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欣赏一张430万美元的照片

 luxb696 2016-08-03

2011年11月8日,Gursky这张数码理过的《Rhine II》在克里斯蒂以$4,338,500拍卖,成为目前世界最昂贵的照片。拍卖自然有很多主观性在里面,这里当然不是问这4个M对应每一个像素是怎么“折价”的,这里是在问Gursky这样的作品为什么能达到“百万”这个价格级呢?


这张昂贵的照片是这样的:
照片的拍摄者德国艺术家安德列亚斯·古斯基(Andreas Gursky)认为莱茵河的美景深深吸引了他,因此他脑中一直有个念头,那就是给魂牵梦绕的莱茵河拍张照。

 

 安德列亚斯·古斯基在杜赛尔多夫长大,他的父亲就是一名成功的商业摄影师。古斯基在早期接触的是摄影的纪实传统 —— 一种严谨的艺术和没有任何装饰的观察方法,它对事物的认真客观的观察与商业摄影中太多的人造因素有着天壤之别。

 

 到了80年代初,古斯基进入国家美术学院继续深造。在这里,古斯基学到了艺术世界的规则,也从当代著名的观念艺术和极少主义艺术摄影大师贝恩德(Bernd)和希拉·贝歇尔(Hilla Becher)那里学到了严谨的治艺方法。

 

这张照片是古斯基很有代表性的一幅作品,在 BBC 4 为他制作的专题片里他曾特意提起了这张照片。专题片里编导跟他来到了照片拍摄的河岸边,这是他日常生活中时常经过的一个场景。与作品呈现的不同,河的对岸是一排厂房,一些很普通的工业建筑。而当古斯基拍下这个场景时,却通过后期处理技术将那些厂房抹去了。画面被修饰得干净再干净,最终成为了抽象作品一样的单纯色块。在专题片里古斯基这样诠释他的创作意图:他认为他还原了莱茵河的真实面貌,一种本质上的真实。而这种宏观意义上的“真实”基本贯穿了他的主要系列作品。

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一:器材设备。

古斯基偏好使用大画幅相机,他的许多作品也是用大画幅相机拍出来的,虽然器材与作品质量没有必然联系,但更好的器材意味着在同等条件下能拍出拥有更多细节的照片,能更大限度的满足作者的拍摄需求,这是毫无疑问的。

所以:

1:同等条件下,大画幅拍出来的照片质量更高,价格自然比一般相机更高。

2:大画幅需要投入的成本更高,光一个后背就够普通人喝一壶了,所以,他的准入门槛更高,玩的人更少,稀缺性更大。

3:大画幅需要毅力和热爱。现在很多人背着全画幅,三脚架,几个镜头就已经嫌重得不行了,而大画幅的重量可想而知,再结合我后面要讲的古斯基的拍摄特点,你就会明白,背着大画幅拍出这些照片的确是个体力活。

我来放一张比较夸张的图


二:拍摄难度

大画幅和单反不一样,它的操作更加复杂和繁琐,掌握起来的难度比单反要高,其学习的时间也更长,所以拍摄难度更高,自然稀缺性更大。

上面讲的都是一些客观方面,下面讲的才是本文真正的重点,我们要讲艺术品,就要讲它们的父亲。说实话,我第一次看到这张图片的时候,我觉得真的就是稀松平常,完全就是艺术品拍卖市场制造出来的经济泡沫,构图,用光,色彩都没有任何出彩之处,为何能卖出如此的高价?后来阅读了古斯基一些的作品之后,我当初的观点就变了,相信你看完我的这个回答,你的观点也会有一些改变的。

三:重构而非重复

摄影是什么?我想很少有人能给出一个让每个人都信服的答案,但我相信这种观点应该很少有人反对:摄影要基于真实,也就是说你画面中本来没有人,你不能硬生生P一个人进去。自摄影诞生之初,人们就说摄影是用光作画,光是自然的产物,是真实而客观的,所以,摄影要基于真实,不能人为添加。但是古斯基不这样认为,他认为摄影是一种重构,而不是一种重复,他认为摄影可以像绘画一样,加入人的主观因素,让它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让我们来看一幅他的作品


