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echo 1. 生活中的大多数情况,你连思考都不用,你只需要做判断。 因为不管是新闻时事,还是发生的身边事,你听到的很多已经不是事情的原本描述,而是少数的现象描述加上一大片的评价,先不管评价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比如“老人家跌倒在地无人扶,网友大呼国人道德沦丧”。 看此类文章,你会发现描述事件始末的语句不过三四行,然后就是一大片的关于作者“道德沦丧”判断的论述,引经据典,文章也在不知不觉中从单纯的记叙文变成议论文,原本的事件本体只沦为了一个伏笔,作用就是引出下文一大段的所谓评论。 所以,读者以为自己看到的是新闻,不过是已经后期加工过的新闻评论。有些作者不需要你的思考,只试图让你去认同他的观点,接受他的感情渲染。不知道一些观点的发表者在害怕什么,所以要用激烈有引导性的言辞,无数的感叹号,来吸引一大批不坚定盲目的读者,仿佛觉得只要大多数人认为对的东西本质就是对的。 2. 新闻评论你看的太多了。所以在生活中,当需要你对一些事情发表看法的时候,你可以侃侃而谈。只需要你口才流利,你就可以给人家一个错觉就是,你很有想法,久而久之你也相信了自己是一个会思考的人。 不知道你是不是像我这样:看到一个新闻事件,然后上网去搜索了解它的详细过程,看了很多的评论,然后才从这些评论里面形成自己对这件事的印象。 其实我们犯了一个错误,事情发生时我们应该先独立思考,再去看别人的观点。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亲爱的,别被你自己骗了,很多时候你根本就没有独立思考,你脑海中的是别人对事件的看法,不是你的,你只是恰好把它记住了,如此而已。 3.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必须承认很多人是不爱看书的。我身边的很多同学,上了大学以后很少去图书馆,几乎不去看书。我不是说看书和你会不会思考有什么必然联系。而是,书能使你的思想深刻。这是不爱看书的人发现不了的。 之前看过一段,觉得很对:“爱看书的人对一件事更容易产生思考,他们喜欢独处,但在一群人里面你显然能发现,当需要对事情发表看法的时候,他们的话语更有逻辑,气质也更平静”。 的确是这样的,看书使你脱离肤浅,如果你想更加深刻的话,看书真的是一个好方法。 4. 一个好的作者或者是好的新闻人,他们不是去渲染,让你去认同他们对事件的看法,而是尽量去避免,然后竭尽全力地去给你还原事情的真相,并启发你的思考。 鲁迅说:“我的文字就像是惊醒了被困在黑屋子里的人,但是如何逃出那里,我并没有给出方法”。 钱理群说:“关于我的演讲,其实我并不敢说出我全部的想法,我怕会影响青年人的独立判断,我不想引导,只想启发”。 柴静在《看见》里面说:“新闻人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给观众去呈现新闻的真相,事情好坏都不要评价,把思考的权利留给观众”。 他们努力维护的,是你独立思考的权利。 而你需要锻炼的,是思考的能力,更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5. 其实我只有19岁,说到底还只是个孩子。可能你会觉得,一个三观都没有稳定形成的孩子凭什么去谈论一个这么深刻的话题。 我也这样觉得,我对世界的很多想法还在形成的过程中,自觉视野格局还不够大,看事情总会不够全面,有偏颇。这篇文章也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但是这个世界终究是我们的,世界需要倾听青年人的声音。我们的想法稚嫩却不断努力完善,我们的心声微弱却渴望被人听见。 我知道真正的独立思考对我们的成长的重要性。所以我想形成自己的思想,也想形成自己思考问题的脑回路。 但是在现在这个特有的社会环境,太多的思想引导,太多的思考结果影响着我们。我看到的大多数人包括自己,连真的的思考都不会,谈何独立思考?困惑的来源是这个渺小的自己,自认为比同龄人有思想的我,不久后却发现所谓的独立思考的结果有太多别人思想的影子。 6. 怎么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一段时间里一直困扰着我。 直到一个我很佩服的师兄和我说:“你有这样的困惑已经是很难得了,这说明你自己的思想正在形成,参考别人的观点没什么可耻的,这个过程本来就包括你思想的不断吸收和重建,但是你要学会提取和分辨,渐渐地在这个世界不同的观点之中提炼形成自己的观点”。 难道不是吗?开始思考自己的思考结果是不是自己独立思考后的结果,难道不是至少算是开始了独立思考了吗? 我不想被人云亦云的思想所蒙蔽,我也不想被高声呐喊所折服,不想被虚情假意的表演所蒙骗,更不想被现实黑暗所打败。 我想透过现象看清原本并不美好的事情本质。 我宁愿身处困境而不是留恋于刻意营造的完美世界。 我想看清事实不被欺骗。 这是我为什么想要独立思考的原因。 凡是需要高声呼喊的我都警惕,因为真相从不需声嘶力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