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在袖间的微型山水,装走一整个夏天 | 台北故宫藏折扇特展

 昵称974066 2016-08-04



ART一点团队优质出品 严禁复制转载


台北故宫博物院

「惠风和畅」折扇集萃特展




宫纱蜂趁梅,宝扇鸾开翅。

数摺聚清风,一捻生秋意。

摇摇云母轻,袅袅琼枝细。

莫解玉连环,怕作飞花坠。

——宋·朱翌《生查子·咏摺叠扇》



_________


七月,正式的伏天袭来。


这样的天气去看一场“清凉”的展再好不过——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在展出馆藏明清折扇珍品,38件成扇及扇册,取名“惠风和畅”。


没有冷气的古代,古人凉爽有何秘招?全在这“怀袖之物”中了。


 

扇从日本来


折扇,古代叫“聚头”,又叫“聚骨”、“蝙蝠扇”,是日本传来的舶来品。


“倭初无扇,因见蝙蝠之形,始作扇,称蝙蝠扇。宋端拱年间曾进此。”根据明人郑舜功在《日本一鉴》中的这段描述可见,北宋初折扇便传入我国。


起初,折扇从日本传入高丽。当时的高丽与我国接壤,来往方便,折扇作为一种特殊工艺品“进贡”到了中原大地。


整个宋代,中国与海外的贸易都很频繁。苏东坡就曾写道:“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馀,合之两指。”


 

明 宣宗 御笔花鸟


此幅为宣宗御笔花鸟,泥金扇面绘双鸟伫立山茶花间。画风承袭南宋院体风格,设色鲜丽典雅。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宣宗〈山水人物图〉双面扇,同为明代宫廷早期折扇的珍贵作品。此幅为宣宗御笔花鸟,泥金扇面绘双鸟伫立山茶花间。画风承袭南宋院体风格,设色鲜丽典雅。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宣宗〈山水人物图〉双面扇,同为明代宫廷早期折扇的珍贵作品。



明成祖的品味


虽然早在北宋折扇就已传入中国,但在纨扇遍及的那会儿,折扇还是很“非主流”的东西——当时,人们看见日本、朝鲜使者来华,手持折扇,还嘲笑人家不会用扇子。


世间的事物就是这样,出现新东西未必就是时尚。早在宋代出现的折扇一直没有流行开来,团扇还是主流的时髦——直到明成祖的出现。


明永乐年间,成祖因为喜爱折扇的“卷舒之便”,就命令工匠按这种式样仿制。


不过,仿制并没有全盘照搬日本的工艺,老祖宗在仿制的过程中,将日本早期的折扇单面贴纸改成了双面贴纸,还增加了扇骨的数量,更为细密。


明 文徵明 七言律诗



文征明(1470-1559),江苏苏州人。初名壁,四十二岁后以字行,改字征仲,自号衡山居士。

 

自书〈金山寺待月〉七律:「浮玉山前玉露凉,晚潮微上月洋洋;鱼龙深夜浮光怪,云树摇空带渺茫。水国题诗酬一宿,中泠裹茗荐新尝;江风吟酒不能寐,起踏松阴自绕廊。」江风月夜下赏景品茗饮酒,诗作似为酬赠友人借宿。行书结字修长,行间紧密,用笔劲健豪放。「玉华」虽不知何人,书于扇面显然为文氏赠答或应求对象。



这股自上而下的时尚之风马上吹入民间,流行了起来。


这些扇子不仅用于君臣间的赏赐,还成为了文人雅士们的馈赠之物。传教士利玛窦就曾拿折扇来赠送友人,可见在当时折扇是颇受欢迎的高档礼品。


折扇在明代究竟流行到何种程度?从后世的明代折扇收藏的数量上也能窥见一二。


在清代,人们就已有收藏折扇的意识了。仅《石渠宝笈》中所著录的收集明人折扇集册就多达43种,折扇扇面就有786幅——这还没包括民间收藏。


 

明 丁云鹏 画后赤壁姜贞吉 书后赤壁赋


此扇与〈画前赤壁〉尺幅大小相同,扇骨皆以湘妃竹制作,分绘〈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很可能为预设的精美设计,或原为双面扇,经过清宫重裱而成。