这幅作品是平壤四号,以137.5万美元的价格售出。乍一看,稀松平常,不过就场面宏大了一些,没有任何出彩之处。正好,我这里存有这幅作品的数码格式,我们把画面放大一下看看:


没看出所以然?我这里还有这组照片的另一张,你们再看看


看出来了吧?平壤四号这张作品的后期痕迹十分明显,人物都被脸谱化,没有具体的表情,类似于绘画的感觉。我们暂时不讨论这种手法的好坏,着重体会他的思想:重构而非重复

再比如:


这幅作品的柱子被P掉了。


这张拍出430万天价的作品后面的工厂被P掉了。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不平衡了???凭什么???P的照片都能卖这么多钱???那请继续看下去。

四:上帝视角

古斯基的许多作品都是采用的所谓上帝视角,就是画面包容性非常强,画面元素众多,给人一种造物主般的即视感。


有人觉得上帝视角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啊,不过就是站得高了点儿嘛。是的,的确如此,不过,不是每个人都能站得高点儿的(比如国家地理每年几乎都有航拍作品获奖,其获奖几率在所有照片类型中的几率最高,为什么?因为拍的人少,很多人可能玩了几十年摄影都没有进行过一次真正的航拍【坐客机时往下拍还露出大大的机翼在我看来可能算不上航拍】),所以,能站得高也是他的优势,不过,最重要的不是他用了上帝视角,而是他用上帝视角表达出来的思想,后面再讲。

五:人类与自然,真实与虚无

先看一下这幅图


你看到这幅图时,会不会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觉造物主的神奇?但当你把照片放大的时候,会发现这完全是人工的产物,因为在沙土上分布着许多挖泥船,这是一些人工岛屿。古斯基的许多作品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比如主题这幅:


这看起来是一幅纯自然的风景,但是我前面已经提到了,实际上作者把后面的工厂都给抹掉了,他试图营造出一种纯自然的风景,但是因为图片P成了这样,现实就真的变成这样了吗?实际上你走到这里,依旧会发现这条河的对面有大量的工厂,黑烟,也就是说,这幅图是一种虚构的美丽。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工的痕迹遍布全球,以莱茵河为例,莱茵河在历史上经过了多次的改直,补弯,限流等,如此一来,似乎莱茵河变得更“好”了,因为它能更好的为人们所用,但是这样就真的更“好”了吗?或者说,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虚构的美丽呢?这就是仁者见仁了,我也说不清楚。

六:独立个人与时代洪流

这点在古斯基的作品里面体会得十分明显,我们现在生活在信息时代,每个人的自我都被无限的放大了,你看看微博,看看空间,看看朋友圈,每个人的小情绪都通过这些社交网络展现出来,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矛盾体。但是,一旦发生了灾难,比如地震,比如恐怖事件,你又会在瞬间觉得那些所谓的小情绪,所谓的自我,所谓的内心都是那么的脆弱与不堪一击,当你看到那些逝去的人们,想到他们生前也曾如你一样,觉得自我的存在感十分强烈,可在此刻,在时代洪流面前,独立个人是多么的渺小与无助。正如古斯基所言:我们在这个地球上是孤零零的。这不是一种选择。我们就是这样。这是每一个人不得不面对的。他这样的作品太多,我略选一二(这种照片如果你去看真图或者找到原图放大了看,给你的感觉和你这样看完全不同)。

七:无中心主义

纽摄告诉我们,一张照片一定要有一个主题。可古斯基的作品似乎不是这样,他的作品没有明显的视觉落脚点,没有一眼就能看见的主题,倾向于无中心主义,但是真的没有中心吗?似乎他照片的中心在每个人心中又有不同的答案。

看完这些,大家是不是对430万的天价照片艺术品有所理解了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