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言杂语96——古代妓女之别称

 昵称503199 2016-08-04



微言杂语96——古代妓女之别称

(2016-06-13 02:17:14)
转载

                   微言杂语96——古代妓女之别称

 

     “妓”字大致出现于东汉。《说文》曰:“妓,妇人小物也。”妓字本义为妇人用物之琐碎者,后喻歌舞女艺人。西汉以前写作“伎”,魏晋以后妓女一词流行。唐代官妓、私妓盛行,文人雅士醵酒饭局常召妓女佐觞。后世流行的妓女别称多出在唐代,大致有以下几种:

1、习纠:习字大致取教习之意,又称“酒纠”。意为妓女之佼佼者,可任宴席监酒纠察之责。唐代孙棨《北里志》云“天水仙哥……善谈谑,能歌令,常为习纠。”《北里志》记载的是唐代晚期长安城曲中名妓事。唐人范摅(shu)《云溪友议.卷中》云:“时澧州宴席酒纠崔云娘者,形貌瘦瘠,而戏调罚于众宾,兼恃歌声,自以为郢人之妙也。”此崔云娘即酒纠,她以善歌自恃甚高。澧州名士李宣古当筵咏诗一首,崔云娘遂闭口不敢再言。宣古云:“何事最堪悲,云娘只首奇。瘦拳抛令急,长嘴出歌迟。只见肩侵鬓,惟忧骨透皮。不须当户立,头上有钟馗。”李宣古当面讥讽崔云娘瘦骨嶙峋,形貌似鬼。

2、录事:录事本为职官名,始于晋代,即军中幕府书办。后地方郡县衙门设录事史,系下层文书吏员。妓女雅称“录事”大概缘于两层。一是召妓侑酒者多为仕宦文人,其品秩皆高于录事。文人诙谐戏谑又是官场中人,遂以职官名封予妓女。二是宴席中“酒纠”所司之事与衙门“录事”有相类处,名实大致相符,遂以名。唐代诗文名家杜牧从宣城幕府卸任回陕,“有录事肥而且巨,敏其言词,牧为诗以挫焉”(《云溪友议.卷中》)。杜牧诗云:“盘古当时有远孙,尚令今日逞家门。一车白土将泥项,十幅红旗补破裩。瓦官寺里逢行迹,华岳山前见掌痕。不须啼哭愁难嫁,待与将书报岳神。”裩即褌,古时指内裤。小杜大家,为一肥录事可谓极尽贬损。

唐代“录事”有深眼隆鼻之异族女。复州名士陆岩梦于桂州筵上赠胡予女一诗云:“自道风流不可攀,那堪蹙额更颓颜。眼睛深却湘江水,鼻孔高于华岳山。舞态固难居掌上,歌声应不绕梁间。孟阳死后欲千载,犹有佳人觅往还。”(《云溪友议.卷中》)蓝眼高鼻外族女当时似并不看好。

宋人苏轼之子苏过(字叔党)至京都,闻听有人称妓女为“录事”,颇感慨。遂对廉布曰:“今世一切变古,唐以来旧语尽废,此犹存唐旧为可喜。”陆游云:“前辈谓妓曰‘酒纠’,盖谓‘录事’也。相蓝之东有录事巷,传以为朱梁时名妓崔小红所居。”(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陆游所言朱梁,即唐五代之后梁,其太祖名朱晃(朱温)。宋代时,酒纠、录事雅称虽无唐代之盛,但仍流行。

3、都知:原本为唐宋职官名。《北里志》云:“曲内妓之头角者,为都知,分管诸妓,俾追召匀齐。”俾追召匀齐指负责召集诸妓女。唐懿宗咸通年间,俳优官妓得宠,皆称“都知”。一日大内舞乐喧哗,懿宗嫌吵即传都知觐见,结果一下进来三十人。懿宗道:“朕只召见都知,怎么都来了?”梨园使奏曰:“三十人皆都知。”懿宗遂命李可及为“都都知”。都都知就是职掌诸都知。及后,唐僖宗朝王铎任“都都统”,其用法即渊源于此。(参宋钱易《南部新书.卷三》)

唐人李涪《刊误.卷上》云:唐僖宗大驾在蜀,贼寇未灭,命中书令王铎统领关东诸将。有人说,京西北有三四位官职皆为“统”,怕不听王铎节制,宜封其为“都都统”。又人曰,秦汉以来军职盖多,却无“都都统”之名。该人遂引懿宗朝“都都知”之典。职官名变妓女雅称,雅称又成职官名,互为渊源皆在唐代。甚趣。

