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奸邪小人如何能肆意摆布满朝文武百官

 玉稻筱麦坊米 2016-08-03

明朝有个地位很重要的内宫官署叫司礼监,设有掌印太监一名,秉笔太监若干名。

当时,文武百官向皇帝上书,必须先送内阁,由内阁辅臣做出初步的处理意见,叫做“票拟”,再呈送皇帝批阅。皇帝用朱笔在奏章上做出最终批示,叫做“批红”。如果皇帝不勤于或无暇政事,便让司礼监宠信的太监代为批奏。

另外,司礼监的太监还有一个其他人无法比拟的特权,即传达皇帝旨意,有时皇帝的旨意先由秉笔太监记录下来,然后交由内阁起草,或者由太监口头传达给有关大臣。

这种制度,给心怀不轨的太监提供了篡改圣旨的机会,也为太监的胡作非为提供了可能。

恰好,明武宗朱厚照就是一个玩物丧志、不理朝政的皇帝。他荒淫无道,怪诞无耻,有皇号不称,自封威武大将军,有皇宫不住,住自建的镇国府。这一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恣心所欲、专横跋扈创造了极大空间。

明武宗朱厚照的老爹明孝宗朱祐樘在位时,刘瑾就被选入东宫,侍奉皇太子朱厚照,由于经常用滑稽戏取悦太子,而深得宠爱。

刘瑾在东宫的随侍太监中,纠集与自己臭味相投的其他七人,结为“八虎”集团,朝夕“为狗马鹰犬、歌舞角抵以娱帝”,当时的东宫被时人称为“百戏场”。

朱厚照登继位后,在刘瑾等人的蛊惑下,玩得越来越离谱,把后宫搞的乌烟瘴气。

明孝宗朱祐樘时期政治还算清明,给明武宗朱厚照留下了一套非常刚正廉洁的大臣班底。

以刘健、谢迁为代表的文官集团不满明武宗以及刘瑾等人的所作所为,联名上书列举明武宗登基以来的种种不当行为,并准备于第二天一大早动手,铲除“八虎”。

人们常讲,敌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隐藏在自己身边的内奸。内奸出卖,天地必变。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吏部侍郎焦芳在当天晚上就把这一绝密消息透漏给了刘瑾。刘瑾一听,大惊失色。

小人之所以为小人,他有两项常人没有的武器:一是随即恸哭,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说哭就哭,而且撕心裂肺,痛苦万状,就像孝子死了爹妈似的;二是恶人告状,一旦获得对自己有利或不利的信息,就会捷足先登,把真的说成假的,把假的说成真的,而且脸不红,心不跳,腿不抖。这两手是许多小人化险为夷、平步青云的拿手好戏。

奸猾狡诈的刘瑾得到焦芳的线报后,赶忙召集其他七人,连夜来到明武宗面前,以头抢地,声泪俱下地哭诉告状,说文官们经常上书责备皇帝,目的是想限制皇帝的权力,把皇帝孤立起来好由他们施政。

明武宗本来就极其讨厌那些经常干预他尽情玩乐的文官们,听了刘瑾等“八虎”的谗言后大怒,当即下令,将刘健、谢迁等内阁大臣惩治的惩治、赶回老家的赶回老家,刘瑾等“八虎”集团则全面控制了生杀予夺的朝政大权。

凡小人必结党,结党者必小人。此外,小人往往以己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有个固有逻辑,就是自己结党,总认为自己的“小圈圈”之外的其他人也结党。

所以,正德二年(1507年)三月,刘瑾利用皇帝的名义,炮制了一份所谓的“奸党”名单,将那些反对过或者有可能反对自己的人,尽数列入其中,包括大学士刘健、谢迁两人,尚书韩文等五人,还有侍郎、御史等总计五十三人。然后,把全体朝臣召集到金水桥前,命令他们全部跪着,听他宣读。

其实,这些人在奸人刘瑾眼里是“奸党”,而在海内都是公认的忠直之士。所以,在小人眼里,黑白颠倒,天地错位,忠直即为卑屈,善良即为邪恶,美好即为丑陋。由此看来,凡能与小人呼朋引类者,定是蛇鼠之辈;与小人水火不容者,必是忠正之士。

同年盛夏一天,明武宗御驾奉天门(太和门)早朝听政。将要退朝的时候,忽然在御道上发现一封匿名文书即匿名信。信的内容是揭露司礼监太监刘瑾的不法罪行。

御史将这封匿名文书上呈给明武宗阅览,明武宗看后,竟然在上面批示:“你所说的贤能之人,我偏不用;你所揭发的奸佞坏人,我偏要用。”

明武宗真是昏庸暴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当然会有小人当道、君子失意的黑暗局面。综观中外历史,一个概莫能外的现象是:凡奸佞小人横行霸道、祸乱朝纲的背后,必有一个荒谬无耻、昏聩无比的权力的支撑!

刘瑾狗仗人势,当场大发淫威,他宣布文武百官不许退朝,都要跪在奉天门前金水桥南的砖地上。

刘瑾站在奉天门的台基上,态度恶劣,辱骂官员,威逼群臣供出写这封匿名信的人。

当时正是暑热伏天,烈日当空,热气袭人,没有阴凉,也没有水喝。官员们从早晨一直跪到傍晚,汗流浃背,口干舌燥,饥肠辘辘,痛苦难言。这些包括顺天府推官和兵部主事在内的一批官员竟然昏倒十多人,中暑而死三人。

心地善良的太监李荣见年老体迈的大臣焦渴不堪,便拿来冰镇瓜片分给他们解暑;另一太监黄伟见所有大臣都一起受罚,于心不忍,便大声喊道:“信上所说皆是为国为民的事,是谁写的就挺身而出,哪怕死了也不失为好儿男,干嘛冤枉连累别人!”