 

画面呈现苏轼携酒重游赤壁之下。〈后赤壁赋〉文本中东坡独自摄衣登岩长啸,之后复登舟而放乎中流,夜半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文字叙述原具先后顺序。丁云鹏因应弧形扇面,将二段叙事合为一画面,既呈显画家巧思,也反映当时观者对于赤壁题材相当熟悉。



清 杨大章 仿仇英笔意楼阁



杨大章,乾隆时供奉内廷,作品见于乾隆卅一年(1766)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间,工人物、花鸟画。根据《活计档》,杨大章于乾隆卅三年(1768)即有画扇记录。此柄画扇为杨大章奉敕仿明代仇英(约1494-1552)笔意画宫殿楼阁,工笔细腻,山石用青绿重彩画于金笺上,倍显华丽。

 

折扇另一面为乾隆五十一年(1786)〈御笔赋得蓬瀛不可望〉。书扇金笺夹贴于扇骨之下,突显扇骨镶嵌花草、人物等纹样,亦作为行间隔栏,设计制作极为精巧。



微型随身山水


值得一提的是,明初折扇虽已被仿制、传播,但多还是作为贡物或是市井器物,并没有成为书画创作的主要形制。


直到明成化之后,折扇渐渐成为了书画形制种的主要类型之一。《元明事类抄》里记载:“折叠扇,……永乐间稍效为之,至挥洒字画则始成化间。”


折扇上宽下窄的优美弧形平面,从明代中叶开始受到书画家的青睐。由此,也涌现了许多画扇、书扇和制扇的名家,挥洒酬赠蔚然成风。


 

明 陈焕 山水


 清宫收藏不少明代折扇,此柄双面扇之画幅为陈焕(活动于1593-1631)所绘。陈焕,字子文,号尧峰,江苏苏州人。明末职业画家,工山水,取法沈周,私淑侯懋功(1522-1620)。画扇绘文人乘舟游于巨岩夹岸江流之上;左侧林木苍森,逼近观者,舟中人物相对渺小。树石勾勒点染接近吴派沈周、文征明风格。

 

乾隆朝时积极整理宫中旧扇,时将旧扇配裱新作。折扇另一面裱装高宗〈御临苏轼尺牍〉,形成明清作品合为双面扇的现象。



这一时期产生了很多以扇面这种独特表现形式的经典作品,形成了中国扇画的特有范式和风格。


沈周、祝允明、文徵明、唐寅这些吴派名家都留下了精彩的书画扇;不少职业画家像晚明时期的丁云鹏、吴彬、陈洪绶等,也在折扇作品中融入了个人的风格和巧思。


原本需要舒卷才能欣赏的山水画,置于折扇上,一下就成了可被随身携带藏于袖间的微型“金地水墨”,这或许也是当时文人在城居生活中表达林泉之志的一种方式。


清 任薰 赶鹅图



任薰(1835-1893)字阜长,浙江萧山人。海上画派名家任熊(1823-1857)弟,人物学兄长画法,然别出匠心;花卉翎毛亦闻名于时。

 

任熏后半生多客居苏州,本幅款识「子贤仁兄大人雅属。阜长任熏写于吴门。」即作于吴门。画中小童赶鹅,人物运笔自如,野草枝叶用笔劲挺,鹅群姿态简逸生动,将富村野气息的题材带入金笺扇面。折扇另一面为王藻墀〈行书金丹四百字真言〉,作于光绪十一年(1885),亦为「子贤」作。



民国 赵云壑 隶书汉碑二则



赵云壑(1874-1955),一名起,字子云,江苏苏州人。吴昌硕弟子,行书、花卉、山水得昌硕嫡传,苍浑秀润。

 

书幅以隶书临写汉碑,用笔古朴浑厚;行书题识述明碑刻来源,风格则豪放率意。临碑与题识字体相异,大小有别,分区布排于扇面。黑色扇骨与书法墨渖亦相映成趣,洋溢朴拙苍厚的美感。折扇另一面画山林竹丛茅舍。书画同于甲子年(1924)为「薪荪仁兄」所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