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斯卡没有青睐她】,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布鲁克林」| 周末漫谈

 昵称13477377 2016-08-04
今天,我们推荐这部电影。

  【周末漫谈】这个栏目,以后将固定在每周末的下午与大家见面。在这里,我们可能会暂时远离互联网与创业,去聊一些生活,去推荐一些书单电影,去表达一些自我主张,去传播一些名家观点。在这里,我们希望见证你的青春、你的热血、你的成长、你的感悟。

  干货?热点?态度?当然36氪不止有这些...

  北京时间2016年2月29日,四年一遇的日子,奥斯卡如约而至,我想大部分国内观众关注本届奥斯卡,还是因为那个最终刷屏的“小李子”吧,毕竟对于年少成名而后多年蛰伏却屡次与奥斯卡擦肩而过的他,凭借这部突破荧屏形象的《荒野猎人》而功成名就,实在是个完美的励志故事。

  但我们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影片,同样是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之一,她不似最佳影片《聚焦》题材深刻直指人心;也不似《荒野猎人》讲述真实美国拓荒者的冒险故事而激起共鸣;甚至也没有《卡罗尔》那样的关注女同这独特的社会话题。

  但我喜欢她,仅仅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女主的影子;而女主所进行的选择,有一天我们也会遇到,挣扎,抉择。我们也许孤身来到某个城市,求学、工作、创业、打拼,我们也许不记得家乡的模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故乡的感情。

  只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布鲁克林」。

  ◆ ◆ ◆

  电影《布鲁克林》根据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Colm Tóibín)的同名小说改编,讲的是上世纪50年代一个爱尔兰小镇姑娘艾莉丝独自离开家乡,漂洋过海到纽约布鲁克林安家落户的故事。

  为什么要离开家乡?甚至离开故国?影片中的女主艾莉丝是在本地找不到好的工作,所以要去美国进修、学习、工作或者说是见世面,anyway。其实和我们都一样不是吗?都是为了过更好的生活罢了。

  你的家乡是不是也有这样一群大爷大妈?他们倚老卖老,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判断你的未来命运;他们尖酸刻薄而趋炎附势,会看轻你,会嘲笑你,会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可能的。就像本片中艾莉丝的老板娘凯莉,傲慢而毫不留情地批判女主想要出国的想法。



  你的家里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个妈妈?她对你的远行无比担心,担心你饭吃不饱、衣服穿不暖、被别人欺负、自己照顾不好自己...她其实不想让你走,但是你大了,她还能怎么办呢?


  你的家里想必也有这样一些亲人:他们是支持你的,他们是你最好的后盾和慰藉,他们总想给你最好的,想要留你但也清楚你的未来在他乡,就像影片中艾莉丝的姐姐。


  当姐姐说出这句话时,她哽咽了,因为她实在不知道,妹妹这一去,多久才能再回来...


  最终,和我们一样,女主也踏上了驶向彼岸的航船,而送行的亲人们,或翘首相送匆匆离别,或不忍对视掩面背身,这一幕,何曾相似,多么熟悉...



  我以为,这部影片以女主的两次「离开」而精彩,这是第一次。

  ◆ ◆ ◆

  随后,艾莉丝远涉重洋,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大都市布鲁克林。无论是海外求学党还是异地生活工作的人们,我想初到异乡,必定会有一段难捱的日子。我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但对于留学或者移民的心境,我想自媒体人“假装在纽约”说的真切:

  现代英文词典里对exodus的解释是,“departure from one's native land to settle in another.” 移民这个过程,包含的正是这样两个部分:首先是“离开”故土,然后是在异乡“留下”。

  要留下,就意味着必须要融入新的社会,要在异乡过得心安理得。来到一个新的国家,新的社会,你过去所有的人生经验都不再适用,所有的一切都要打散、推倒重来。你需要去学习新的语言、新的说话方式、新的社交礼仪,你需要学习揣摩新的规则和潜规则,甚至你的胃都要去适应新的食物和烹饪方式。就像一棵被连根拔起的植物,需要在新的土壤和阳光风水里扎根。

  很多人终极一生,都无法完成这样的心理重建。

  影片中没有用过多的篇幅展现艾莉丝如何融入美国文化、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与人。但几个典型的场景仍令我印象深刻:

  收到家书/接到家人来电时的泪流满面▼


  第一次异国工作/与陌生人交流时的手足无措▼


  听到家乡歌曲和乡音的情难自禁▼



  ◆ ◆ ◆

  而幸运的是,女主有一位慈祥而又乐于助人的“老乡”教父,有虽然严厉但是关怀她的领导,有着喜欢嬉笑怒骂但本质不坏的舍友...当然,她还遇到了一位单纯勤恳,极度爱她的意大利小伙。于是我们的女主如开了挂一般地克服了对于故乡的思念,对于陌生人社交的恐惧,读了书,拿了证,学业事业爱情三丰收。

