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中国创新怎么做

 红瓦屋图书馆 2016-08-03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中国创新怎么做

    坛主小传

    周其仁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核心提示

    ● 所有人特别是美国人拿自己的经验看中国,认为这个世界将来就是中国要领头的,唯一不同意这个结论的就是中国人自己。

    ● 以色列人的信仰不是靠背、靠记、靠教条建立起来的,而是几人一组辩论,讨论,重点不是记住已有的东西,而是探索未知的东西。

    ● “天下难做的事容易做成”。为什么?难做的事没别人碰。容易的事情对手一定多,难做的事情对手少。从竞争理论看,这个哲理是一流的。

    在很长时间内,经济学被叫做一门很忧郁的学问,看未来不那么乐观。因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风险无法消除,即西方经济学家说的“不确定性”。

    那么不确定的世界怎么对付呢?经济学家的结论是一定要有一套制度,市场的制度,充分竞争的制度,财产权的制度,特别是股权合约的制度,股份公司比火车还重要就是这个道理。股权是说不清楚的,将来赚了股东就分红,不赚就跟着赔,失败了就停盘。经济学到目前看来,就是这一套办法,理论基础就是因为世界的未来不确定。

    关于不确定性的四个象限

    彼得·蒂尔的著作《从0到1》把不确定性做了进一步的分解,把明确和不明确、乐观与悲观变成四个象限,他说各个国家在发展历史过程当中,对这四个象限会有不同的取值。

    美国从一战前到上世纪末,是在第一象限里面,即明确的乐观,也就是美国梦,这个看未来的主导方式,对美国的国力强大起了巨大的作用。

    当然,上世纪90年代之后、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的主导意识形态变了,尤其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的主导意识形态变成不明确的乐观。什么叫不明确的乐观?不是整个国家都非常有希望,所以助长了所谓的金融的机会主义,把主战场从产业移到了华尔街,移到了以钱生钱。

    还有一个象限是悲观,但是不太明确,说当下的欧洲就进入了这么一个象限,不明确又悲观,所以得过且过,对任何事情没有规划,没有远大的想法,先把眼前对付过去再说。

    最有意思的还有一个象限,叫做明确的悲观。哪个国家为代表?举的例子居然是我们中国。这段话我给大家读一下,说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每十年翻一番,从原来穷得不得了的国家变成世界第二大,所有人特别是美国人拿自己的经验看中国,认为这个世界将来就是中国要领头的,唯一不同意这个结论的就是中国人自己。他说中国老一代人,少年的时候经过饥荒,所有人都知道冬天会来,所有人都知道会有不幸发生,现在的好不过是侥幸而已。

    “难做易成”是种哲学思维

    我多少年研究的问题,就是危机推动改革,体制怎么解决问题,解放中国的生产力。因为机缘巧合,我去了一趟以色列,《圣经》里写,以色列是上帝的应许之地,是流淌着奶和蜜的地方,可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以色列大部分是沙漠,又热又干,是毫无希望的沉闷土地。

    但以色列的科技水平令人震撼。我们都说硅谷厉害,但硅谷最厉害的公司没有一个例外,都在特拉维夫设立了研发中心。摩尔定律有一条没讲到,芯片的存储信息18个月翻一番,热量也会翻番。台式机还有一个风扇,手机风扇在什么地方?英特尔特拉维夫研发中心的科研人员,解决了这个问题。谷歌搜索你打一个字,它就告诉你下一个字最可能是哪个,这个技术是谷歌特拉维夫研发人员研发的。

    这种故事一个接着一个,800万人拥有7000家Startup的企业,除美国、中国之外,这里是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最多的国家,人均创投资本比美国、欧洲还高。2014年,就这么一个没有资源的国家,人均GDP3.5万美元。

    凭什么?凭人。人凭什么,凭教育。我们中国人一直重视教育,去了以后发现以色列教育跟我们不同。他们信仰的力量比我们强大,相信不管千难万险,犹太民族将来会美好。还有一点,是教育方法跟我们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信仰不是靠背、靠记、靠教条建立起来的,而是几人一组辩论,讨论,重点不是记住已有的东西,而是探索未知的东西。他们最厉害的一句话,我们代表团30多位都记住了,孩子放学回来,犹太人的母亲不问你学了什么,更不问你考了几分,就问今天你问了问题吗?问了好问题吗?这个思维习惯转化成强大的生产力。

