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夏以来申城经受着持续高温的煎熬,继7月27日以40.3℃刷新上海今夏最高气温之后,28日上午,上海中心气象台拉响今夏第三个高温红色预警。 连日以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落实各项防暑降温措施,特别是对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通过加强访视、开放社区公共活动区域供老人们纳凉、提供电费补贴等,有效控制了这一人群的中暑发生情况。 但是,近日上海市疾控中心连续接报数起作业场所发生重症高温中暑甚至死亡的事件,为高温作业环境下的职业人群敲响了防暑降温的警钟。 奋战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大部分都是中青年人群,是一个家庭的中坚力量。常常会认为自已身体强壮,无基础性疾病,不会发生中暑甚至死亡的情况。 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当作业环境温度超过34℃时,劳动者就有可能发生职业性中暑,若湿度同时超过60﹪,中暑的风险将进一步加大。同时,中暑的发生又与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劳动者睡眠不足、过度疲劳,以及个体健康状况和基础性疾病等因素有关。 从既往发生中暑的情况来看,在露天环境下工作的人员更易发生职业中暑: ★ 快递/运输(非机动车) ★ 环卫 ★ 建筑 ★ 保安 ★ 绿化养护 即便是无基础疾病的青壮年,在极端高温环境下,也会存在高温中暑的风险。 ★ 合理布局。合理布置生产性热源,并采取隔热通风降温等措施;高温车间建立空调休息室,体息室温度为25-28℃。 ★ 增强供给。供给高温作业人员含盐饮料和补充营养,每人每天3-5升含盐饮料,饮料含盐量以0.15%-0.2%为宜,饮料温度低于常温。 ★ 加强个人防护。对辐射强度较大的高温作业工人,应供给耐燃、导热系数较小的白色工作服。短时间在较高温度的场所作业可穿冰背心(如消防员)。对室外高温作业人员,应加强对头部的防护(戴遮阳帽、冰帽等)。 ★ 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对高温作业人员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体格检查,避免职业禁忌症者从事高温作业。凡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溃疡病、活动性肺结核、肺气肿、肝肾疾病,明显的内分泌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重病恢复期以及年老体弱者等,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 保证休息。在炎热季节针对高温作业,用人单位应合理调整作息时间,加强轮换作业,避免作业人员长时间接触高温,保证高温作业人员夏季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多饮用含盐饮料,如盐汽水和盐茶水,茶除了含有多种生物碱和维生素外,还具有强心、利尿、清热等作用,盐汽水含二氧化碳,能促进胃液分泌。在补充足量食盐的前提下,还可以适当饮用番茄汤、绿豆汤、豆浆、酸梅汤等。高温作业时能量消耗增加,需要从食物中补充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尤其是动物蛋白。同时还应增加维生素的摄入,特别是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可以提高机体对高温环境的耐受能力。 ★ 让中暑病人仰卧,解开衣扣,脱去或松开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干衣服,同时开电扇或开空调,以尽快散热。 ★ 尽快冷却体温,降至38℃以下。具体做法有:用凉湿毛巾冷敷头部、腋下以及腹股沟等处;用温水或酒精擦拭全身;冷水浸浴15至30分钟。 ★ 意识清醒的病人或经过降温清醒的病人可饮服绿豆汤、淡盐水等解暑,还可服用人丹和藿香正气水。 ★ 重症中暑病人,要立即拨打120电话,以求助医务人员紧急救治。 ★ 各主管部门及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督促用人单位落实防暑降温措施。 ★ 各用人单位要加强对接触高温作业工人的预防知识培训,落实好各项主体责任,将防暑降温措施落实到位,切实保障职工健康与安全。 ★ 对因高温作业导致职业性中暑的,用人单位应组织申请职业病诊断,并做好职业性中暑病人的后续保障工作。 劳动者如果怀疑自己是职业性中暑,可以向以下职业病诊断机构申请职业病诊断: ●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 ● 上海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 ● 上海市肺科医院 关注上海疾控 收获更多健康资讯 |
|
来自: 昵称35481523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