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七月,北京宽阔的马路上,正奔驰着一辆大巴车,车里不时地传出一阵阵的欢声笑语,车里坐着的是十五名中学生。他们一会叽叽喳喳,一会沉默不语,扒着车窗望着外面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目瞪口呆,好像从来没见过似的,不过,他们确实没看到过这些。能来到祖国的首都,亲眼目睹北京的天安门一直是他们的梦想,而帮助他们圆梦的正是他们的老师——李书豪。 李书豪是个年轻人,2014年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正在计划着自己的就业前景。就在此时,学校网页上出现一个题为“美丽中国”项目老师招募的启事。他仔细地查阅了启事内容后,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原来由于教育资源的严重失衡,中国目前1.63亿农村孩子中,只有5%的学生才能进入大学。书豪的求学路可谓一帆风顺,他从没想到竟然会有这么多的孩子连上学都如此艰难。 “让所有中国孩子都能获得同等的优质教育”,是“美丽中国”项目的口号,如此美好的憧憬深深打动了李书豪的内心。自己精力充沛,掌握一定的知识,为什么不能为这样美好的愿望贡献自己的力量呢?他果断报了名,终于如愿成为一名支教老师,被分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五印中学。 虽然有心理准备,可建在半山腰的学校,设施的简陋,还是出乎李书豪的意料。可更难于面对的是孩子们。李书豪刚到学校,接手初二年级两个班的英语课。孩子们英语基础差,李书豪就结合学生们的情况,用目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想尽办法使课程脱离枯燥,激发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然而,除了这些课堂上的困难,李书豪还要面临一些生活中的难题。大山里的孩子,也许是自由惯了,不服管教。有些调皮的学生故意迟到、早退,甚至打架、吸烟,黑板上写着的规矩,他们根本视而不见。李书豪初来乍到,磨破嘴皮子,学生们还是依然故我,把他气个半死。可他渐渐发现,孩子们虽然不守规矩,可都心地善良,勤劳可爱,只是他们秉性腼腆,不善表达。李书豪决定用文字的方式,走进孩子的内心。他让孩子写周记,可以写任何事情,甚至是“不想写”这几个字,只要写完交上来就行。最初,孩子们不吃这一套,根本写不了几个字,但是他们很快发现,老师对他们这几个字的回复是那么认真,那么贴心。孩子们被老师感动了,一改敷衍的态度,认认真真地记下自己的心事。周记成了李书豪与孩子们的沟通方式,这里散发着他们的相互依偎的光热。 在山上待久了,李书豪发现,这里交通闭塞,信息匮乏。孩子成长在这样的大山深处,与外面的世界仿佛隔绝。更可怕的是,孩子的家长们仍然固执着秉承“读书无用论”,使得孩子根本缺乏努力学习的动力。李书豪真希望学生们可以拥有开阔的眼界,并树立起远大的目标。思来想去,他决定带着孩子们去“游学”,这是开阔眼界最好的办法,而目的地就选在首都。 可是,经费从哪来呢?他想起了当下非常流行的众筹。李书豪草拟了一份“五印中学毕业生游学北京项目策划书”,并将它发到微信朋友圈。没想到,他的策划书立刻引起了朋友、同事、校友的支持与转发,以最快的速度扩散出去。款项一笔一笔汇入,还有单位为他们在北京的食宿提供了帮助,最终,李书豪募集到了六万元,达到了预算。 七月,李书豪带着中考结束的孩子们踏上了“游学”之路,他们终于从大山深处走出来,从五印乡到巍山县,再从巍山到大理、昆明、北京,站在了天安门广场上。七天的“游学”中,以前不会读ABCD的这些孩子,站在长城上羞涩地跟老外说“HELLO”…… 孩子们还有一个不明白的地方,他们一直搞不懂“VOLUNTEER”(志愿者)长什么样子。李书豪指着自己告诉他们:你们看看我,我就是志愿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