    这个民族没有别的资源,就靠人身上的知识就可以把这个国家建立起来。我们请了该国第一个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做报告,他说小时候他妈妈说,走进一条河流可以顺水走,也可以逆水走,顺水好走,逆水难走,妈妈说你要永远逆水走,“天下难做的事容易做成”。为什么?难做的事没别人碰。容易的事情对手一定多,难做的事情对手少。从竞争理论看,这个哲理是一流的。

    他们想往火星上运200万人

    洛杉矶往东走全是沙漠,里面有一家公司是做太空往返式的发动机。他们认为人类有一些使命在他们身上,地球这样下去承载不了的,人类太空移民,往火星上搬,算下来首批200万人得过去。那么远,200万人怎么去?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开班车,每天发飞船,要研发可以往返的飞船,其中关键部件就是往返的发动机。

    他每一项都有专利保护,有一面专利墙,有了这个保护资金就可以放进去,不怕别人抄你的,完善的法律能保护这种开发。我很感动的是,人家国家里金融危机,乱七八糟,天天枪杀人,他们有一批人不受这个干扰,一门心思解决他们的问题。我就好奇这些人怎么看未来的。他如果不相信未来是光明的,干吗干这件事情?

    第二个例子,大家看到这些涂鸦,会以为是一个贫民窟,走进去一看,是一个工厂破房子改造的一个公司。这就是马斯克的构想,高速列车:在地面上修一个管道,把里面的空气抽走,真空状态,没有摩擦,车厢一节一节放里面,用高速推进的办法,一小时目标是七八百公里。第一条建在洛杉矶到旧金山。

    这个想法能不能成?不知道,不确定。这个公司还有一个创造,所有工程师的工作时间全算股权,因为没有现金可以付。万一成了呢?就这么一句话。我们看了以后,说中国人怎么不想这些事呢?中国人碰到这个事就说不可能的。太空?开玩笑,政府能同意吗?不同意,这个投资不是白投了?

    人家就是往可能去想。这是美国社会到今天为止还值得我们学习的那一面,想问题百无禁忌。

    中国创新的使命是什么

    对中国来说,最容易的发展方式就是不断学习已经在西方行之有效的模式。现在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使用更多的火电,建更多的工厂和摩天大楼,但是人口数量巨大,资源价格不断上涨,没有什么办法能够保证中国人民的生活完全赶得上世界最富有的国家。这里面有一些思想的瓶颈,美国的技术是解决几百万人富裕起来的技术,不进一步做技术更新,确实没有办法造福全人类。这一点美国已经比欧洲有很大的突破,欧洲贵族的生活、享受的东西,到美国变成普通人、蓝领都可以享受。但是把美国模式摊到60亿、70亿全球人口上去,资源的瓶颈还是不可逾越。

    出路何在?这本书一开始就讲了一个叫铝的故事。铝占地球整个质量8.3%,仅次于氧和硅,但是铝的开发一直没有解决。传说罗马时代就有人掌握了这个技术,但罗马皇帝杀了他,因为皇帝认为,这个技术一普及,皇宫里的黄金全部贬值。一直到工业革命才有电解铝技术,才提炼出应用极其广泛的铝。

    这个故事想说的是,资源是想法的函数,你有想法、有新的技术,不愁没资源。发达国家成熟的生活模式,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技术改进,比如说发电成本进一步下降。我们发电技术已经250年了,现在全世界15亿人还用不上电,30亿人勉强用的上,发达国家最先进的技术也面临进一步更新才能普及到13亿中国人、10亿印度人。

    这是中国创新的使命。我们大批量制造,把一个东西造得可以非常便宜,这不是缺点,问题是还不够。要在这个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研发,原创性的研发,科学革命可以导致全人类的富足。

    最后,我想说,想法比资源重要。要敢想,想了以后还要去做,前提就是要相信未来。不相信未来,我们很多想法就自我约束了,我们这么多头脑里面很多矿就挖不出来。这不光是解决创新的问题,解决创新问题的同时要解决世界观的问题,怎么想未来的问题。

    (本文编辑整理自周其仁2016年7月9日在联想之星WILL大会上的演讲,内容未经本人审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