不想,就连这样的举动也会激怒刘瑾,当即勒令李荣闲住,黄伟逐往南京。

文武百官在一天的跪罚中,并没有供出写匿名信的人来。刘瑾盛怒之下,命锦衣卫将跪伏在奉天门前的文武百官三百余人全部逮捕下狱。

第二天,当刘瑾得知匿名信是他的同类内臣太监所为后,才让明武宗下令将三百余官员从狱中放出。

有了几次的较量之后,刘瑾感到,自己已经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已经可以以皇帝的代言人的身份发号施令了!

自此以后,刘瑾的气焰更加嚣张,行为更加暴虐。

刘瑾知道负责劝谏的言官们对他的威胁很大,便四处派出校尉,远近侦探监视,吹毛求疵地挑官员们的细微过失加以重责,还不许官员之间相救说情。

一些官员因为刘健、谢迁的离去痛惜不已,纷纷上书挽留。第一批上书的官员二十多人无一例外地受到刘瑾的廷杖处罚,有的还被活活打死。为了挽救廷杖处罚官员的性命,主事王守仁等很多人第二批上书,同样遭到刘瑾的廷杖伺候。

王守仁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他上疏论救被杖罚后,又被降职贬放到贵州龙场当驿站驿丞。路途中,王守仁被刘瑾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就在贵州龙场期间,他悟出了心学之道,成为心学集大成者。

刘瑾除了借故罢免、廷杖以及诬陷定罪冒犯他的官员外,在平时还肆意作践满朝文武:命令他们在早晨的寅时(三点到五点)入朝,一直到下午的酉时(五点到七点)才让离朝,一天在朝时间竟达十四个小时左右。刘瑾的目的就是让他们不得休息,让他们没有精力弹劾自己。

刘瑾排斥异己无需理由,而是随心所欲,由于翰林院官员平时只对他作揖而没有磕头行大礼,后来找了个借口一次就把二十多人赶到南京去任职,有的还削职为民。

慑于刘瑾的淫威,朝廷上下政治气氛空前紧张与沉闷,许多正直的官员敢怒不敢言,有的因不愿与刘瑾同流合污,但又觉得无法履行自己的职责,不得不以自杀的方式加以抗议。

刘瑾曾把客居在京人员及佣工全部驱逐出去,下令寡妇全部再嫁,凡停殡不及时下葬的全部焚烧,以致京城纷扰,几乎酿出祸乱。都给事中许天锡因此想弹劾刘瑾,却不胜恐惧,结果怀揣奏疏,上吊自尽。

后来,刘瑾用人专横的程度达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程度。只要他在纸上写出哪个人做什么官,六部就得按照他的指示抓紧时间办理,谁若拖延或顶住不办,就会有被罚俸、杖责、降职、贬黜的危险。因此,无论是内阁,还是政权机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刘瑾都安插了自己的党羽和走狗。

刘瑾还很会控制皇帝为自己所用,先用打球跑马、带鹰抓兔等游戏缠住爱玩的明武宗。然后,专门在明武宗玩得兴致高昂、痴迷专注的时候向他请示政事,明武宗总是不耐烦地说:“怎么什么事都来找我,你们都是吃闲饭的吗?”刘瑾便装作灰溜溜的样子退下,更加肆无忌惮地专权柄政去了。

有了昏庸皇帝的宠信,有了无耻党徒的辅佐,刘瑾权势熏天,飞扬跋扈。

文武百官见到刘瑾光作揖还不行,必须下跪行礼,就连那些地位很高的公侯们见了刘瑾也要跪拜,不敢直视。

据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的王世贞在他的《觚不觚录》一书记载:“国朝文武大臣,见王振而跪者十之五,见汪直而跪者十之三,见刘瑾而跪者十之八。”

大臣们上的奏章都要准备一式两份,一份给皇帝,一份给刘瑾。皇帝忙于玩乐,没有闲工夫批阅奏章,大臣们只能听从刘瑾的指挥了。所以,当时的人们都在暗地里叫他“立皇帝”,而明武宗为“坐皇帝”。

这是中国古代权力场上一个难以破解的“怪圈”:明明一个奸佞小人,为什么竟有如此大的威力,可以让所有的文武百官听其任意摆布,连站起来或者直视的勇气都没有,更别说反抗了?

如果一个人怕枪打出头鸟的话,那么群起而反之,我想不管是谁,就是天王老子恐怕也得考虑考虑吧?更何况一个邪恶小人了!

但是,中国皇权时代,权力场就是权力场,有些时候没有道理可言,只有俯首听命而已。权力是魔鬼,权力是屠刀,在它面前,任何人都是孙子,都要夹着尾巴,委曲求全是好听的,忍气吞声才是真的,只要你想在名利场里混,就由不得你自己,你就得由它摆布。小人是流氓,可以谁都不怕,但君子要顾全大局,不能因小失大。

所以,十八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埃德蒙·柏克说过:“邪恶盛行的唯一条件是善良者的沉默。”此话有理!但埃德蒙·柏克没有说彻底,他没有告诉人们善良者为什么会沉默?

我们说,在正邪颠倒的权力场上,善良者之所以会沉默,就是因为缺乏一种制度或机制对权力的运行加以制衡与约束,对邪恶加以有效防范与惩治,对善良加以强大支持与保护。其结果,善良犹如羔羊,邪恶恰似豺狼,善良已成为邪恶的盘中美餐,善良能有机会吗?善良还能怒吼吗?

善良战胜邪恶需要时间和空间,需要付出血与火的代价,需要一套完善的自上而下的抑恶扬善的法则!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用来审美,也可以用来照妖,还可以用来正衣冠!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