  可有一天,家里传来噩耗,艾莉丝的姐姐意外病逝而她甚至来不及回去看最后一眼。最支持自己的人早早离开,最亲爱的亲人独自在家而无法陪伴,这样的痛苦有几人能够承受,却是很多人终究无法避免的宿命。



  豆瓣网友“丢了的心”这样说道:

  身在他乡,最欣喜是获得家中讯息闻得家中一切安好;最不能承受,亦是来自故乡的噩耗。不知道有多少人经历过这样的生离死别。以为已经融入他乡,貌似离故乡渐行渐远之时,才发现一转身,家就在你眼前。

  ◆ ◆ ◆

  于是她自然而然地回到了伤心的母亲身边,她给自己的期限是一个月,一个月后她一定会回来的,她对心爱的人这么说。

  但回来之后的一切都变了:她不凡的见识成为姐妹们谈论的焦点,曾经镇里最美的姑娘好似也黯淡无光了;她用努力换取的证书使他可以轻松获取心仪的工作,而她潮流的打扮也让邻里啧啧赞叹;她再也不是那个人群中不起眼的“灰姑娘”了,乡镇的青年才俊向她张开了怀抱,酒吧、豪宅、礼貌风雅的绅士让她难以拒绝...

  加上母亲的游说,谁也免不了会有“不再回去了”,“就在这里不是挺好的嘛”的念头。况且回到美国有什么呢?未婚夫是个普通的水管工,家里6口人挤着个不算大的房子,虽然有许诺虽然有憧憬虽然可以奋斗,但那是不是幻想谁又能知道?

  大城床与小城房,又到了这个无法言说的辩题。

  她不敢看托尼(在美国的男友)的来信,看完之后提笔却又不知说些什么,也许她真的不确定自己是否应该回去,所以她无法也不知怎样面对痴心相对的托尼。


  ◆ ◆ ◆

  第二次离开发生了,来的毫无征兆。

  她之前在美国和托尼偷偷登记结婚的时候,碰巧被一个爱尔兰老乡撞见。这个消息竟然辗转传回了爱尔兰,被那个刻薄的老板娘知道了,她以此要挟艾莉丝,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件足以让艾莉丝身败名裂的事。

  无法说女主是被逼而决心回到美国,或是认识到了家乡人们的保守和无知而决心寻找自由。最终艾莉丝还是离开了母亲,离开了那个阔少,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家乡;回到了托尼身边,回到了布鲁克林。

  而这一次离别,在那个交通不畅的年代,也许就是和母亲的诀别。




  这样的道别,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虽不像这般撕心裂肺,却也感同身受。

  ◆ ◆ ◆

  影片以艾莉丝和托尼的重新相拥作结,这是一个浪漫而温馨的结尾,可我从中体会到的却不是爱情片的滋味。我在想的是,艾莉丝到底是因为什么回到的布鲁克林?是牵挂的恋人,是大城市的自由,还是更多的工作机会与可以憧憬的未来?

  影片没有交待女主的心理动因,留给了我们去思考。我们是因为什么“只把他乡作故乡”?因为什么放弃了习惯的小城和思念的亲人?因为什么来到了现在我们所处的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纽约或者...我们心中的「布鲁克林」。

  我们在异乡的生活或许没有影片中女主那般顺遂,我们可能住着不堪的房间,忍受着超负荷的工作和烦人的领导,承受着思乡的煎熬和巨大的经济压力。可是,看完这部电影,我们应该想想我们为什么来到了这里,又为了什么拼命要留下来,而这份努力,对自己、对故乡,其实都意味着某些东西。

  豆瓣网友“丢了的心”说:

  “浅薄之人以你的故乡来定义你,而睿智之人以你定义你的故乡。”

  我想,这应该是你对故乡一个奋斗的理由吧。

  而当你在外打拼多年,甚至忘了故乡什么样或者早已把所在的这所城市当作故乡的时候。想起影片中那句 'Home is Home.' 你会觉得故乡和他乡何必分的那么明确呢?你来到这里,留在了这里,爱上了这里,也无所谓什么故乡和他乡了,每个漂泊的人,都要面对这样的思考和抉择。

  也许只是因为:

  我们长大,我们分离,我们选择远行。

  我们决定归来,抑或重新出发。

  不论在哪里,奋斗的自己,就是最好的报答。












  读到这篇文章的你,大概不在故乡吧,你在哪?

  特别致谢本文所引用的文章:

  假装在纽约《我们为什么要离开家乡》

  丢了的心《醉里既知身是客,直把他乡作故乡》

  原来是西门大嫂《推荐 | 写给漂泊在外的异乡人》

  后台回复“布鲁克林”,我们把这三篇文章和影片的获取链接给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