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〡知了青年 ▽ 李晶,手作团扇设计师、制作者。 本科念的管理,研究生又读设计专业,最终选择了做一名手艺人。 李晶嗜好京剧昆曲,又酷爱收藏老件:老银、老绣等,一应杂件收了不少。 其中就有一些团扇的扇骨,这些扇骨工艺精良,材质考究。 但是空空荡荡的扇面却使之失色不少。 为了不让明珠蒙尘,于是他就将自己学成了一名手艺人。 团扇起源于何时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存在。西汉才女班婕妤就曾作“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中国人喜欢以圆形象征团圆,人们因此又把此种扇称为“团扇”,大意是以丝织品织就而成的凉扇,形状如同一轮皎洁的满月。 古人爱寄情于物。从魏晋起,在扇面题诗作画便渐风行。翩翩公子手持折扇,吟诗作赋,竞逐风流;大家闺秀手执团扇,半掩脸面,秋波暗送。 一把团扇,就这样装下了男女之间的默默情愫。一柄团扇,就这样道尽了东方文化的含蓄之美。 因戏入局 因戏入局 十几年前,电视上一折程派京剧引起了少年李晶的注意。“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渡鹊桥。”旦角正唱着《锁麟囊·春秋亭》。“我记得演员穿了一身红,很喜庆很华丽,感觉好像有点儿意思。”这一留意,便像觅得一处幽径,他不知不觉走进去,渐入花丛深处,从此不可自拔。 怀着对戏曲的一腔喜爱,李晶在大学期间,有幸跟随浙江京剧团的叶盛华老师学起了戏。正是他心性品格长成的时候,戏曲如一扇开启的大门,带来了许多意外而重要的收获和感悟。 如李晶所说,“老师是我戏曲艺术方面的导师,也是我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榜样。”中国的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有着一脉相通的精神内涵,作为老一辈艺术家,盛华老师举手投足间都深深浸染着传统艺术文化的心性和态度。 “老师的恬淡不争、平和雅致已深入骨髓,这种风度风骨,也是我在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最为宝贵的东西之一。” 惜物成痴 醉心戏曲的李晶完全入了迷。武术、舞蹈、音乐、诗词、道具、服饰……戏曲艺术包罗万象,他竟一一投入研究。而也正是这份对戏曲的热爱,让李晶接触到了传统手工艺。 旦角演员戴的头面,传统是用点翠做的,接触后才知道还可以用鸟的羽毛制成,还能做得如此美丽,很神奇。就连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学习设计专业的李晶选择的也是跟手工艺有关的论题——《论海派京剧服饰的特征》。 那时他看到演员用的扇子道具,很精致,慢慢接触深入了解后,李晶便喜欢上了扇子。 李晶曾在学生时期用节省下来的大半个月生活费,入手了一件点翠,这是他的第一个收藏。 “喜欢点翠和其他传统物件很长一段时间了,早已经动了心思,因为自己也是第一次收藏,心里没把握,琢磨了很久才鼓起勇气收了这件。庆幸的是,物有所值。” “收藏”这门坎,迈进去了,便很难抽身,李晶至此开始了漫漫的收藏之路。平时省吃俭用下来的用度,加上压岁钱,都会被他存起来收藏品。 渐渐地,点翠、老绣片、老银片、老扇子收了不少,但和很多古件收藏者不同,除了“藏老”,李晶也看重“纳新”。面对收来的许多破损的扇面和空空的扇骨,惜物求美、学习设计的李晶萌生了修复老扇的想法。 “刚开始会用老的物件来做扇子的细节装饰,后来便尝试将一些新的工艺,将新的物件融入到老扇的修复中,自己也会设计一些装饰。” 执艺研习 在一次收藏中,李晶遇到一把团扇。这把扇子,只有扇框扇骨,没有扇面。李晶想找一位师傅修复。可找了很多人都直摇头:“这是少见的缂丝扇面,做不了。”缂丝?一个从未听过的词,就这样贸然闯进他的生活。 自古以来,团扇也是包罗着各种工艺,扇面也是各色各样的绫罗绸缎。通过一个个精心安排,匠人们将不同的工艺与材料结合,展现不同的构思,在小小的扇面上尝试不同的心意。 缂丝并非真用刀来雕刻,而是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这种织造方法,会在花纹与素地间形成镂痕,好像刀刻痕迹一般,所以又称刻丝。 而且,每换一种颜色就必须另用一只小梭,织造一幅作品,需要变换数以万计的梭子。工艺复杂,极为耗时,因此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以前只有皇家贵族才能享用。 ![]() 深入了解缂丝后,李晶被震撼得目瞪口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不能让它亡了。”李晶突然有了一种使命感。“很多事情,你不做,他不做,但总得有人去做。” 于是他决定静下心来学习缂丝手艺,把它很好地传承下去。“以往的缂丝织物,太高高在上,不实用。要传承,得找一个好载体。”找什么载体呢?看到老家收藏的团扇,李晶双眼冒出了光。 “现在的团扇,虽然实用,但缺少美感,我何不把缂丝融入到团扇中。这样既传承了缂丝工艺,又拾起了团扇失落千年的中国美。”这一结合,成品美得令人惊艳。询问购买者竟纷至沓来。于是,李晶决定专门做缂丝团扇。 ![]() 缂丝团扇,传统向前看 ![]() 李晶认为,古老的缂丝不仅仅只是进入博物馆或者教科书上,而是应该进入大众的生活。比起一味地保护,这样的传承更有生命力。这也是我们传统手工艺让人欣慰的曙光。 针对目前传统手艺逐渐失传的窘迫现状,李晶还是持比较乐观心态的。目前的大环境正在逐渐变暖,政府和消费市场对传统手工艺的关注也在升温。当然,中国距欧洲、日本手工艺行业的距离还是很远的。 年轻的李晶不排斥手工艺市场商业化,横向比对国外,商业化的手艺市场才得以保存欧美制鞋、制表、私人定制业务几百年的长盛不衰。 就团扇而言,老的团扇固然是好,但市面上能够制作全新的精工团扇之人还是非常之少的。李晶新制一批团扇,使其可以进入一般人的生活,从审美和实用上贴近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这样才可以最大程度的保存传统手工艺的长久生存和持续发展。当然,对于目前流行的极简风,李晶的工作室对此也做了几款素雅简洁的团扇。 ![]() 作为手艺人,李晶对于这个行业有着难得的通透领悟。作为一个年轻人,他对传统手艺的钻研又是少有人及的。 绫罗绸缎,工笔花鸟,刺绣缂丝,年轻的岁月,有人疲于奔波四海,山河羁旅,有人选择用一把团扇惊艳世人。 ![]() 和团扇相伴无数日夜的年轻匠人 ![]() ▲ 《了不起的匠人》 图书及电子书 即将上市! 看 赏 值班编辑:孙琛 微信文字回复以下关键字,可分类查看往期文章: 星座 / 名人 / 翻书 / 看剧 / 电影 / 音乐/话剧/ 吃喝 / 春梦 / 生活/ 作者 --------------------------------------------- 在别处(in-elsewhere) 文艺生活志? 黄佳诗(巫婆)、蔡庆中、项斯微共同打造 分享文艺心头好,交流日常生活事 合作电话:李先生,18951655055 |
|
来自: 玉稻筱麦坊米 > 《美术 工艺 内涵 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