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 is a choice
这本书我还没看完,但是里面的内容已经在我心里翻起了层层波浪。其实每个人都有拖累症,只是程度不同。看着里面的种种家庭悲剧,其实已经或多或少的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 请容许我先讲个我自己亲身做过的实验。 以前我有一个英语老师心血来潮的想要做一个心理实验,让三个志愿者在门外等着,其余观众来指导三个志愿者做任务。这个任务很简单,就是从水壶里倒出一杯水。 但是第一个志愿者进门的时候做的不对的话,观众只能说“No”,直到志愿者完成任务。第二个志愿者就是观众只能说“Yes”,第三个志愿者就是既可以说NO也可以说Yes。 而我就是第一个志愿者。 可想而知,当时站在讲台上的我既羞愧又不知所措,因为无论我做什么,所听到的就只有NO,而且永远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说NO。 当老师叫我坐下,我看着第二个志愿者,无论做什么所迎来的都是Yes最后成功完成任务笑得很灿烂。心里面堵堵的但是又不想显得很弱,只能把腰板挺得直直的装作不在意。 老师最后和大家说,对比人说Yes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都需要被肯定。 我一直发现自己的一个缺点,就是和别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会很不自在,常常给人感觉很冷很淡漠。我想很大的原因就是我自己或多或少都生活在一直被说NO的世界里。 爸妈很爱我,但是从来就不会表扬我,他们会认为没必要,即使在我考到全校第三的时候。但是他们认为批评很重要,只要做的和他们的标准不符,他们必定就会开始说东说西的。 所以可以说从小到大一直都是只有批评没有表扬。就像大多数的拖累症患者一样,我会把原因归结在自己身上,认为是自己不够好,如果我够好的话他们就不会这样的。 但是现在我会发现其实自己已经做的很好了,只是父母不善表达而已,他们其实为我很自豪。 但是从小到大的潜意识一直让我觉得自己很不好,一直很自卑,但是又不肯承认自己很弱,在别人面前总是冷冷的很自大的样子。 猛然就想到了《爸爸去哪儿》里面的各个宝贝。其实一直很为费曼觉得很心疼,觉得他就是自己一小时候的翻版。吴镇宇的确很爱费曼,但是他没有让费曼感受到他的爱。费曼做得好的时候,完成任务什么的,吴镇宇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但是只要不和他的心意时,就会立马板起脸。费曼也是一个很倔强的人,就像我自己,总不想让自己很难堪,看着费曼每次古灵精怪的想要装坚强但是最后都忍不住掉下眼泪的时候自己也很想哭,他的表情我很熟悉,是羞愧和不知所措。而多多还有舅和姐姐就是典型的生活在Yes的世界里,只要完成任务都会收到爸爸的赞美。 所以看到费曼和别人相处得时候的不自在(尽管湖南卫视常常想用字幕来解释),我会十分感同身受,他不知道说什么,在他小小的世界里,总是收到NO。他不知道怎样才算Yes,不知道和别人说什么,也不知道自己NO在哪里。 今天和我妹妹讨论了这些观点(我妹妹和我性格差不多),我们都十分感慨。然后她皱着眉头和我说,我们从小到大都这样,能改么? 我坚定的告诉她肯定可以的,我们可以自己开始跟自己say yes。 然后分开后我自己又想,我需要给自己套上拖累症这个标签吗? 《一路两个人》里有个场景,有一段对话让我印象深刻。 ----但我始终记得那天,当我想到自己陷入酗酒深渊,被恐惧和羞耻掩埋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他问我为什么这么害怕,我哭着告诉他最先在我脑中的反应:”我怕没人爱我了。“他靠向我,双手紧握在身前,脸上挂着善意的微笑。”你不知道吗?“他柔声说,”我们爱的正是缺点。“ ... love is a choice
