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人说要研究失败的案例,止咳糖相当惊讶! 因为失败的案例太多了,估计是成功案例的几十倍几百倍几千倍吧,这怎么研究呢? 后来,仔细想了想,大概是要研究那些著名的失败吧。比如:诺基亚是怎么失败的。 再后来,想想也不对,你一个十来人的小公司,怎么能体会到几万人跨国企业的难处啊? 有一部分原因不需要研究 假如,你只是想从另一家失败的咖啡馆的案例中,找到自己开好咖啡馆的注意点,那还是有可能的。 假如,你只是想从同样一个做美食分享APP的失败案例中,找到自己要回避的坑,那还是有可能的。 怎么找呢?比较简单,并不需要去上什么商学院。 因为,有一部分失败的原因你根本不需要研究。 关于内部员工管理,合伙人分工,现金流管理,营销资金分配之类的,你即使知道对方可能是因为这方面失败的,你也不用研究。 因为从内心里,你认为自己根本就不会犯这样的错。 是的,没错,我们一般都会高估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和领导力。 即使没有高估,你也可以自己学习。 没有任何失败者会把这方面的原因给你讲得很清楚。 只要研究这几条 除了这些原因之外,可研究的就剩这几条: 一,时机是不是对? 二,市场是不是对? 三,产品是不是对? 这三条如果错位,就会在某处出现大坑! 那你再去看第四条: 那个失败的家伙是在哪个坑里越陷越深的? 是的,有的人就是掉在坑里,出不来了。 比如:明明进入这个行业很晚了,已是行业成熟期,却面对主流市场消费力很强的群体,推出了平庸的产品,而自己根本感觉不到产品的平庸,仍然固执地推广推广推广,结果在这个坑里给陷住了。 就好象,在手机市场的需求已经成熟得快衰退了的时候,推出了一般般的锤子T2,整天呆在一堆相互吹捧的朋友圈中,自恋的罗永浩根本感觉不到产品的平庸。结果,没卖出多少部。 不过,我还是期待T3的。如果T3再平庸,那就真不好说了。
能控制的和不能控制的 止咳糖非常简单粗暴地说,所有的失败都是进入时机、市场选择和产品价值这三者间的错位所造成的。 市场选择和产品价值都是创业者可以把控的,你的产品能做到什么样子,你就去面对什么样的市场。 比如:你只能开一家平凡的咖啡馆,那你就不要到文艺青年聚集地去选址。 老老实实地去抢某个偏远商务楼下唯一可办出餐饮执照的商铺,咖啡好不好喝不重要,只要有不管饱管不饿的商务套餐,有空调,有wifi,生意也能不错。 进入时机这东西看起来也是创业者可以把控的,可以选择在需求出现后不久进入,也可以在需求变得稳定时进入。 但是,在这个时间段内,进入多少竞争对手,竞争对手会做什么,你却没办法把控。 有些竞争对手会丧心病狂地把一个刚出现的需求,拔苗助长地变得稳定。让本来正在稳步有序增长的需求群体一下子都跑到他那里去了。 比如:当你决定做一个美食分享的APP时,你完全没想到在一两个月内会忽然出现了几十家同样的APP,而且,那些丧心病狂的竞争对手居然都在给消费者补贴。用户一下子被宠坏了。 然而,这时你还在主抓APP的体验,希望用户一波一波地有序增长,还在拼命地让产品经理程序员加班,那就根本没得救了。 你知道应该去找钱,但你却找不到。那也没得救。 只能怪你进入时机不合适。 哦,不,碰到这种丧心病狂的竞争对手,不管你在哪个时机进入,只要你找不到足够的钱,都是死。
止咳糖非常简单粗暴地说,所有的失败都是进入时机、市场选择和产品价值的错位以及没钱所造成的。 至于那些大企业为什么会失败,原因更简单:傲慢和蠢! 大企业不是智课堂讨论的对象,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世道使然。
现在的问题是,你真的觉得研究失败有意义吗? 你研究来研究去,只是发现:要小心出其不意的竞争对手,要注意那些由于各种错位所导致的坑。 那么,你为什么要去挑一条挤满了丧心病狂的竞争对手和明知道有坑的路去走呢? 人生苦短,与其研究失败,还不如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题图是杨元庆先生,没有别的意思。 另外,上周说要发出27页内容,本周一定给付费会员发出。 拖延是为了更好的呈现。 参考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