的腹侧(椎下节)。副交感神经节位于所支配器官的附近(器官旁节)和器官壁内(器官内节)。 3、节前和节后神经元的比例不同 一个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轴突可与许多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而一个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轴突则与较少的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 4、分布的范围不同 交感神经的分布范围较广,除分布于胸、腹腔内脏器官外,遍及头颈各器官以及全身的血管和皮肤。 大部分血管、汗腺、立毛肌、肾上腺髓质都无副交感神经。 5、对同一器官所起作用不同 机体活动增强时,交感神经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减弱,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支气管扩张和消化活动受抑制等现象。 机体处于安静或休息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加强,交感神经被抑制,出现心跳减慢、血压下降、支气管收缩和消化活动增强等现象。 第八节 脑、脊髓传导路 感觉传导路:感受器经周围神经、脊髓、脑干到大脑皮质或小脑皮质的神经通道。 运动传导路:大脑皮质经脑干、脊髓、周围神经到效应器的神经通路。 躯体感觉传导路有深感觉(本体感觉)传导路、浅感觉(温、痛及触压觉)传导路和特殊感觉(视觉、听觉、平衡觉及味、嗅觉等)。 第十章 牛内分泌系 1、垂体:位于脑的底部,蝶骨构成的垂体窝内,借漏斗连于下丘脑。 2、甲状腺:位于喉的后方,前3~4个器官环的两侧和腹侧。 3、甲状旁腺:位于甲状腺附近或埋于甲状腺组织中。 4、肾上腺:成对,位于肾的前内侧。 5、松果体:又称脑上腺,位于四迭体与丘脑之间,以柄连于丘脑上部。 第五篇 感觉器官 眼球壁:由三层构成,由外向内依次为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 眼球内容物有 晶状体、玻璃体和眼房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