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屯 为镇政府驻地。相传春秋为柳下惠食邑之地,故名柳下屯,简称柳屯。 高 村 该村原名东变湖。元末镇京总兵高祖明隐退于此,故改名高家村,简称高村。 兴 张 明永乐年间,赵氏自山西洪洞县西兴张村迁此定居,因思念故乡,仍取名兴张村,简称兴张。 小 集 相传春秋卫灵公建别都卫城时,此地是个小集市,后人于此建村,取名小集。 朔 村 明洪武年间,刘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迁移之日是正月初一,为朔日,故名。 枣 棵 明永乐年间,申氏从山西洪洞迁此一片枣林附近建村,故名。 马耳寨 传说北宋末康王赵构骑泥马从此渡过黄河,过河后马掉了两只耳朵,后人于此建村,故名马耳寨。 虎山寨 据李氏家谱记载:祖先名李琦,字虎山。明永乐四年(1406年)。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筑村寨,以其祖先字“虎山”取名,故名虎山寨。 榆林头 据传明永乐年间,村民从山西洪洞迁此榆树林南头建树,故名。 渡母寺 据传明永乐年间,夏、李、刘等姓从山西洪洞迁此渡母寺旁建村,故名渡母寺。 官仁店 据元至正年间碑文记载,原村名为官仁寨。明万历年间,该村张定方被选为义官,在本村开店,助过路难民,深受群众爱戴。张去世后,人们立碑纪念,改村名为官仁店。 杨什八郎 明嘉靖《开州志》记载:“什八郎寨即什八郎里。相传元设千户,屯兵于诸寨,因名。’’清同治年间,杨氏由本县什八郎里迁于此,故名杨什八郎。现村南有“唐兀公碑”为元“敦武校尉军民万户府百夫长”唐兀闾马所立功德碑,为一游览景地。 李 信 嘉靖《开州志》:“元朝李信为开州尹。”又传李氏明初于此建村,为纪念其祖,故名李信。 许家庄 相传明初燕王靖难时,许青(南京许家坑人士)相随,至此定居,建村名许家庄。 没 岸 现有大没岸、西没岸两村。据传明洪武年间,刘、王二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古黄河道中,因河道在此多有变换,河岸不固定,故名没岸。 呼 沱 明永乐年间,薛氏自山西洪洞迁此滹沱泽南岸建村,故名滹沱村,后演变为呼沱。 七娘寨 据传该村宋时妯娌七寡妇合养一子成名,建村为妻娘寨,为文雅起见,易今名。 昌 湖 据传明洪武年间,黄、韩、栾三姓自山西洪洞迁至昌湖遗址建村,故名。 吉 堂 位于濮阳县城东24公里,现有吉家、吉堂、吉洼三村。相传明永乐年间(一说永乐三年)吉氏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其祖讳吉督堂,取名吉家堂,简称吉堂,为明嘉靖年间都御史吉澄故里。 户部寨 镇政府驻地。明初建村,原名新成寨。后因段姓一人官居户部,易今名。此村是清光绪帝钦点的成戍科武状元张三甲故里。 李道期 现有李、东、郝、王、贾、任六道期。据传铁氏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此择地时,遇“上元寺”一老僧曰:“你们来得巧,正逢我得道之期。"以其僧言,故名铁家道期。又据李氏墓碑记载:明天启七年(1627年),绅士李顺卿与尚书董汉儒结交为友,为扬本族声威,改名李家道期,简称李道期,此为我市早期共产党员李素若故里。 董老寨 据程氏家谱记载:该村原名龙潭里。北宋程颢长子端懿避乱,从澶州城内迁居此村,防水筑寨。程氏世袭翰林,改名老世寨,简称老寨。后因董氏人多,又更今名。 前后榆园 明洪武年间,李氏自山西洪洞迁此榆林旁建村,故名榆园。后因洪水为患,村民分居两村,故有前后榆园。 前后李海 明永乐年间,李氏自山西洪洞迁此黄河故道定居,因地势低洼,常年积水,故名李家海。清初村北建后李海。便有前后李海。 小濮州 原名古定镇。昔有云峰寺(又名延寿寺)。旧志载:“元状元王鹗别墅,至正二年(1342年)捐为寺”。因该村位于古濮水之滨,且是大濮州(今范县濮城)西南设有巡检司的重镇,明末改称小濮州。 黑马庄 明初该村原名刘新庄。当时古定镇设有巡检司,该村驻有黑马团,故名黑马庄。 杜 庙 该村原名杜庄。清初有一知府前去赴任,其太太得病,路过此村,在村东小庙内求神许愿。其太太病好后,返杜庄修建庙宇,故称杜庙。 马 垓 据传马氏祖原居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西北三十五里马家屯。明洪武三年八月马氏祖赴青州府,有九子。后有一子迁居此地成村,取名马海村,后演为今名。 后高庄 现有前后刘三高庄。据传明永乐年间,高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故名高庄。因村南有大高庄,故分前后高庄。此高庄北是新石器文化遗址。 兴隆集 该村最早是个大集,故称兴隆集,因村内邢氏人多,曾改邢隆集,后又称今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