4、校书:即校书郎,东汉至宋代职官名,负责校勘宫中藏书典籍等事。妓女雅称“校书”始于唐代蜀妓薛涛。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云:薛涛,字洪度,成都乐妓也。薛涛性辨慧,娴翰墨,居浣花里,往来车马留连。唐宪宗元和年间元稹到成都,薛涛曾陪侍。元稹登翰林后以诗寄之曰:“锦江滑腻峨嵋秀,幻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词客皆停笔,个个公侯欲梦刀。别后相思隔湮水,菖蒲花发五云高。”及武元衡入相,奏请授薛涛校书郎。“蜀人呼妓为校书自涛始也”。薛涛善小诗小楷,而成都纸幅宽大。薛涛遂制小幅纸,世人以为甚方便,名曰“薛涛笺”。校书与薛涛纸皆源自蜀妓薛涛。

妓女“校书”称谓流行最久。明清及民国,文人间一直用此雅称。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财神庙”云:“祈祷相属,而梨园子弟与青楼校书等为尤多。士大夫之好事者,亦或命驾往观焉。”

习纠、酒纠、录事、都知、校书诸称谓多用于有些名头之妓女。色艺不入流者,其品质难当录事、校书等雅称。晚近“窑姐儿”、“野鸡”、“暗门子”之谓,皆系巷里民间俗语,鲜见于文字。

5、爆炭:《北里志》云:“妓之母,多假母也。俗呼为‘爆炭’,不知其因,应以难姑息之故也。亦妓之衰退者为之。”从此段表述内容看,唐代“爆炭”就是后世的“老鸨”。明代方以智《通雅.卷十九》云:“爆炭、都知、录事皆青楼中之称也。孙棨《北里志》妓假母曰爆炭,即今之鸨也。”鸨字本义为鸟名,亦作马名。唐代时,鸨尚未有“妓之母”意。大致自明代起,鸨为老妓女称谓。鸨字用于妓女名,其根由前人有如下几说:

1)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二百三十七》“独豹”云:“郭璞曰‘鸨似雁无后趾,毛有豹纹,一名独豹’。遇鸷鸟能激粪御之,着其毛则尽脱。陆佃曰‘鸨性淫而无定匹’。故今指老妓女曰鸨。”郭璞为晋代训诂家。陆佃系陆游祖父,宋哲宗朝副宰相,著有训诂类《坤雅》等书。陆佃只言及鸨鸟性淫,宋代妓女尚无“鸨”之称谓。

2)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十九》:“《酉阳杂俎》‘独豹,鸨也。遇鸷鸟能激粪射之,粪著毛悉脱’。……陆佃云‘鸨性群居,如雁而有行列。性最淫,逢鸟则与之交。其字画七十鸟为鸨,为其多鸟相交之故也’。今俗呼娼母曰老鸨、曰鸨儿取此。”《酉阳杂俎》系唐人段成式著。陈元龙认为妓之“老鸨”一名源于鸨鸟性淫。

3)清沈自南《艺林汇考.称号篇卷九》:“老妓名鸨子,一作??。似大雁,无后趾,虎文,性群居。如雁自然有行列,连蹄不树止,俗呼独豹。老妓性行似之。《询刍录》:‘古优女曰娼,后称娼之老妇曰保。考之鲳鱼为众鱼所淫,鸨鸟为众鸟所淫。相传老娼为鸨,意出于此。’”《询刍录》为明代陈沂所著,其时妓女已有“鸨”之称谓。

以上诸说皆从字义训诂鸨,未提及《北里志》所言“爆炭”作何解及二者有何关联。本人以为,“鸨子”之谓或存谐音“爆炭”可能。优伶梨园很多俗语称谓皆有音无字,大都口语积习而成,而且多源自其内部。这些俗语肇因偶然,不一定有逻辑乃或学理依据。行内师徒代代口耳相传,能说会用却不知其所以然。“爆炭”即较为典型,此二字于唐代已不明就里。文人熟读经史,鸨字入经。《诗经.唐风》:“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爆炭虽无甚涵义可究,鸨字却大有文章可作。于是乎世人由解经而训鸨“性淫”,由性淫而喻妓女,由鸨而谐音“爆”,二字音义恰好相符,日久天长“爆炭”就变成了“鸨子”。毕竟唐代青楼即有“爆炭”之说,明代青楼才出现“鸨子”之谓,六七百年间足够文人雅士穷究细解。这且算本人对青楼“鸨”字渊源一说,存此与有识者订之。

另外《本草》载,“萱草”又名“妓女”、“忘忧”、“宜男”等。本人未见前人称妓女“萱草”文字,此例仅作药名入典。俳优倡伶青楼教坊历史悠久,古代不仅曾有各种称谓而且立有职业户籍,称“乐户”。

幻灯播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