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前些年一个科研项目落地时形成的科普资料,信息丰富哦) 在炖肉或煮汤时,人们总会放一种干树皮样的调味料以增香去腥,这种佐料就是桂皮。它是最早被人类食用的香料之一,具有一定的刺激性香气,却总能勾起人们的食欲。在我国,广东广西地区的桂皮是最好的,又可分为桶桂、厚肉桂、薄肉桂等不同类型,是老百姓居家厨房常备之品。那么,桂皮作为一种佐料,它的独特性究竟在哪里?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桂皮呢?哪些人经常食用会比较有益呢? 桂皮,在中药学上称之为肉桂、官桂,来自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树皮和枝皮。它既是一种常见的调味品,也是一味重要的中药,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起,一直使用了2000多年。精通烹饪的人都知道,要想做出味道独特且完美的菜肴,功夫不在于食盐和食醋,而在于大料、桂皮、香叶这些辅助佐料。这是因为,与盐和醋相比,它们本身就是一个小型佐料包,含有许多不同的调味元素,也即科学家所说的成分。例如,桂皮在生长的过程中就“集合”了一大批属于自己的独特成分,包括桂皮醇、桂皮酸、香豆素等,这些成分加在一起对味蕾的刺激,造就了桂皮独特的气味。实际上,科学家发现,还有很多中药像桂皮一样,含有这些能够刺激味蕾的类似成分,例如细辛、白芷、苍耳子、辛夷等,并将它们归为一类,称为辛热中药。只不过不同成分在这些中药里的多少和比例不同,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作用罢了:有的能作为佐料,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例如桂皮;有的能作为药材,用于医生防病治病,例如辛夷;而有的则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随意服用,例如细辛。现代科学明确了这些中药里的成分,为怎样合理使用它们提供了依据。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那么,作为药食两用的桂皮,究竟是有毒还是无毒呢?有些人会说“无毒,因为我们可能天天都在用它”;也有些人会说“有毒,因为它仍然是一种药物”。事实是,这两种观点都不够正确。因为判断桂皮有毒无毒的关键并不在于桂皮本身,而在于谁吃了桂皮。据可靠分析,在经常食用桂皮的人群中,大约有30%的人会变得口干、咽痒,而另有约30%的人会改善原有的怕冷症状,并且能够增强食欲。也就是说,前一部分人不适合吃桂皮,而后一部分人适合吃桂皮。进一步的统计研究发现,前一部分人通常具有虚热体质,表现为经常口渴、身热、心烦失眠、大便干燥、小便黄;而后一部分人通常具有虚寒体质,表现为经常会怕冷、腹部冷痛、大便溏泄、小便清稀。这是什么原因呢? 科学家发现,具有虚寒体质的人群,机体主管新陈代谢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处于低下状态,也就是说,机体自身分泌的“督促”工作的“监工”少了,于是细胞和组织器官就“懒惰”起来,生产力也随之下降。整个身体就像一条变慢的生产线,成品产出少了,原料需求少了,而半成品滞留的时间更长,垃圾和废物滞留的时间也更长,并最终带来机体怕冷、大便溏泻等不良后果。而这些虚寒体质的人群服用桂皮后,上述症状会有所改善。这是因为,桂皮中含有的那些刺激味蕾的成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他们就像是“监工”,可以督促细胞和组织器官工作,提高生产线的生产力;同时,变慢的生产线无意中增加了这些“监工”的停留时间,使得细胞和组织器官的生产力得到了更多的提升。实际上,桂皮、细辛、辛夷、附子等辛热中药在虚寒机体上均具有类似的作用,不同的中药负责提升生产线不同环节的生产力。 相反,对于那些具有虚热体质的人,他们的身体不是一条变慢的生产线,而是一条变快的生产线,消耗大量原材料,却产出很多半成品。所以,虚热体质的人,服用桂皮只能是“火上浇油”,继续加快已经变快的生产线,甚至导致崩溃。同样,细辛、辛夷、附子等辛热中药在虚热机体上均具有类似的作用,不同的中药带来的不良后果不同。桂皮带来的只是咽干口燥,而像附子、细辛这样有毒性的中药,会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 谁更适合在做饭时加点桂皮?答案是虚寒体质或正处在虚寒状态的人群,即经常有怕冷、腹部冷痛、大便溏泄、小便清稀等症状的人群,而桂皮中的有益成分可以改善虚寒状态,缓解上述症状。不仅仅是桂皮,其他具有相似成分组成的辛热中药,在临床应用时也要选择虚寒体质或虚寒状态的患者群,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药效,避免不良反应。 - 学习新知识 - · END ·
|
|
来自: 昵称o5htyfHT > 《卤水香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