这本书我还没看完,但是里面的内容已经在我心里翻起了层层波浪。其实每个人都有拖累症,只是程度不同。看着里面的种种家庭悲剧,其实已经或多或少的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 请容许我先讲个我自己亲身做过的实验。 以前我有一个英语老师心血来潮的想要做一个心理实验,让三个志愿者在门外等着,其余观众来指导三个志愿者做任务。这个任务很简单,就是从水壶里倒出一杯水。 但是第一个志愿者进门的时候做的不对的话,观众只能说“No”,直到志愿者完成任务。第二个志愿者就是观众只能说“Yes”,第三个志愿者就是既可以说NO也可以说Yes。 而我就是第一个志愿者。 可想而知,当时站在讲台上的我既羞愧又不知所措,因为无论我做什么,所听到的就只有NO,而且永远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说NO。 当老师叫我坐下,我看着第二个志愿者,无论做什么所迎来的都是Yes最后成功完成任务笑得很灿烂。心里面堵堵的但是又不想显得很弱,只能把腰板挺得直直的装作不在意。 老师最后和大家说,对比人说Yes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都需要被肯定。 我一直发现自己的一个缺点,就是和别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会很不自在,常常给人感觉很冷很淡漠。我想很大的原因就是我自己或多或少都生活在一直被说NO的世界里。 爸妈很爱我,但是从来就不会表扬我,他们会认为没必要,即使在我考到全校第三的时候。但是他们认为批评很重要,只要做的和他们的标准不符,他们必定就会开始说东说西的。 所以可以说从小到大一直都是只有批评没有表扬。就像大多数的拖累症患者一样,我会把原因归结在自己身上,认为是自己不够好,如果我够好的话他们就不会这样的。 但是现在我会发现其实自己已经做的很好了,只是父母不善表达而已,他们其实为我很自豪。 但是从小到大的潜意识一直让我觉得自己很不好,一直很自卑,但是又不肯承认自己很弱,在别人面前总是冷冷的很自大的样子。 猛然就想到了《爸爸去哪儿》里面的各个宝贝。其实一直很为费曼觉得很心疼,觉得他就是自己一小时候的翻版。吴镇宇的确很爱费曼,但是他没有让费曼感受到他的爱。费曼做得好的时候,完成任务什么的,吴镇宇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但是只要不和他的心意时,就会立马板起脸。费曼也是一个很倔强的人,就像我自己,总不想让自己很难堪,看着费曼每次古灵精怪的想要装坚强但是最后都忍不住掉下眼泪的时候自己也很想哭,他的表情我很熟悉,是羞愧和不知所措。而多多还有舅和姐姐就是典型的生活在Yes的世界里,只要完成任务都会收到爸爸的赞美。 所以看到费曼和别人相处得时候的不自在(尽管湖南卫视常常想用字幕来解释),我会十分感同身受,他不知道说什么,在他小小的世界里,总是收到NO。他不知道怎样才算Yes,不知道和别人说什么,也不知道自己NO在哪里。 今天和我妹妹讨论了这些观点(我妹妹和我性格差不多),我们都十分感慨。然后她皱着眉头和我说,我们从小到大都这样,能改么? 我坚定的告诉她肯定可以的,我们可以自己开始跟自己say yes。 然后分开后我自己又想,我需要给自己套上拖累症这个标签吗? 《一路两个人》里有个场景,有一段对话让我印象深刻。 ----但我始终记得那天,当我想到自己陷入酗酒深渊,被恐惧和羞耻掩埋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他问我为什么这么害怕,我哭着告诉他最先在我脑中的反应:”我怕没人爱我了。“他靠向我,双手紧握在身前,脸上挂着善意的微笑。”你不知道吗?“他柔声说,”我们爱的正是缺点。“ 我们爱的正是缺点... 缺点体现了人性,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在我卸下了周身的刺的时候,我无需再为自己套上”拖累症“的盔甲,因为正是这些缺点make me who I am. 很感谢这本书让我深入思考了我自己,我是可以选择的,但是我不会因为我有拖累症而更加自卑,觉得没人会爱我,我只是拥有一些缺点,而人们爱的正是缺点。 下次和我妹妹讨论时一定再告诉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